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3|回復: 2

[政治史学] 从安禄山,看历史的轮回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开元二十一年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派遣自己的样子安禄山到朝廷呈送奏折。

来到京城,满眼繁华。长安街上到处是高官,喝道声不绝于耳。小小一个左骑卫将军,来到了长安,那什么也不是。可是,安禄山的脸上却满是不屑的颜色。在安禄山看来,长安的官员都是一些满脑子捞钱的人,有几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呢?

安禄山来到中书省呈上奏折。当时,中书令张九龄宰相接见了安禄山。张九龄看到安禄山,邹邹眉头,觉得这个青年人,满身都是一股桀骜之气。一般人看到宰相接见,或者是一脸谄媚,或者是全身颤抖。可是安禄山呢?鞠躬行礼之后傲然站立,似乎张九龄就是一个小吏一般。

张九龄看了张守圭的奏折,放下了。奏折上都是一些惯常公事,张九龄对这个送公文的安禄山比较感兴趣。于是,张九龄就和安禄山唠起了家常。安禄山回答非常简洁,当听到安禄山说起自己四个人就擒杀契丹四十人的时候,张九龄仔细观看安禄山的脸色,竟然没有一丝的变化。一般人在讲述自己光辉历史的时候,难免会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骄傲,可是安禄山没有。

张九龄就觉得安禄山这个人太可怕了。等到安禄山退下之后,张九龄就和朝中另外一位宰相裴光庭说,安禄山这个人,心思缜密,胸有城府,以后保不定就会祸乱幽州啊。

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当上了平卢将军,率领三万大军征讨契丹,可是,安禄山竟然战败了。安禄山闯的祸太大,范阳节度使张守圭自身难保,只能选择丢军报帅,把责任都推到了安禄山身上,并派遣军队把罪臣安禄山押解京师由朝廷处置。宰相张九龄接到奏报,第一时间在奏折上批复: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张九龄说,当年司马穰苴出兵,是先杀了违犯军令的庄贾;孙武要号令三军,也必须斩杀吴王的妃嫔。凡事都要遵循法度,安禄山战败,按照军法应该处死。

可是,安禄山在得知张守圭大人竟然不再保全自己之后,也没有坐在大牢等死。而是派史思明带着多年来积攒的无数珍宝,到处活动,竟然联络上一位唐玄宗身边的宦官。

唐玄宗在闲聊的时候说起安禄山,那位太监就说安禄山是如何骁勇,四个人抓到了契丹几十个人。唐玄宗很奇怪,问太监怎么知道,是不是收受了贿赂。太监说,是当年安禄山在中书府奏报的时候,自己刚好在那里伺候,听安禄山亲口说的,宰相张九龄大人可以作证。

唐玄宗一听,相信了。就叫来张九龄,说安禄山就不要杀了,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先罢免安禄山的官职,让他继续在军中效力吧。张九龄一再要求杀掉安禄山,唐玄宗就有些奇怪,莫非张九龄和安禄山有什么仇怨吗?

张九龄无奈,只好说起当年自己看到安禄山的种种感受,说安禄山这个人日后必定会叛乱,成为朝廷的祸害。唐玄宗一听哈哈大笑。玄宗治国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哪里会觉得以后国家会混乱。唐玄宗就说:『爱卿不必多虑,叛乱一事多发生在朝政混乱,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刻,可是现在国富民强,百姓安康,就算是安禄山有心谋反,谁又会追随他呢?』张九龄还要强谏,唐玄宗就有些厌恶了。

于是,安禄山再次逃过大劫。

所有的将领中,唐玄宗最信任的就是他。皇帝不断奖励他,给了他最奢丽的住宅,把郡主嫁给他儿子,封他为东平郡王。最重要的是,让他担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

——直到安禄山达到权势的极限;直到唐玄宗再没什么可以给他的了。

于是,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说出一句话:安禄山必反!

大臣开始提醒唐玄宗:整个帝国只有十个边镇,安禄山掌控了其中的三个。其兵力占大唐总兵力的四成,而且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尽在其麾下。他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而且他也有了造反的迹象。他招募了八千名外族勇士,编为『曳落河』,成了他的私人部队;他要求把32名汉族军官换成蕃人;他以献马为名,要派六千军队进入内地;他儿子与郡主成婚,他居然托故不来京师。大臣们质问:这一切如果不是为了造反,又是为了什么?

c1ab5133c2c3b73d6de61ec6cc3cc370.jpg

安禄山,终于不负重望,他反了。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6-14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安禄山事件中的历史鉴戒与政治智慧》

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其肇始者安禄山的发迹过程,实为传统政治生态中值得深究的典型案例。张九龄与安禄山的初次交锋,恰似一面映照权力场域的多棱镜,折射出人才选拔、权力制衡与危机预判等深层命题。

一、相术背后的政治洞察
张九龄初见安禄山时的警惕,绝非简单的面相判断。《旧唐书》载其"见禄山桀骜之态,谓侍中裴光庭曰'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种预见性源于其"观人于微"的政治智慧。安禄山陈述战功时的情绪控制,恰合《人物志》所言"神勇者色不变",这种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质,在张九龄看来已构成政治威胁。唐代选官制度虽重军功,但中枢文官对边将的戒心,正体现了"以文制武"的政治传统。

二、军法与人治的博弈
张九龄"穰苴斩庄贾"之议,引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典故,强调"法不阿贵"的治军原则。然玄宗"千军易得"的宽宥,暴露出盛唐军事贵族政治的弊端。据《资治通鉴》载,开元后期"边帅久任,精卒咸戍北边",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已现松弛。安禄山通过宦官行贿得脱,更印证《韩非子·八奸》所谓"同床在旁"的政治风险。

三、历史循环的现代启示
安禄山事件呈现的"边将坐大-中枢失控"模式,在汉代七国之乱、明代靖难之役中皆有回响。宋代强化"兵无常帅"之制,清设将军督抚分权,皆为防范此类危机。当代管理理论强调的"彼得原理"(人员晋升至不胜任层级),在安禄山从骁勇偏裨到节度使的晋升过程中已有印证。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张九龄的政治警觉与玄宗的用人失误,构成传统治国术中"防微杜渐"与"用人所长"的永恒张力。明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谓"祸患常积于忽微",安禄山个案的价值,正在于警示后人:制度设计的缜密性,永远优于对个人能力的盲目信赖。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2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安禄山事与历史周期之鉴》

安禄山初入长安事,实为唐代盛衰转折之关键节点。细究此事,可窥历史循环之理,尤当为后世治国者深戒。

一、安禄山之性格特质
史载其"桀骜之气"溢于言表,此非寻常武夫之态。观其面对宰执而不改色,述战功而不形于色,正合《人物志》所谓"内精而外钝"之相。张九龄以"祸乱幽州"预判,实具知人之明。安禄山此类人物,往往兼具枭雄之才与反噬之性,恰如《韩非子·说难》所云:"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

二、制度失效之警示
玄宗赦免安禄山一事,暴露唐代中期三大制度缺陷:其一,宦官干政破坏司法独立;其二,君主以私恩坏国法;其三,边将养寇自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张九龄引司马穰苴、孙武典故,正是以"刑过不避大臣"的法治精神谏君,惜乎未被采纳。此中教训,与《商君书·修权》"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论断若合符节。

三、历史循环之机理
安禄山现象非属偶然,实为集权体制周期性危机之体现。自汉七国之乱至唐藩镇割据,皆可见"强枝弱干"之祸。宋人叶适《习学记言》论此事云:"人主私其才而忘其害,养其近而遗其远",可谓的评。玄宗之失,在于未能以制度制衡个人好恶,终致"渔阳鼙鼓动地来"。

历史之轮常以相似轨迹运转。今人观此,当思《周易》"安而不忘危"之训,建立预防性制度设计。人才选拔须德才并重,权力运行当依法而行,此乃打破历史循环之关键。张九龄之先见与玄宗之昏聩,恰成鲜明对照,足为万世龟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