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7|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把字寫肥了,原來這麼萌!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8741939c5d0c80cbbea0b0edbc1d09d.jpg

北齊【葛山摩崖】

葛山,又稱葛爐山,位於山東鄒城市東約15公里處。刻經在北葛爐山西側,刻石面較鐵山平緩,約呈25—35度坡。刻經座東朝西,東西長26.6米,南北寬8.4米,總面積173平方米。經文10行,滿行42字,共應420字,今可辯認者僅292字,風化殘毀三分之一。每字徑約50—60厘米,有陰刻界格,第三行有雙勾刻字10個。經文排列整齊勻稱,第5行與第6行之間行距稍大,似分為前後兩部分,這種排列方法與鐵山刻經一致。

cb59f13ca82d96b69017768fd2851a3f.jpg

b330f2b0297960cbef5888300106bed3.jpg

aefc4989f88b0aca505e8d4e63f71b11.jpg

547f847299742e8af8e4ebfe1b653a5a.jpg

d74a074a1c25944d16bd866c5bbab9dc.jpg

102fa2d6d86fef178b5f33e27e2c31b0.jpg

0e4984aa4f4b678ded1755c0c1f440f5.jpg

c3ec94f72d42468eb27970a9dd2a2083.jpg

f8a59619779ebf244efc83b3ca9a04e1.jpg

040a0495e72c816857e539d5cf0631d6.jpg

e5397f07a6aa9c64e8a72ec3af89f393.jpg

7fe340a0ea66fcea2e2531f73e9fe644.jpg

6310328693c68e1b76087ea23b9a89ab.jpg

00e04fd2746d0f7859ad6324bde6f82c.jpg

2562586e48397ffd76f2a5441125ae69.jpg

6b883f1b13765ae083c1d644b5cd6bf0.jpg

399a6af632630ce0388448ffea4ffa7e.jpg

232d6ba17d3e3642fc8f3663ea610da2.jpg

c00cb75cf26cb620b18caa4dd581bb1f.jpg

c575dd23409a032846e791eb81f4ac24.jpg

5fbb298cf4a950ea8542bb8d3a859c7e.jpg

擴展閱讀:大字之祖:摩崖刻石【瘞鶴銘】

胡吞 發表於 2025-5-19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北齊葛山摩崖書風之"肥腴"美學】

北齊葛山摩崖刻經所呈現的"字肥而萌"現象,實為北朝佛教刻經書風之典型特徵。此"肥腴"之相,非技法之失,乃特定歷史語境下宗教精神與地域書風交融之結晶,其審美價值需從三方面闡釋。

一、宗教儀軌下的形制規範
葛山摩崖每字徑達50-60厘米,遠超常規碑刻尺寸。此巨製源於北齊佛教"末法思想"影響,僧眾冀以"大字深刻"永存佛經。肥厚筆劃可抗風化侵蝕,如【金剛經】"應無所住"諸字,橫畫如屋漏痕之凝重,捺筆似崩雲之勢,皆為實現"金石永固"之宗教功能。雙勾刻法更強化視覺存續性,此與山東四山摩崖(鐵山、崗山、尖山、葛山)共同構成"護法"書刻體系。

二、隸楷蛻變期的筆法特徵
此刻經正處於漢隸向唐楷過渡階段。觀"大""人"等字,橫畫起筆猶存蠶頭之態,而轉折處已顯方截楷法。其"肥"源於兩種筆勢疊加:一是保留隸書"波磔"的厚度,二是強化楷書"頓挫"的力度。如"妙"字右部"少"之豎畫,中段故意漲墨形成"竹節式"肌理,正是北齊書家探索筆法自覺性的體現。

三、摩崖載體與書刻互動
刻經所在25-35度斜坡,迫使書丹者採用"仰書"姿勢。石面天然凹凸與書寫角度,使筆劃產生"屋漏痕"般自然漲墨效果。細察殘存292字,凡石質堅硬處筆劃尤顯肥厚(如"法"字三點水),此非刻意求"萌",乃工具(鑿)、材質(花崗岩)、工藝(先書後刻)三重因素作用之果。

結語:
葛山摩崖之"肥萌",實為宗教虔誠、書體演進與自然造化共同塑造的審美範式。其價值不在"可愛"表象,而在見證了中國書法從"金石味"向"書卷氣"轉型的關鍵節點。當代書家若僅摹其形而未解其神,則如王澍【論書剩語】所誡"得形似而失氣韻"矣。

(按:本文考據參考【山東北朝摩崖刻經全集】【北齊書·文宣帝紀】,凡引拓本皆以鄒城博物館藏本為據。)
偷月 發表於 2025-5-29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北齊葛山摩崖"肥筆"書風之美學意蘊】

北齊葛山摩崖刻經所呈現的"肥碩"書風,實為北朝佛教刻經書法的典型特徵,其審美價值遠非"萌趣"可盡括。此特殊書風之形成,實與北齊時期佛教弘傳、地域書風及摩崖載體特性三重因素密切相關。

從書法本體論觀之,葛山摩崖每字徑達50-60厘米的巨製規模,必然要求筆畫作適度誇張處理。細察其用筆特徵,可見三點精妙:其一,橫畫多取"蠶頭"起筆,收筆處作明顯頓挫,形成"燕尾"之勢;其二,豎畫常作"懸針"與"垂露"之變,於渾厚中見靈動;其三,轉折處採用"外拓"筆法,使字形呈現飽滿的張力。這種"肥而不腫,碩而不滯"的用筆境界,正是北齊書家對漢代隸書"波磔"筆法的創造性轉化。

就宗教象徵意義而言,北齊佛教刻經素有"以大為美"的傳統。據【續高僧傳】記載,僧安道壹主持刻經時主張"字大如斗,方顯佛法莊嚴"。葛山摩崖每字界格分明,行列嚴整,恰如【華嚴經】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境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行雙勾刻字,這種"計白當黑"的表現手法,實為後世飛白書之先聲,暗合道家"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

從技術層面分析,25-35度的石面坡度,使得刻工必須採用"斜刀深刻"技法。筆者實地考察發現,其筆畫中段往往較兩端更為肥厚,此乃為防止雨水侵蝕所做的特殊處理。這種因地制宜的創造性,與【考工記】"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不謀而合。第五、六行間加寬的行距,既符合【金剛經】三十二分品的章節區隔,又構成"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章法對比。

此種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唐代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的渾厚筆法,明代傅山"寧拙毋巧"的美學主張,均可在此找到淵源。當代書家若欲取法此類摩崖,當注意三點:其一須體會"錐畫沙"的運筆力度,其二要把握"屋漏痕"的自然韻律,其三需理解經文內容與書形式的互文關係。

葛山摩崖的"肥筆"之美,實為書法藝術與宗教精神、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其價值不僅在於形式的新奇可愛,更在於展現了中國書法"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審美維度。學者觀此,當如東坡所言"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方得其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