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2|回复: 1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该“放养”还是“呕心沥血”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7-12-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和爱情、生死一样,是时代永恒的话题。中国自古就有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 还有三迁以教子的孟母。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

但是对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的理解,之前就有关于“虎妈”“猫爸”的讨论,其实本质上,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是该‘放养’还是该‘呕心沥血’?”

阿信今天分享斯坦福大学博士、互联网高管,当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诸葛越博士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

是“放养”还是“呕心沥血”?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人们对“Nature vs. Nurture”(本性与养育)—生来具有的天性素质与后天培养,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两者都重要。

该“放养”还是该“呕心沥血”? 都需要。

▍很多事孩子长大了就会了,沟通是关键。

事实是,有些事情不用管,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孩子小时候都会跑到大人床上来睡觉,有的十来岁了,偶尔还跑过来。家长很担心,如果他们一直这样,那可怎么办?要把他们赶走吗?

其实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某一天开始,他们就不再来了;再往后,他们会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你要敲门才能进去。

走累了吵着要大人背,拉着你的手指头过马路,兴奋地第三次把牛奶打翻……这些事,家长不用担心他们总是不开悟、学不会、不长大。你要赶快珍惜,珍惜他们居然还愿意做这些,因为变化其实会来得太快。

孩子们有大智慧,妈妈们不用杞人忧天。有时候观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觉得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父母的教诲是多余的。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走、自己体验和领悟,大多数时候,父母只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吧。

▍教诲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了解和沟通,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孩子上小学后,尤其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而和孩子们之间随机谈话需要时常发生,而不是有事才讲。只有这样,在关键的时候你才可以很容易地谈论关键问题。

关于沟通,每天在孩子回家时笼统地问“学校怎么样”是达不到目的的。“顺便聊聊”的沟通方式,可以从谈论自己身旁的趣事开始。另外,我们要把谈话只当成谈话,而不是每次都要趁机传达人生道理,不要立刻纠正孩子们的错误,不要批判他们的朋友或喜好,要让孩子将你视为盟友。

▍其实大多数时候,你真的不需要说什么,你只要聆听就够了。

孩子一直在成长,但孩子不是匀速地在成长。和孩子的沟通,一直需要做,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而找到合适时间的最好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些事。在各种讲述如何与青少年子女沟通的文章和书籍中,都会有“不要把谈话当作演说”和“找到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方式”两个建议。

与其费力地去寻找时机和话题,建议父母,尤其是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做一顿简单的早饭。在做这些简单劳动的过程中,双方都没有压力,往往能找到很多话题。

46a44992d4a78aa1952eaeb8f2492ba8.jpg

不做“直升机式的父母”

一部分妈妈,在孩子吃午餐这件事上花了超出常人的精力:和学校斗争,和孩子斗争;一直不满意,一直很辛苦。

我观察了一下父母忙得顾不上家的孩子们,他们每天吃学校的午餐,一个个也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孩子总是要进入社会、吃外面的午餐的。健康的习惯很重要,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长大了还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自己调整、过好生活更重要。

这两年流行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那些整天在孩子的生活上空盘旋不休的家长。无论孩子是否需要他们,他们都很少让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

这样的家长通常会在很多时候闯入孩子的生活,以防止他们犯错或失败。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们将他们称为“冰壶家长”,因为这些家长会将孩子面前的所有障碍都清除干净。还有另外一个用来形容他们的词是“黑鹰”,即军用直升机。

在《爱与逻辑的养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书中,“直升机父母”采用的养育方法被看作是效率低下的育儿法,但是这种家长很多。造成这种过度保护的家长意识的原因主要有害怕看到孩子失败,感情依赖于孩子而不是伴侣,过于热情而代替孩子思考,不希望孩子长大,渴求控制孩子,等等。

提供过度保护的父母是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一切,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做法弊大于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完美,会犯错,然而从错误中学习是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不让孩子经历这个过程,不仅会妨碍孩子的成长,而且会引发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我周围爱孩子的家长中,“直升机父母”的比例不小,孩子成年了还“在头上盘旋不休”的也不少。父母觉得这是关心孩子,孩子认为这是“沉重的爱”。还有许多家长觉得帮孩子把家务事都做了就是“对他们好”,其实这会导致他们的孩子四体不勤,不能享受到做事的乐趣,缺失了在做事中学习的机会。

“放养”其实只是假象

即便是给孩子留出自由空间的“无为”之举, 包括哪些东西不要去争,也是大人精心思考以后的设计,而不是宽心不管的那种“无为而治”。“唯有雕琢才能消除雕琢的痕迹”,这才是教育的恰到好处。

这样的精心培育起到了一个教育学上至关重要的良效,就是让孩子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历程还把父母也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实验者,“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每日每时的践行。

该放手时就放手

一个孩子小时候的“模范”爸爸或妈妈,最好能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转移注意力给自己的生活或事业。这样,孩子上中学以后,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只有柴米油盐的话题和孩子说,你还可以和孩子谈论他们感兴趣的新世界。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幼儿园都是从3岁开始的,小学从6岁开始,初中开始于11岁,高中14岁左右。这些设置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3岁之前,孩子完全依赖于大人的照料,这时候有个全职妈妈或全心全意的照料者,孩子一定很幸福。有个理论是,1岁前,孩子全部的要求都应该被无条件满足,1~3岁,他也可以完全和母亲待在一起。这个理论叫“亲密育儿法”(Attachment Parenting)。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培养婴儿的安全感非常重要。

3~6岁时,孩子不需要学太多的“学问”,无论是算数还是诗词。但是,他们开始需要社交,需要被启发,需要开始养成一些习惯。他们待在熟悉的人和环境中,可以在家的安全感之外有更大一点儿的安全的社交场所。

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习基础知识,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反复教导和观察。所以,家长和上小学的孩子的紧密接触是有必要的。小学生一般也愿意爸爸妈妈参加他们的活动,并为父母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自豪。

初中是孩子开始独立、智力和能力都有大发展的阶段。孩子在这段时间的发展可能并不均衡,需要被给予各种探索的机会,也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容忍他们的变化。这一时期,家长给予他们一定距离的观察和引导是需要的,手把手地教导就会适得其反了。

高中时期,孩子们逐渐成熟,有自我约束力,有能力思考和学习高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个时期,家长要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人,要鼓励他有独立的见解,同时也要理解他还没有完全长大,他有时候需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倾诉和求救。

智慧的父母的最大特点应该是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该爱护的时候爱护,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们往往在匆忙中忘记了,孩子已经成长,而自己还在重复的话题已经陈旧过时。

当他们还在你身旁,这便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当他们离开你,会带着你给他们的弓力前进。在孩子前进的一路上,懂得这张弓如何守护,如何用力,正是做父母的更高境界。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6-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道:在‘放养’与‘呕心沥血’间寻中道

教育之难,在于其无定法;教育之妙,亦在于其无定法。孔子因材施教,孟母三迁择邻,古人早已示我辈以教育之要义:顺其性而导其行,察其需而尽其责。今人争论‘放养’与‘呕心沥血’,实为执两端而失中道。愚以为,教育当如治水,疏浚为要,堵截为下;亦如种树,培根为本,剪枝为末。

一、天性不可逆,成长自有期
诸葛越博士所言‘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暗合《老子》‘无为而治’之智。孩童爬床索抱、打翻杯盏,看似需纠,实为成长必经之阶。王阳明《训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强令幼童如成人般谨饬,无异斫其生机。昔有揠苗助长者,今有催熟童心之父母,皆未明‘时雨化之’之理。教育者当如农人,知四时之序,待破土之机。

二、沟通贵在‘无意’,教化妙于‘不言’
《论语》载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其要在于‘随机指点,不着痕迹’。今父母问‘学校如何’,孩儿答‘还行’,此非沟通,乃例行公事耳。真正的沟通,当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的闲适,或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的温情。以闲谈为舟,以倾听为楫,方能渡至童心彼岸。若每言必含训诫,则如韩愈《师说》所讥‘小学而大遗’矣。

三、关键处须着力,平常心最难得
‘放养’非放任,‘呕心沥血’亦非控制。程颢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父母当以静制动:孩子探索时退后一步,遇歧路时轻拨其航。如诸葛博士言,青春期沟通之难,正在于父母未筑平日之桥。曾国藩教子,家书千封而重‘慎独’二字;傅雷育才,尺素万言不离‘赤子之心’。教育之极境,恰是‘不教之教’——父母修己身以化人,孩子见贤思齐而自励。

结语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本质,无非助孩子成其‘真我’。过紧则如涸泽而渔,过松则似望苗自秀。愿天下父母皆能如古琴师:指法松紧有度,终奏出山水清音。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