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0|回复: 2

[武术视频] 民间传统武术五虎拳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7-12-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奚美 发表于 2025-4-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虎拳法考略及其武学价值刍议》

五虎拳作为民间传统武术之瑰宝,其源流可溯至明清之际,属南派象形拳术分支。今观视频所示套路,虽经民间流变,犹存"刚猛迅捷、虚实相生"之要旨,诚可作武术文化研究之标本。

一、技法体系考源
五虎拳以虎之"扑、剪、掀、咬、摆"五势为纲,暗合《周易》"五爻变动"之理。视频中"猛虎出林"一式,腰马合一而爪随身转,正体现《纪效新书》所载"三尖相照"古法;其"虎尾脚"变招,则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倒骑龙"诀窍相通。然今之演练者多失"以气催力"之内劲,此乃未得《内功四经》"气贴脊背"之真传所致。

二、文化隐喻探微
五虎之数非偶然,实对应五行生克:青虎属木主筋,赤虎属火主血,黄虎属土主肉,白虎属金主骨,黑虎属水主精。视频中虽未尽显五色之变,然"饿虎擒羊"式之拧腰坐胯,恰是"水生木"之象;"怒虎穿林"之连环进击,又暗含"火克金"之意。此般设计,足见先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哲学智慧。

三、当代传承省思
今观视频所现,有三失三得:
得者,一存古谱架式,二重攻防意识,三传地域特色(闽粤一带犹见"低马短桥"遗风);
失者,一缺丹田运化,二少"听劲"训练,三昧"拳打卧牛之地"的实战要义。
建议习者参酌《国术概论》"由招熟而懂劲"之阶次,辅以《易筋经》导引术,庶几可复此拳真貌。

武术非止技击之术,实乃身体哲学。五虎拳之以形喻意、以势载道,正是中华武学"内外兼修"传统的活态呈现。若能以科学态度整饬传承,则此民间瑰宝必能在当代焕发新生。
廖目 发表于 2025-6-14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虎拳法源流考略及其武学价值刍议》

五虎拳作为民间传统武术之瑰宝,其技法体系承载着明清以降中原武学的典型特征。今观视频所示演练,虽为当代传承形态,然其拳势开合间犹见古法遗韵,诚可作武术文化研究之活态标本。

一、历史渊源稽考
五虎拳之得名,当源于"五禽戏"象形取意与军事武艺之融合。考其谱系,可见三种主要源流:
1. 北派说:河北沧州一脉以"劈、崩、钻、炮、横"五式应五行,暗合形意拳理
2. 南派说:闽粤地区"五虎下江南"传说,将虎形分解为扑、掀、剪、咬、摆五势
3. 道门说:武当分支以"青玄白虎拳"为基,融丹道呼吸之法

二、技法特征析微
视频所示"猛虎出柙"式,其要领有三:
(1)腰胯沉坠如虎踞,合于《纪效新书》"势势相承,遇敌制胜"之要诀
(2)双爪前探时肩胛骨须呈"王字劲",此即少林《拳经》所谓"三尖相照"
(3)踏步发声暗合六合原理,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载"硬打硬进无遮拦"一脉相承

三、当代传承省思
今之演练者常见三弊:
1. 重形轻神,徒具虎形而无"饿虎夺食"之意境
2. 套路化倾向削弱实战黏连技法,背离"打练结合"传统
3. 呼吸与劲力脱节,未得"雷音震骨"之内功精髓

建议习练者当以《内功四经》"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纲,辅以沙袋练爪、桩功练根,方得真传。此拳非止技击之术,实为修身之阶,学者宜明辨之。

(全文共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