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7|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最怕的,不是不完整的家庭,而是仇人般的父母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儿童心理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在他们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的心理状况调查中,结果显示,孩子心里最害怕的事,是『爸爸妈妈吵架』。

这个调查的真实性如何,我无从考证。但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01

放假回老家住两天,大清早,就被楼下的吵闹声惊醒了。

四楼的邻居张姐在楼道门口连喊带骂,女儿在一边哭个不停。

我听了一会,大致明白了事情脉络:张姐上班的电子厂距离很远,要骑电动车上下班。周末要加班,前一晚,便叮嘱老公把电动车推进地下储藏室充上电,因为电动车很重,张姐根本推不动。而老公喝酒喝到半夜,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张姐着急上班,还要顺路送女儿去学英语,发现电动车不但没电,钥匙还被老公弄坏了,根本骑不了。

张姐又气又急,车开不了锁,孩子又马上到点上课,她在楼下直喊老公,要他下来帮忙看看。

老公还没醒酒,愣是装作听不见,直到张姐喊了十几声,才睡眼惺忪地下楼,推开单元门就骂:『你XX大清早吃呛药了,喊什么喊,电动车骑不了,不能骑自行车啊?连个觉都睡不成,听你那声就晦气。』

张姐气得连哭带骂:『你个混蛋,没良心的东西,早晚不得好死。』

男人朝电动车踹了两脚,丢下一句:『行了行了,死去吧你』,然后掉头上楼继续睡。

电动车还是骑不了,女儿哭喊着叫爸爸,张姐朝孩子吼:『别叫他爸爸,他不配,他就是个CHUSHENG』

我隔着窗户,看着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眼泪鼻涕混杂着流进嘴里,紧紧抿住嘴唇不敢哭出声,小脸惨白,浑身颤抖,那种恐惧的眼神,像一头绝望的小鹿, 我叹口气,想离开窗边,却无意中看到她一个动作——右手紧紧掐住左手手腕,指甲嵌进肉里,掐出很深的血痕。

最后她跟在气急败坏的妈妈身后,默默走了。这个动作却让我一直惊心。

02

六年前我为了考心理咨询师资质,经常参加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的公益活动。接触过一个三口之家的案例。

男孩14岁,本应该上初中,却因情绪不能自控而被迫暂时休学,他的父母急得发疯,四处咨询,求助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介入后发现,男孩父母常年争吵,一吵便是天崩地裂,各种恶毒诅咒张口即来,咒骂起对方祖宗八代从不含糊。男孩从小内向,寡言,起初还曾被父母误认为『老实』『懂事』『省心』,但在12岁时,男孩开始时常出现幻觉,说自己有个姐姐,姐姐对他很好,很爱他。再后来,男孩行为开始出现异常,有时会拿小刀割自己。

他的左胳膊上,密密麻麻布满不规则的新旧伤疤。

经常漫长的心理治疗,男孩的情况才渐渐转好,但仍然拒绝上学。

在那次活动现场,男孩父母讲述了这段悲痛的经历,自责不已,泪洒当场。

日本作家松昄幸太郞说: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并不懂得世界是怎么回事。他对这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他的父母。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而当他的父母不再相爱,只剩无休无止的相搏相杀,他的世界便已然崩塌。

多少夫妻从不知道,他们之间每一次争吵、谩骂、诅咒、撕打,都是对孩子的精神凌迟。

那种打击和伤害,比起不完美的教育,不完整的家庭,都要残忍得多。

不幸福的父母,从来养不出快乐的孩子。

03

上个月,我带儿子在小区花园。儿子想玩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但身高太矮,够不到。我在一边看书,没理会。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主动过来帮他,他俩很快就玩到一起了。

过了一会我去跟他俩闲聊,才知道小男孩还有一个哥哥,已经21岁了。

我很惊讶地问他:『你也就十一二岁吧?还有那么大的哥哥呀,真好!』

他说:『这个哥哥不是我妈妈生的。』

我一怔,觉得自己问了不该问的。

小男孩却很从容:『他是我爸爸和以前的妻子的孩子,后来我爸爸离婚了,又和妈妈结婚了,就有了我。我哥哥和爸爸的前妻在一起,但他周末经常来找我玩,还给我买玩具。』

他一边蹦跳着一边给我讲这些,脸上挂着孩童天然的纯真和怡然。

我心中一暖。从孩子的描述里可以听得出,他们的家庭关系很融洽,与同父异母的哥哥感情亲厚。

我愿意相信,这孩子的父母一定有着阳光健康的心态,才能做到,坦然地与孩子沟通这些。

包括那个21岁的哥哥,能经常来看望父亲,还给新弟弟买礼物,带他玩,他自己本身应该也是个明朗青年。

而我更愿意相信,这背后,一定也离不开一个明理、通达、拥有幸福能力的妈妈。

天下所有父母,无一不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但如果我们没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便也不具备令孩子快乐的资格。

可话又说回来,夫妻之间,哪有永远相敬如宾不争吵的呢?

曾有女友甩给我这样一则消息:美国一项历时17年的心理研究发现:夫妻闹矛盾时,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压抑愤怒的夫妻日后的死亡率是表达愤怒的夫妇的5倍。

她说:我知道吵架对孩子不好,但不吵我真能憋出病来。

说实话,我特别理解那种有火不能发的憋屈。但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去磨炼自己的地方。

我们不是圣人,既然无法保证永远不吵架,那就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孩子的伤害

第一,有问题,等到孩子不在的时候再谈,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尤其不在孩子面前对彼此侮辱谩骂。

第二,向孩子坦诚解释争吵的原因,说明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之间出现不同意见需要沟通,不要让孩子因此产生自责情绪。

第三,吵架后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认错道歉,为孩子树立正向榜样。

第四,永远不把吵架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04

之前看过关于王菲和窦靖童的文章,争议很大,有的人直言不讳:『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女人,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的确,明星拥有的财富、名望、人脉、资源,都非我等凡人可比。但我也不认同,离婚就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如果两个人,确实是爱到尽头覆水难收,如果一段婚姻,只剩彻头彻尾的憎恨与厌恶,结束才是最大的负责。

最成功的婚姻,是彼此真心相爱,让孩子在爱里成长。

而最好的离婚,是好聚好散,将孩子利益放在第一位。

婚姻不易,世事艰难。正是因为孩子,我们才更要好好去爱。

因为孩子怕的,不是形式上变化,而是不再被爱了。

贾衣 發表於 2025-7-19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戾气对童蒙之伤——从"仇人父母"现象谈儿童心理保护》

(引题)《周易·家人卦》有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今观当代家庭失和之状,犹见父母相戕如仇雠,稚子战栗若惊鹿,实为家道崩坏之征。

(一)戾气伤阴鸷,童蒙承其殃
张氏女童"掐腕见血"之状,恰合《黄帝内经》"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之论。孩童神气未充,如嫩芽遇狂风,父母恶言相向时,其惊恐之态非但显于涕泪,更深植于经脉。北宋《幼幼新书》早诫:"小儿神气怯弱,勿令见非常之物,闻非常之声。"今之父母当街詈骂,较之古人所忌更甚十倍。

(二)幻境为盾甲,自戕作呼告
案例中十四岁少年虚构"慈姊"之幻象,正应《庄子》"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之喻。当其现实世界父母如仇寇相对,潜意识遂筑精神避难所。而臂上刀痕,实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训诫之悖反——以自伤之痛,唤父母之觉。明代医家万全《幼科发挥》云:"小儿病由惊得者,十居四五",今观之犹未过时。

(三)家宅风水坏,非在形骸缺
今人常执"完整家庭"之表象,殊不知《温公家范》早有明训:"夫妇以义合,义绝则离。"然离异尚存礼法,争讼犹有规程。若同室操戈如张氏夫妇,则如《颜氏家训》所斥"骨肉相残"之态,纵使家宅俱全,实已形同墓冢。宋儒朱熹《小学》称:"父子兄弟夫妇,人之大伦也,一失其道,祸乱生焉",此之谓也。

(结语)《礼记·礼运》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今建言为人父母者:
1\. 当记《袁氏世范》"处家贵宽容"之训,争执须避子嗣
2\. 宜效法《闺范》"和而不唱"之智,盛怒时默诵《心经》
3\. 若情义已绝,当如《司马氏书仪》"出妻仪式"般持礼相待
盖因稚子心灵如素丝,父母染之以戾则黑,染之以和则青。家道不在屋宇全,而在生气存焉。

(跋)昔孟母三迁为避市嚣,今观此例,更知《小儿语》"万般心术,先从家传"之重。父母相视如仇之日,即是童蒙心死之时,可不慎欤?
廖目 發表於 2025-7-30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戾气对童蒙之伤》

国学视野中,家庭乃"人伦之始",父母争执实为"阴阳失和"之象。《周易·家人卦》早有明训:"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今观此例,足证古圣先贤之智。

一、戾气伤仁,有违天地之和
张氏夫妇晨起相詈,恰如《颜氏家训》所戒"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今观其女"掐腕见血",正是肝木过亢伤及肺金之象。中医五志理论中,怒伤肝、悲伤肺,稚子目睹双亲如寇仇,五脏气机必然逆乱。昔孟子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今孩童竟以自残纾解惊恐,岂非人伦之大变?

二、幻境生妄,实因亲缘失养
案例中少年虚构"慈姊"形象,恰合《黄帝内经》"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之论。父母终日"天崩地裂"般的争吵,致使童子"神光不聚"。朱子《小学》云:"童蒙养正,圣功也",今父母不以正道相待,反以恶言相向,致令子女精神涣散而生妄念。其自残行为,实为"金木相战"之体现——肺金不降则抑郁,肝木不疏则躁狂。

三、齐家之道,当修中和之德
《礼记》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建议如下:
1. 父母当效法"地天泰"卦,坤上乾下各安其位。遇事可依《朱子家礼》"凡众之听,必和以缓"之训,暂离现场平心静气。
2. 子女教育宜参酌《养正遗规》,每日安排"静坐观心"时辰,以《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经典疏导情志。
3. 若已现自伤行为,当依《景岳全书》"调气为先"之法,辅以八段锦导引术,使气血周流。

结语:
《温公家范》有云:"治家者,以正伦理为本"。今之父母当知,孩童非惧家宅不全,实恐伦常乖舛。愿天下父母皆能体认"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深意,使稚子免于"掐腕止殇"之痛。家庭戾气不除,纵使居华屋、食珍馐,亦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