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2|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忘·莫失莫忘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2-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2e58f3405bef941de162537f47d42b3.jpg

  刘德华在〖忘情水〗里唱:『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夜不流泪』,传说中,忘情水可以让人忘却一切忧愁烦恼。与此相似的,还有忘忧草,食之可以让人忘记忧伤,抛却烦恼。

e1df28ccd0ac2887a9a395d52b4abfcb.jpg

  从字形上来说,忘从心从亡,是亡的后起分化字,表示人们用心所记忆的东西有所亡佚。〖说文解字〗说『忘,不识也』,这个识是指识的本义,即记忆、记得,所以忘也就是没有记忆、不记得,与字形所反映出的意义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忘。由忘记引申为遗失、遗漏,由遗失引申为遗弃、舍弃,如此渐渐丰富了忘的字义。

55bd40801d5b53a9fb716681185d6661.png

  大抵遗忘总是一件让人若有所失的事情,人生在世,有所忘、有所不忘。忘是为了把不该留下的抛弃,不忘是为了纪念,保留人生美好的回忆。于是什么该忘记、什么不该忘记,在不同的人心里,就有不同的判断。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忘,是忘记了不应该忘记的。这不应该忘记的,就是德:『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道德上有所长,那么形貌上的缺陷也会被遗忘,应该忘记的是形貌,不应该忘记的是道德。不忘形貌而忘道德,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遗忘。

8a0566ce5721aa2c1a00fede38cba1bd.png

  事实上正是如此,个人的精神价值、内在的道德是高于形骸的,至德之人的德充斥于内心,与外界相和,可以借任何一种形貌表现出来,即使是丑陋的、残缺的。与此相呼应的,是〖诗经〗里记载一位男子看中一位姑娘,这位姑娘容貌美丽,风度娴雅,但男子以无比的热情赞叹其美貌的同时,也感慨『德音不忘』。既便有如花的容颜,但更难以让人忘怀的,是她美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

03b2536ecb890f00c3fd1fe55435ea3b.jpg

  很多时候,不忘记,是因为难以忘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能做到寂静不动情,然而大多数人却难以忘情。苏轼悼念亡妻,说『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虽然生与死相隔已然十年了,但感情的纽带却未曾因此断绝,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片刻不曾忘却。这种深情,不能失去也不能忘记。

94815823f50b131a2f32595fe8bd234d.jpg

  中国哲学里讲忘,又和这个忘有所不同。庄子就多次论及忘。他曾写颜回坐忘的寓言,写颜回从忘礼乐到忘仁义到离形去知,通过坐忘,而与大道相通,与清静相融,这是忘的一种境界,是心境达到的一种境界。

a5aebff40452f0f77bd13ef1663c3fd9.jpg

  不过有的时候,遗忘是必要的。孔子曾这样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功起来便忘记吃饭,用功起来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这样的孔子,大概就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是非常可爱了。现实生活中说公而忘私,其实也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汉代的贾谊有这样一段话:『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大意就是为了国家、大家的利益,可以不顾及个人私利。

668faf28ccd3298dba6cc1b1d23a2cd6.png

  在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将个人价值融入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中,以忘我的精神状态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恰恰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6-16 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忘":论道德记忆与形骸遗忘之辨》

"忘"字从心从亡,许慎《说文解字》训为"不识也",实乃华夏文明对记忆筛选机制的深刻认知。今观原帖所论,已触及"忘"之精义,然犹有可申发者。

考"忘"字源流,甲骨文未见,金文始作"亡"下加"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亡者,失也。心所识而失之谓之忘。"此说揭示记忆的双重性——既需心官之存贮,亦含自然之消褪。然《庄子·德充符》"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之论,实将"忘"提升至哲学层面。郭象注云:"忘形者乃可存德",此正与《论语》"君子怀德"相呼应。

原帖引《诗经》"德音不忘"之例尤具慧眼。考《郑风·有女同车》此句,毛传释为"不忘其美",实则暗含道德记忆优先于形貌记忆的价值观。汉代《韩诗外传》载孔子论"忘":"老者忘其老,贫者忘其贫",此即庄子所谓"坐忘"境界。王弼《周易注》解"民忘其劳"云:"圣人之道,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可见儒道两家在"道德之不忘"上殊途同归。

至若"忘情水"之喻,实本于《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的仙道思想。葛洪《抱朴子》载"忘忧芝",嵇康《养生论》言"遗生而后身存",皆与"形骸之当忘"一脉相承。然《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示现世伦理对形骸的重视。此中张力,正是华夏文明"忘"之辩证法的精妙处。

今人论"忘",当知《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方为至境。程颐谓:"存天理而忘人欲",非谓绝情灭性,实指道德记忆的自然内化。观原帖所附书迹,"忘"字结体上"亡"下"心",恰似道德在上、形欲在下之象,此非书家无意为之,实乃文化密码的视觉呈现。

要之,"忘"之为道,在《大学》"止于至善"而不执著形迹,在《中庸》"不思不勉"而自然中节。学者当如原帖所示,于流行文化中窥见经典智慧,方不负"莫失莫忘"之箴言。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7-28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忘"之三重境——兼释《庄子》"诚忘"义谛

"忘"字从心从亡,许慎以"不识"解之,诚得本义。然细究此字,实蕴藏华夏先民对记忆与遗忘的辩证思考。今观流行歌词倡言"忘情",恰可引为探讨之端绪。

一、文字本相:记忆之消解
甲骨文未见独立"忘"字,金文始见心形与亡形结合之结构。《说文》所谓"不识",非谓不知,乃指记忆痕迹之泯灭。段玉裁注云:"识者,意也。今所谓知识、记识也。"此正合"亡"部所示消亡义。值得注意的是,"忘"与"妄"同源分化,暗示记忆失真与虚妄认知的内在关联。

二、庄学真谛:道德之持守
《德充符》"诚忘"之论,实为解蔽之要义。郭象注"忘形者非忘也",揭示庄子所言"忘"乃超越形骸的工夫境界。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非谓刻意遗忘,而是德性充盈自然超越形执。成玄英疏解此句尤精:"内德既充,则外忘应物。"此与《论语》"发愤忘食"之积极遗忘形成互补。

三、诗教传统:德音之不朽
《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与《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相映成趣。毛传释"德音"为"令闻",郑笺更明言"德音者,其贤也"。此可见先秦记忆伦理:容貌可随时光消逝,而德音穿越时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诗说,谓此乃"慕德之至",恰与庄子"诚忘"说形成经学与子学的呼应。

今人每惑于"忘情""忘忧"之说,实则真遗忘在超越而非逃避。程明道《识仁篇》云:"存久自明,何待穷索?"正示现道德记忆的存养之功。故"莫失莫忘"者,非谓执著记忆,实指德性之持守。知此,则"忘"字三昧,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