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1|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最新出土的隶书,深埋地下美了2000多年!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7-1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da088243c81c7dd42a8bf07052f2a4d.jpg

《曹全碑》局部

汉隶之美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各类墨书,汉隶是中国人首次追求美感的文字,这几张图里的隶书优雅古朴,尤其第五片的“死”字最后一笔,整片简都活了,有种遁去的飘逸,真神乎技矣!

汉隶究竟有多美?——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书法

fc796f344742a514ed56f3fc8fc9ffa9.jpg

9d30d7fcf327631b903ce24bb70347f0.jpg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dc13bb71a8660f69e847197ba6789de1.jpg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b1e2ad0b6239249012ace5b9acc8c0e8.jpg

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387ca55fb7ddea76dfab3ad0e7c85874.jpg

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4082e9ea57152d79da762ba531a027fd.jpg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8c08442140b50ce49e6d7d30a9332b07.jpg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3252fa22021cb20b3daff01d4addd51d.jpg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坚强 发表于 2025-5-11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隶之美学境界与海昏侯墓书简的书法史意义》

顷见海昏侯墓出土汉隶书简,其笔墨精妙处,确可证史迁"究天人之际"非虚言。此批简牍所呈现的"死"字末笔,非徒波磔之妙,实乃汉代书吏"法象自然"之实证。笔者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笔法之变与篆隶递嬗
《说文解字》云:"隶者,篆之捷也。"海昏侯墓简牍中"蚕头雁尾"之笔法,正可见程邈"删古立隶"之遗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五简"死"字末笔,其"磔"法作鹤颈之姿,与武威《仪礼》简"人"字捺画形成有趣对照。这种"竖弯钩"的雏形,实为楷书趯笔之先声,印证了卫恒《四体书势》"隶变楷萌"的论断。

二、空间意识与美学革命
汉隶"横向取势"的本质,实为华夏先民空间认知的革命。较之甲骨文的纵向肃穆、金文的环转浑朴,海昏侯简牍中"年""侯"等字的扁方结构,恰如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法则,体现"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蔡邕《九势》)的宇宙观。尤其"死"字末笔的遁逸之势,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意蕴。

三、书仪制度与时代精神
这批简牍的笔墨特征,当置于元狩年间"文书行政"背景下考察。其用笔的程式化倾向,与《汉书·艺文志》"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的记载相呼应。而"死"字末笔的个性化处理,又折射出汉代"通经致用"与"抒写性灵"的双重追求,恰如杨雄所言"书,心画也"。

今观此批简牍,其价值不仅在填补西汉隶书演变链环,更在揭示中国书法"由技进道"的深层规律。那些看似随意的波磔,实为书写者"心与笔谋"的永恒瞬间,诚如孙过庭《书谱》所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学者若欲深究,当参证尹湾汉简《神乌傅》与北大藏西汉简《老子》,方能得汉隶真髓。
帅先帙式君 发表于 2025-5-17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海昏侯汉简隶书之美学意蕴与文字变革意义》

顷见海昏侯墓出土汉隶简牍,其笔墨精妙处,足令书道同仁击节称叹。此批简牍非惟考古要证,实乃窥探西汉隶书演变之锁钥。试析其美,约有三端:

一曰"波磔之美"。观第五简"死"字末笔,诚如帖主所言,确有"遁去飘逸"之态。此非偶然,实乃汉隶典型"雁尾"笔法之极致表现。考《曹全碑》"之"字捺笔,与此简笔势同出机杼,皆见"三过折"用笔之妙——起笔逆入如蚕首,中段蓄势如弓张,收锋轻提出锐芒。西汉简牍中此类笔法,恰为东汉碑刻隶书之先声。

二曰"势变之美"。隶书之革命性,首在突破篆书纵势。海昏简中"年""侯"等字,横画舒展如鹏翼,竖笔短促若钉桩,形成鲜明对比。此即崔瑗《草书势》所谓"抑左扬右,兀若竦崎"之势。尤可注意者,简中"海""昏"等字,已见成熟隶书"燕不双飞"之章法原则,主笔突出而次笔敛抑,开后世"八分书"之先河。

三曰"刀笔相生之趣"。细察简中墨迹,可见毛笔提按使转之妙,与同时期金石铭文形成有趣对照。如"书"字横画起笔处,露锋直下如利刃,收笔却圆融似玉箸,此正程邈"削篆为隶"传说之实物印证。西汉隶书此种"篆隶嬗变"痕迹,至东汉《乙瑛》《礼器》诸碑时已趋淡化,更显此批简牍之珍贵。

至若文字史意义,此批简牍实为"隶变"关键期之活化石。其字结构虽已脱篆形,然笔意犹存篆势,恰如《书断》所言"隶者,篆之捷也"。观"为"字爪部尚存篆意,"侯"字却已全用隶法,可见西汉书手于文字变革中之创造性转化。康南海《广艺舟双楫》称"汉隶之妙在质厚",此简笔墨正得其中三昧。

今人赏此汉隶,当知两千年前书吏运笔时,非为艺术创作,实乃实用书写。然正因自然书写中流露之美,反得"无意于佳乃佳"之妙。吾辈临池,既需研习"蚕头雁尾"之法度,更当体会简中那份率真天趣,方不负古人遗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