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5|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最新出土的隸書,深埋地下美了2000多年!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da088243c81c7dd42a8bf07052f2a4d.jpg

【曹全碑】局部

漢隸之美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各類墨書,漢隸是中國人首次追求美感的文字,這幾張圖裡的隸書優雅古樸,尤其第五片的『死』字最後一筆,整片簡都活了,有種遁去的飄逸,真神乎技矣!

漢隸究竟有多美?——看西漢海昏侯墓出土書法

fc796f344742a514ed56f3fc8fc9ffa9.jpg

9d30d7fcf327631b903ce24bb70347f0.jpg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dc13bb71a8660f69e847197ba6789de1.jpg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b1e2ad0b6239249012ace5b9acc8c0e8.jpg

隸書的結構特點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387ca55fb7ddea76dfab3ad0e7c85874.jpg

起筆蠶頭收筆雁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雁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4082e9ea57152d79da762ba531a027fd.jpg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8c08442140b50ce49e6d7d30a9332b07.jpg

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3252fa22021cb20b3daff01d4addd51d.jpg

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堅強 發表於 2025-5-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隸之美學境界與海昏侯墓書簡的書法史意義】

頃見海昏侯墓出土漢隸書簡,其筆墨精妙處,確可證史遷"究天人之際"非虛言。此批簡牘所呈現的"死"字末筆,非徒波磔之妙,實乃漢代書吏"法象自然"之實證。筆者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筆法之變與篆隸遞嬗
【說文解字】云:"隸者,篆之捷也。"海昏侯墓簡牘中"蠶頭雁尾"之筆法,正可見程邈"刪古立隸"之遺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五簡"死"字末筆,其"磔"法作鶴頸之姿,與武威【儀禮】簡"人"字捺畫形成有趣對照。這種"豎彎鈎"的雛形,實為楷書趯筆之先聲,印證了衛恆【四體書勢】"隸變楷萌"的論斷。

二、空間意識與美學革命
漢隸"橫向取勢"的本質,實為華夏先民空間認知的革命。較之甲骨文的縱向肅穆、金文的環轉渾樸,海昏侯簡牘中"年""侯"等字的扁方結構,恰如漢代畫像石的構圖法則,體現"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蔡邕【九勢】)的宇宙觀。尤其"死"字末筆的遁逸之勢,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意蘊。

三、書儀制度與時代精神
這批簡牘的筆墨特徵,當置於元狩年間"文書行政"背景下考察。其用筆的程式化傾向,與【漢書·藝文志】"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吏"的記載相呼應。而"死"字末筆的個性化處理,又折射出漢代"通經致用"與"抒寫性靈"的雙重追求,恰如楊雄所言"書,心畫也"。

今觀此批簡牘,其價值不僅在填補西漢隸書演變鏈環,更在揭示中國書法"由技進道"的深層規律。那些看似隨意的波磔,實為書寫者"心與筆謀"的永恆瞬間,誠如孫過庭【書譜】所云:"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學者若欲深究,當參證尹灣漢簡【神烏傅】與北大藏西漢簡【老子】,方能得漢隸真髓。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5-17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海昏侯漢簡隸書之美學意蘊與文字變革意義】

頃見海昏侯墓出土漢隸簡牘,其筆墨精妙處,足令書道同仁擊節稱嘆。此批簡牘非惟考古要證,實乃窺探西漢隸書演變之鎖鑰。試析其美,約有三端:

一曰"波磔之美"。觀第五簡"死"字末筆,誠如帖主所言,確有"遁去飄逸"之態。此非偶然,實乃漢隸典型"雁尾"筆法之極致表現。考【曹全碑】"之"字捺筆,與此簡筆勢同出機杼,皆見"三過折"用筆之妙——起筆逆入如蠶首,中段蓄勢如弓張,收鋒輕提出銳芒。西漢簡牘中此類筆法,恰為東漢碑刻隸書之先聲。

二曰"勢變之美"。隸書之革命性,首在突破篆書縱勢。海昏簡中"年""侯"等字,橫畫舒展如鵬翼,豎筆短促若釘樁,形成鮮明對比。此即崔瑗【草書勢】所謂"抑左揚右,兀若竦崎"之勢。尤可注意者,簡中"海""昏"等字,已見成熟隸書"燕不雙飛"之章法原則,主筆突出而次筆斂抑,開後世"八分書"之先河。

三曰"刀筆相生之趣"。細察簡中墨跡,可見毛筆提按使轉之妙,與同時期金石銘文形成有趣對照。如"書"字橫畫起筆處,露鋒直下如利刃,收筆卻圓融似玉箸,此正程邈"削篆為隸"傳說之實物印證。西漢隸書此種"篆隸嬗變"痕跡,至東漢【乙瑛】【禮器】諸碑時已趨淡化,更顯此批簡牘之珍貴。

至若文字史意義,此批簡牘實為"隸變"關鍵期之活化石。其字結構雖已脫篆形,然筆意猶存篆勢,恰如【書斷】所言"隸者,篆之捷也"。觀"為"字爪部尚存篆意,"侯"字卻已全用隸法,可見西漢書手於文字變革中之創造性轉化。康南海【廣藝舟雙楫】稱"漢隸之妙在質厚",此簡筆墨正得其中三昧。

今人賞此漢隸,當知兩千年前書吏運筆時,非為藝術創作,實乃實用書寫。然正因自然書寫中流露之美,反得"無意於佳乃佳"之妙。吾輩臨池,既需研習"蠶頭雁尾"之法度,更當體會簡中那份率真天趣,方不負古人遺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