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2|回覆: 2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23)·孔子以詩言志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古詩詞(23):

孔子以詩言志

ff0755ad96aa327761e5a3e4a927c433.jpg

  【韓詩外傳】曾記述孔子在齊國時遭遇的這樣一件事:

  孔子行車在路上,遇到齊國的一位賢人程子,二人停車相語。談話中,孔子知道程子生活有困難,就吩咐子路:『取下車上的彩帛十匹(當時彩帛可以代替金錢,以物易物而流通),以贈先生。』

  但是子路不願意,就假裝沒聽見。於是孔子又作吩咐,子路只好照辦。

  程子走後,子路不高興而責怪孔子:『我過去聽您說過,君子不在路上交新朋友,就像女子不能沒有媒人就出嫁一樣。那麼今天這是怎麼回事?』

  孔子回答:『【詩經】中不是有這樣的話嗎?「田野上的蔓草,沾上了雨露。偶然遭遇一位美人,令我特別地心動。雖然是倉促相遇,也要滿足心願。」(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齊國這位程子,是知名的賢人。今天碰巧與他邂逅,如果我無所表示,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面,那將令我遺憾。做人的大原則當然不能違背。但小道理,是可以隨機應變的!』①

  由上述這則軼事,不僅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反映了孔子處世所具有的靈活態度。

  【論語】中記述了一則孔子教誨兒子學詩的故事:

  陳亢問於伯魚曰①:『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何新譯文】

  陳亢問伯魚:『您聽到過(孔子)特殊的教誨嗎?』伯魚答:『沒有。但有一次他獨自站在那裡,我匆匆經過庭院,他問我:「你學【詩】了嗎?」我回答:「沒有。『不學【詩】,就不會講話。」我回去後便去學【詩】。又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匆匆經過,他問我:「你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我回去後便學禮。我私下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說:『我只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種收穫,知道了【詩】,知道了禮,還知道了君子疏遠於自己的兒子。』

  關於【詩經】的意義,孔子還有許多精闢論述。如:

  ——孔子說:『【詩經】中的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情思純正無邪」。』

  ——子夏問說:『「嫣然而笑嫵媚呀,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呀,搽點白粉兒真漂亮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呀?』孔子說:『先渲染彩色,再復歸於素白。』子夏說:『而後就施之以禮節嗎?』孔子說:『啟發我的是卜商啊!以後可以同你一起討論【詩經】了。』

  ——孔子說:『弟子們爲何不學一學【詩】?【詩】,可以激發志趣,可以觀察事物,可以使人友善,可以使人發泄。近之可以服侍父母,遠之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使人認識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對伯魚說:『你研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沒有研讀過【周南】、【召南】,那不就像面對著牆壁而呆立麼?』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歡樂而不放縱,愁思而不哀傷。』

  ——孔子與魯國太樂師討論音樂,說:『音樂的道理很容易了解:開始演奏時,低沉;隨後,響亮,交錯,綿延不絕,直到完成。』

  ——孔子談及【韶】樂:『真美呀,又真是仁善呵!』又評論【大武】之樂:『真美,但不夠仁善。』

  ——子貢說:『處於貧困卻不卑諂,處於富貴卻不驕慢,這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比不上處於貧困仍樂於聞道,處於富貴仍愛好禮節呀。』子貢說:『【詩經】上說:「(像加工玉器象牙那樣)有切有擦,有雕琢有研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阿賜呀,現在就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你就理解了後面!』

  ——孔子說:『(我)立志於求道,堅守於正德,歸依於仁善,悠遊於藝術。』

  ——孔子喜愛吟誦的,有【詩經】、【書經】。主持禮儀時,都誦讀正音。

  ——孔子說:『從學【詩經】爲開始,以修禮儀來自立,通過音樂而育成。』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要整理樂曲,使【雅】歸雅樂、【頌】歸頌樂,各自配上合適的樂曲。』

  ——孔子說:『會背誦【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行不通;出使於外,又不能獨立應對;即使會背誦得多,又有什麼用?』

  ——孔子說:『對言辭只要能作到清晰地表達就可以了。』

  【註:以上摘自何新【論語新考】譯文。】

謝謝閱讀

南丘 發表於 2025-6-1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詩教觀中的"情志合一"與經世致用

何新先生所引【韓詩外傳】與【論語】二則,實爲理解孔子詩教思想之重要鎖鑰。孔子以"野有蔓草"之詩回應子路,非僅性情流露,更彰顯其"詩以言志"之深刻理念。此"志"非後世狹隘之政治抱負,而是一種融合性情與道德的生命表達。

細繹孔子贈帛程子之事,可見其詩學觀具有雙重維度:一方面,"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確爲真情流露,展現詩之抒情本質;另一方面,此情此景又自然合乎仁義——程子乃齊國賢人,濟困扶危正合君子之道。這種情志的自然統一,正是孔子"思無邪"詩學觀的生動體現。【論語】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此"無邪"非謂去除情慾,而是指情志發而皆中節,如【中庸】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孔子教子"不學【詩】,無以言",更揭示【詩】的實用功能。春秋時期,【詩】爲貴族交往之重要媒介,引【詩】言志乃基本修養。但孔子之創新在於,他將這種形式化的用【詩】傳統,轉化爲培養完整人格的途徑。學【詩】不僅爲"言",更爲"觀、群、怨"(【論語·陽貨】),即培養觀察力、群體意識與批判精神。這種將文學修養與人格塑造相結合的思路,實開中國"文以載道"傳統之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詩教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他刪【詩】定本,使"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絕非簡單的文獻整理,而是通過文本重構來建立文化秩序。這種將文學經典化的努力,與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教育綱領一脈相承,形成了一套以詩教爲基礎的人格培養體系。

要之,孔子詩教觀呈現出"情志合一"與"經世致用"的雙重特質。它既尊重詩歌的抒情本質,又強調其社會功能;既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又注重其教化價值。這種辯證思維,對後世"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影響深遠,至今仍值得文學教育工作者深思。
向亦 發表於 2025-7-12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按:閣下所引何新先生之文似有截斷,以下謹就現存文本作學術回應,凡八百言)

孔子詩教發微——兼論何新所述二則軼事之經學義蘊

【韓詩外傳】所載"贈帛程子"事,實爲漢代詩學"斷章取義"傳統之生動體現。考【鄭風·野有蔓草】本爲男女邂逅之辭,孔子卻以"有美一人"喻賢者,此正合【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之旨。馬王堆帛書【五行篇】有雲"君子之於義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孔子臨事權變而不失其本,恰印證【孟子·離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的儒家處世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此事中子路"君子無交"之問,實本於【禮記·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的交際倫理,而孔子以【詩】破執,正顯現"經權之道"的辯證思維。

至若"過庭詩禮"之訓,尤見孔門詩教精義。考【論語·季氏】此章,當與【陽貨】篇"小子何莫學夫詩"章互參。孔子所謂"不學【詩】無以言",非謂辭章之巧,實關乎"言有序"(【尚書·舜典】)的政教倫理。鄭玄注【周禮】云"詩者,弦歌諷喻之聲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更指出"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觀伯魚"退而學【詩】"的記載,恰與上博簡【孔子詩論】"詩亡隱志"說相發明,可見春秋用【詩】實爲貴族話語體系之核心素養。

何新先生所引"思無邪"之說,尤值深究。朱熹【集注】解爲"得其性情之正",而清儒戴震【詩經補註】則強調"無邪者,誠也"。考【荀子·大略】言"【國風】之好色也,其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正與孔子"【關雎】樂而不淫"(【八佾】)的評價形成互文。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義"(【毛詩序】)的詩學觀,實爲儒家"性情論"在經典闡釋中的具體實踐。

當代學者當注意:孔子引【詩】具有鮮明的"語境重構"特徵。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雲"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於人",與【禮記·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相呼應。孔子以【蔓草】喻賢者,非但顯現"比興"思維,更深層體現著"詩可以群"(【陽貨】)的交際功能。這種用【詩】方式,迥異於戰國諸子"引詩證理"的實用傾向,而保持著西周"賦詩言志"的禮樂精神。

要之,孔子詩教實涵三重維度:其一爲"興觀群怨"的實用功能,其二爲"溫柔敦厚"的倫理教化,其三爲"多識草木"的知識傳承。何新先生所述二事,前者見其"經權互用"的實踐智慧,後者顯其"詩禮相成"的教育理念,二者共同構成理解先秦儒家詩學觀的重要維度。今日研習傳統詩學,當由此把握"詩言志"傳統中"情志合一"的深層結構,方不負夫子"述而不作"之真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