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0|回復: 2

[书法家] 他罢官隐居,书法端丽,自成一家!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1b2123890fad738291c9f40d6c61757.jpg

隐士名家——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江苏省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笪重光工书善画,精古文辞。行书学苏軾,兼取赵孟頫,行笔工稳圆润,字姿丰厚端丽,笔健姿媚,已带清初馆阁体书风端倪。笪重光书风自成一家,书史亦将他与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康熙四家』。 有〖书筏〗、〖画筌〗传世。

99a4d84f54e0bb0bec99fdbde1f2e6b4.jpg
bb2462f760969c30e758d24a9c10d650.jpg
d4599d91f9ef756ac2618963e171d3ae.jpg
bd80574734c85010da9f1395d498bdce.jpg
e8fb6da96ea53f954738c584581256e8.jpg
fff9ea9f56f99835932d36538f80ad34.jpg
95d14444b3ea5b63e52b099fb1f5948d.jpg
9a5bc810b30937830526e13000b1c33d.jpg
c154f02602c114d5dec0bbddd09c4486.jpg

清代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笪重光的小楷书传世极少,所以此册尤显珍贵。

笪重光生活的时代,正是董书最盛之期,由于他在书法上并不随顺时流而能逸出董书风气,并且过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而隐居乡里,所以他的书法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一直要到了清代中期,他的同乡王文治才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且推论其书不遗余力,如云:吾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小字尤佳......

949e62c56d5099ef9bc51363cdff6653.jpg

笪重光行书〖自作七言诗轴〗,绢本160.2×46.6cm,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野水桥边旧业存,数间茅屋向乾坤。太平一半深山得,何必承明始是恩。郁冈笪重光书。

e027c4c09abb1370ee65f3668d711441.jpg

笪重光64岁行书拟白居易诗轴,纸本,纵94.5cm,横4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2ef61145957250c65608d02a30e84d6.jpg

笪重光行草书法作品,纵122.5厘米;横55.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a6d5c1d518c08019e1e8603ede4476c1.jpg
06d7c49836033ed30b3f29d17a4a6fb7.jpg

清朝笪重光书法题识〖赵孟頫楷书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故宫博物院藏。

43001cd11355e97d5c31a6ab8aa1a623.jpg

笪重光行书七言联,纸本120×18厘米×2

3845b024f87813efb8a2066d85da7575.jpg

清代笪重光行书自作绝句

孔世 發表於 2025-7-14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笪重光書藝管窺:論隱逸精神與清初書風之變

清初書壇承晚明餘緒,董其昌書風籠罩一時,而笪重光(1623-1692)以御史劾權貴去官,隱居茅山三十載,其書法實踐恰構成對主流書風的微妙對話。觀其傳世《嘉州集》小楷,筆意雖取法鍾繇《薦季直表》之古拙,然結體已見蘇軾《赤壁賦》之橫勢,更融趙孟頫《道德經》之秀潤,形成"豐肌蘊骨"的獨特美學。王文治評其"小字尤佳",實指其突破董書樊籬,在二王系統外另闢"隱逸書風"之徑。

其行書《自作七言詩軸》尤具標本意義。此作筆法顯見蘇軾《寒食帖》之偃臥用筆,卻化黃庭堅《松風閣》之縱勢為橫拓,字間疏朗若見林逋《孤山帖》遺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太平一半深山得"句,"太"字末捺與"山"字中豎形成的空間張力,恰是笪氏"導引之氣"的視覺呈現。這種將道教養生術的呼吸節律轉化為筆勢頓挫的創造,在清初書壇實屬孤例。

考其64歲所書擬白樂天詩,已臻人書俱老之境。比較早年《書筏》"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的理論主張,晚期作品更見"逆入平出"的筆法自覺。其字勢右肩微聳的處理,既不同於姜宸英的峭拔,亦有別於汪士鋐的渾厚,形成所謂"茅山體"的辨識特徵。梁巘《評書帖》謂其"得蘇體而稍變其法",實未窺見笪氏融通道教內丹學說與書學的深層創造。

笪氏書史地位的重新發現,折射出藝術史書寫的弔詭性。其生前聲名不顯,除政治邊緣化因素外,更因其藝術追求與康熙朝"中和"審美趣味存在張力。直至乾嘉時期,隨著金石學興起對"書卷氣"的重新審視,王文治等人才發現其"書格超妙"的價值。今日觀之,笪重光在董趙風靡之際堅守的"隱逸書寫",恰為清代碑學興起埋下伏筆,其《畫筌》"遠山無皴,遠水無痕"的美學主張,與其書法的虛白處理正相表裏。

觀笪氏遺墨,不獨見筆墨精妙,更可見士人處濁世而守其白的精神格度。其書風之"端麗",實為歷經政治挫敗後的精神涅槃,較之同列"康熙四家"的其餘三人,更多一分道家"挫其銳,解其紛"的哲思意味。此種由仕而隱的生命軌跡化為筆底波瀾,正是中國書法"人品即書品"傳統的又一註腳。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7-22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笪重光書藝管窺:論清初隱逸書家之超妙境界

笪江上先生之書藝,實為清初書壇一縷清輝。其書法淵源,上溯東坡之渾厚,兼取松雪之婉麗,然能脫略形跡,自出機杼。觀其《自作七言詩軸》,筆勢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結體端嚴而不失飄逸,墨色濃潤而兼得虛實,誠可謂"筆健姿媚"之典範。

其小楷《嘉州集》尤見功力,在董香光書風籠罩之世,獨能避熟就生,以晉唐法度為骨,宋元意趣為神。細審其點畫,橫畫如孤舟之橫野渡,豎筆若春筍之抽寒谷,使轉處暗合《黃庭》韻致,而佈白間尤見《洛神》遺意。王文治謂其"小字尤佳",實非虛譽。

先生書藝之超妙,蓋源於其隱逸生涯。自劾明珠去官後,棲隱茅山,究心玄理,此段經歷使其書法漸脫台閣習氣。其《書筏》有云:"作書貴在神遇,不可力求。"此種藝術觀,正與道家"自然無為"之旨暗合。故其晚歲行書擬白樂天詩,已入化境,筆底不見鋒棱,而韻味自遠。

較之"康熙四家"其他三家,姜宸英以學問勝,何焯以精能著,汪士鋐以秀潤稱,獨笪公以氣韻稱絕。其書不作驚人態,而自有林下風度;不求時譽,而終成一家風骨。今觀其遺墨,猶可想見當日茅山煙霞中,一老臨池,心與筆俱化之景。

後之鑒者,當透過其端麗表象,體會其中蘊含的隱者胸次。此種"太平一半深山得"的藝術境界,正是中國文人書法最珍貴的精神傳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