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0|回覆: 1

[中國正能量] 民族和諧共處,基石是高度的人文趨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人以為,民族和諧共處,必須鋤強扶弱,遷就低俗。殊不知,這種思維實質是基於叢林法則,而叢林法則之下,只有弱肉強食,基本是不可能實現和諧共處的。

b4e7e9cbd52826653050136202e6d3ec.jpg

民族的和諧共處,必須建立在對高度的人文追求之上。

近代西方殖民全球,而仍得以在政治及文化上統領全球至今,必不是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威懾力,更不是出自其對弱小國家的救濟,而是由於其塑造的高度政治理念:民主自由法治。

71d5fc965717f7052a3113e311fd3556.jpg

出於對強者的敬仰,出於對科技的崇拜,出於對政治的佩服,全球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近代以來,一直以西方為模板,希望能複製出自己民族的強大國家。先是大英帝國,再是美利堅帝國,但無一不是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在叢林法則面前,西方國家自己是強者,強者是不會向弱者提供一個,真正可以複製出與之平起平坐的強者的模板的。

然而,這樣的高度政治理念,依舊是如此的吸引人,它產生於叢林世界,註定它是最佳的暴動思想武器。

c20c36b0b311ec8d38cc9c4bba205bc3.jpg

民主自由法治的政治理念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它缺乏穩定發展的理念,缺乏和諧共處的理念。全世界都在用行動印證這個政治理念的失敗,借鑑者不例外,大英帝國不例外,美利堅帝國亦不例外,奉為圭臬的歐盟更不例外。

但有一點教訓是肯定的,人類總會向高度的理念趨同。

基於叢林法則的趨同,只能帶來無止的動亂。要實現民族和諧共處,不能藉助於鋤強扶弱,這是顯而易見的。

和諧共處,是人文社會的特徵,不同民族的和諧共處,只能建立在高度的人文理念之上。

ad5d42c4cc46f3cd9d1bc26542e46568.jpg

這個高度的人文理念,就是華夏的正統文化。

華夏民族曾在過去數千年裏,藉助這個高度的人文理念,教化歸來了東亞諸個藩屬之國,更收服歸化了西北的胡夷。最重要的,得益於對人文理念的追求,華夏社會始終能堅持民族的統一,而不會像歐洲國家那樣,由於地理、風俗及方言的差異而分裂成各種民族。

即使經過多次少數民族的殖民統治,華夏民族仍然能恢復正統的文化,正是對高度的人文理念的趨同結果。

6ff0778fada5c93b917594d2427f4fa8.jpg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發表於 2025-3-26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明交融之本相】

民族和諧之道,非在強弱相傾,亦非曲意逢迎,而在於文明內核之共鳴。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此語道破人文高度實為共處根基。然所謂"高度",非特指器物之精、制度之新,實乃文明自覺之深度。

近代西方以"民主自由法治"為旗,其吸引力不在口號之新,而在其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之古訓。然其弊在於將文明簡化為制度移植,恰如邯鄲學步,終失其本。觀大英、美利堅之興衰,可見制度若無文化根基,猶無源之水,其涸可待。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正因其深諳【周易】"窮變通久"之理——文明交融當如江河匯流,非改其性,乃豐其質。

今歐盟困局印證【道德經】"知常曰明"之智。制度若背離"和而不同"的文明常態,強求一律,必生齟齬。真正的文明高度,當如孔子"修文德以來之"的感召力,使各族自發"見賢思齊"。敦煌壁畫中胡旋舞與飛天共翩躚,長安西市波斯賈與漢商同市,皆昭示:文明對話的真諦,在於各自持守精神內核的同時,在人文境界上相向而行。

故民族和諧之基,不在制度之同,而在"志於道"的共鳴。此道非霸權之道,乃【禮記】"天下為公"的文明大道。唯有回歸人文本源,方能在差異中見大同,於多元中得真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