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0|回覆: 0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50)禹稷顏回同道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50)禹稷顏回同道

——第七單元 尚論古人第三節

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講【孟子】系列第七單元的第三節,節選自【離婁下】,孟子論述大禹、后稷和顏淵因所處之境遇不同,故而行事的態度方式也不同,但他們所抱持的大道卻是相同的。我們分三段來敘述。

第一段,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所謂『平世』,就是承平有道的時代。『三過其門而不入』,本是大禹治水時勤於國政的事跡,后稷並無這樣的記載,這是古人行文時連類而及的緣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禹、后稷處在承平有道的時代,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卻沒有進去,孔子稱讚他們的賢明。顏淵處在衰亂無道的時代,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一筐飯,一瓢水,人們都不堪忍受那種貧苦的生活,而顏淵卻不改變他一心向道的樂觀心態。孔子也稱讚他的賢明。』

第二段,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同道』,指共同致力於聖賢進則救民,退則修己之道。『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就是說,天下有沉溺在水裡的人,猶如自己使他們沉溺一樣。這裡的『由』字,與猶如的『猶』字同義。『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就是說,假使禹、稷與顏回變換處境和位置,禹、稷也能樂顏回之樂,顏回也能憂禹、稷之憂。『易地』,指變換處境和位置。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禹、后稷、顏淵都致力於聖賢的大道。大禹想到天下有沉溺在水裡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們沉溺一樣;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餓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們挨餓一樣;因此才那樣急著去拯救民眾。大禹、后稷如果和顏淵互相交換一下處境和位置,也都會有同樣的表現。』

第三段,孟子進一步以勸架作比喻,來說明這一點,他說:『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音p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被髮纓冠』的『被』字,與『披』字同義,指頭髮散亂的樣子。纓,是帽子上的帶,古人戴冠之前要結纓。『被髮纓冠』,就是披散著頭髮,連冠帶纓一起頂在頭上,形容急於救人而來不及整理衣冠。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這就好比有同住在一間屋裡的人互相打鬥,要去勸救他們,即使是披頭散髮,帽纓紊亂,匆忙去救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鄉里鄰居發生爭鬥,同樣是披頭散髮,帽纓紊亂去救急,那就難以理解了。如果是關門閉戶,則是可以理解的。』同室之人打鬥,被髮纓冠而救之的急迫情形,就如同大禹和后稷急著去拯救民眾的立場一樣。鄉鄰有斗者,自有親近的人去勸架,自己關門閉戶的情形,就如同顏回獨處於陋巷的立場一樣。時勢不同,處事之態度和方法也不同,這才是合宜的。

綜上所述,大禹和后稷處在承平有道的時代,爲救世而奔忙。大禹是人溺如己溺,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后稷是人飢如己飢,教民耕種,日夜操勞。

顏回則處在衰亂無道的時代,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守道自重。

孟子認爲,如果他們易地而處,大禹和后稷也能樂顏子之樂,顏子也能憂禹、稷之憂。這是因爲聖賢具有相同的『仁心』,都抱持進則救民,退則修己的大道,他們處於不同的時代環境,有不同的行事態度和方式,但精神是一致的。

【周易·繫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意思是說,天下同歸於一個目標,而所走的途徑不一樣;同歸於一個好的理想,卻有百種不同的思慮。孟子所論聖賢心無不同,而行事各異的道理,正是對『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恰當詮釋。

附:

【原文】

禹、稷當平世①,三過其門而不入②,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③。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④;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⑤。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髮纓冠⑥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離婁下】

【注釋】

平世:承平有道的時代。

②三過其門而不入:本指大禹治水時的勤於國政。稷並無三過其門而不入之事,此乃古人行文時連類而及。

③同道:同致力於聖賢進則救民,退則修己之道。

④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天下有沉溺在水裡的人,猶如自己使他們沉溺一樣。由,通『猶』,如。

⑤易地則皆然:使禹、稷與顏子變換處境,禹、稷亦能樂顏子之樂,顏子亦能憂禹、稷之憂。

⑥被髮纓冠:披散著頭髮,連冠帶纓一起頂在頭上。形容急於救人而來不及整理衣冠。被,通『披』,頭髮散亂的樣子。纓,帽帶,古人戴冠之前要結纓。

【譯文】

大禹、后稷處在承平有道的時代,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卻沒有進去,孔子稱讚他們的賢明。顏淵處在衰亂無道的時代,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一筐飯,一瓢水,人們都不堪忍受那種貧苦的生活,而顏淵卻不改變他一心向道的樂觀心態。孔子也稱讚他的賢明。孟子說:『大禹、后稷、顏淵都致力於聖賢的大道。大禹想到天下有沉溺在水裡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們沉溺一樣;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餓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們挨餓一樣;因此才那樣急著去拯救民眾。大禹、后稷如果和顏淵互相交換一下位置和處境,也都會有同樣的表現。

這就好比有同住在一間屋裡的人互相打鬥,要去勸救他們,即使是披頭散髮,帽纓紊亂,匆忙去救急,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鄉里鄰居發生爭鬥,也是披頭散髮,帽纓紊亂去救急,那就難以理解了。如果是關門閉戶則是可以理解的。』

清幽 發表於 2025-5-20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禹稷顏回同道"章義理髮微

【離婁下】此章以"同道異行"爲樞要,揭示聖賢處世之精義。孟子通過禹、稷、顏子三種生命形態的對照,展現了儒家"時中"智慧的精微之處。本文擬從經學詮釋與理學闡發兩個維度,對此章大義作系統疏解。

一、經文章句訓詁
首段"三過其門而不入"當以鄭玄"舉大禹以該后稷"說爲確解。考【尚書·益稷】載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孔傳謂"惟荒度土功",此即"過門不入"之本源。后稷雖無明文,然【詩經·生民】言其"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鄭箋雲"教民稼穡以安天下",其勤政愛民之實與禹同揆。顏回"簞瓢"之典出【論語·雍也】,朱子【集注】謂"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正與禹稷之勤勉形成張力。

二、義理系統闡釋
(一)"同道"之本體論依據
孟子揭示"由己溺之""由己飢之"的仁者境界,實本於【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之旨。程頤【伊川易傳】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禹稷之急民所急,正是此心之發用。顏子之樂,非樂貧也,樂其道也,張載【正蒙】所謂"存心養性以事天"者。二者殊途同歸,皆根於天命之性。

(二)"易地皆然"的實踐智慧
朱子【孟子集注】特重此句,指出:"聖賢之心無所偏倚,隨感而應。"禹稷處平世而憂勤,是"時中"之顯;顏子居亂世而自修,是"時中"之晦。二者互爲鏡照,恰如【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王陽明【傳習錄】申論:"顏子沒而聖學亡",正因其能於濁世守此心體。

三、當代啟示
末段"同室之斗"喻,黃宗羲【孟子師說】解爲"親疏有別而仁心無間"。今日觀之,實關涉公私領域的分際智慧:於職責所在當"被髮纓冠"(如公務人員之急民所急),於非關己事則需"閉戶"自守(如不越界干預他人事務)。此中分寸,正是儒家"經權"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活現。

要之,此章通過歷史人物的對比敘事,完整呈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無論出世入世,其根本都在"仁心"之發用流行。讀此章者,當於古人行跡中見得自家心性,方不負孟子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