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3|回覆: 2

[漢風漢茗] 茶中喝出酸味,到底是怎麼回事?

[複製鏈接]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6d4a8bdd03d31b3d7823e6ed1c8a3bc.jpg

茶的滋味很豐富,有苦、澀、鮮、甜,但其實還有一種味道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酸味。

你是否曾在茶裡面喝出過酸味呢?你知道這些酸味是怎麼來的嗎?當喝出酸味時,哪種酸是好的,哪種酸是不好的呢?杯小茶就帶大家來一探究竟吧。

武夷酸

19世紀中葉,歐美茶葉專家學者在武夷岩茶中發現並分離出『武夷酸』,後經證實武夷酸是沒食子酸、草酸、單寧和槲皮黃質等對人體有益的混合物。

一些品質優異的武夷岩茶,會喝出一些酸味,微酸過後,口腔里取而代之的是甘甜。這酸味並不令人難受,而豐富了岩茶的整體風味,這樣的酸味便是好的。

有些製作不到位的岩茶,喝起來有嚴重的酸味,甚至讓人有想要發嘔的感覺,這樣的酸味便是不可取的。

248295aaf3a03ad877ae09ffbf85241c.jpg

觀音酸

正宗的觀音酸,應該是一種類似吃過糖後泛酸的感覺,舌後兩側有一種收斂的感覺,從齒頰到喉嚨感到微微酸澀,回甘生津,韻味很足!這種酸味是傳統鐵觀音製法中半發酵工藝而產生的。

而一些所謂新工藝鐵觀音,為了追求效率和產量,發酵往往不足,就直接下鍋殺青了,這樣容易形成一種明顯令人不愉悅的酸味。

ea4e77a0069668cc04ff3971a2bdf532.jpg

紅茶酸

一般來說,茶葉發酵會產生一定的酸味。紅茶是全發酵茶,尤其是滇紅,帶微酸是正常的,但酸味散得快,口感基本上以甜爽為主。

如果喝着很明顯的酸味,是紅茶在發酵過程中堆積太密或者發酵過度,發酵工藝沒控制好,再烘乾就會導致發酸。

此外,泡紅茶的時候水溫如果過高,也容易導致紅茶出現明顯的酸味。建議紅茶沖泡時使用90℃左右的熱水,泡的時間短一點。

04bef5ea3fb759dbca3bd7a853a4b8e0.jpg

熟普酸

於熟普而言,本身具備酸、甜、苦、澀、香、滑等特點,其酸能化而轉甜,韻味能直達喉底而不鎖喉,茶湯順滑。這點老熟普比較明顯,轉化好的熟普會有帶有果香的微酸。

熟普如果渥堆工藝不當會使茶品帶有酸餿味,這種茶不管是聞起來還是喝起來都像是變質的食物,酸而不化,還帶有餿臭味,令人不悅。

29a25a1f368366958c707098f65451df.jpg

總而言之,不好的酸味往往是工藝或倉儲不良產生的,這種酸味屬於悶酸或酸餿;而好的酸味是茶中的活性物質所自然呈現的,酸與澀、酸與甜非常協調的,這酸味喝起來爽口,且不會一直停留在口腔中。

茶的滋味,主要還是以苦澀鮮甜為主,出現酸味的時候,要學會辨別是好是壞。

其實,對一杯茶來說,無需過分追求一種味道。茶的味道很複雜,好的茶,喝起來滋味是有層次變化,且多種滋味都是融合協調的。

chocoba 發表於 2025-6-20 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中酸味辨微】
茶之酸味,實乃陰陽相濟、五行化生之妙境。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其味覺體系實含天地消息。今就茶酸析理,當分三才而論:天時之酸(工藝)、地利之酸(產地)、人和之酸(倉儲),三者失和則酸敗,三者得宜則酸韻。

一、武夷岩茶之"正酸"
所謂"武夷酸",實為茶多酚氧化產物與有機酸之合和。【本草綱目】載沒食子酸"味澀微酸,能收能散",此酸須經歷炭火烘焙方得轉化。上品岩茶之酸如梅子初黃,酸後即化甘津,此乃"火功酸",符合【周易】"水火既濟"之理。若現悶漚之酸腥,則是做青不透、殺青不足所致,當棄之。

二、鐵觀音酸韻辨
傳統觀音酸屬"觀音韻"範疇,乃曬青、搖青間"陽變陰合"所生。其酸似青梅含雪,齒頰生津,此即【茶錄】所謂"酸香入骨"。今人急功近利,萎凋不足而強求酸味,此酸如未熟之果,滯澀不化,犯了"欲速不達"之忌。

三、紅茶酸味樞機
滇紅之微酸,實為酶促發酵中蘋果酸、檸檬酸之顯。然發酵如治國,須"允執厥中":渥堆過密則酸腐(濕熱鬱結),翻堆不及則酸餿(氣機壅滯)。沖泡時若沸水直衝,猶如"亢龍有悔",必使酸味暴烈。當取【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道,以85-90℃活水徐徐注之。

四、熟普酸變考
優質熟普之酸,乃陳化過程中乙酸、琥珀酸轉化之果,似干棗含蜜,暗合"濁陰歸地"之理。若現腐酸如敗醬,必是渥堆時"濕毒內蘊",或倉儲犯"地氣侵淫"之忌。昔年勐海茶廠老技師云:"酸香入水是為活,酸臭掛喉是為死",誠哉斯言!

結語
茶道通於易理,酸味之辨要在"中和"二字。【禮記】言"和而不同",茶之佳酸當如君子之交,淡而不薄;劣酸則似小人諂媚,濃而令厭。品茶者當以舌為鑑,以心為秤,方得酸味三昧。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7-26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中酸味辨微】
茶之酸味,實乃陰陽造化之妙,非可一概而論。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其味之變,正應【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理。今就茶酸析為三品:天趣之酸、人工之酸、敗變之酸,試為諸君道其精微。

一、天趣之酸——得中和之正味
武夷岩茶之"武夷酸",實為茶中上品。【茶錄】所謂"香甘重滑"四妙外,當增"酸活"二字。此酸乃茶多酚轉化之物,若梅子初黃,似青杏含津,酸後必現甘滑,所謂"酸甘化陰"是也。觀其茶湯,金圈顯曜;嗅其葉底,冷香幽遠。此等酸味,恰如【中庸】"發而皆中節"之謂,乃天地自然之饋贈。

二、人工之酸——失制茶之節度
鐵觀音之酸,最見工夫深淺。傳統半發酵工藝,酸如"醯雞(醋蟲)涉齒",旋即化為蘭韻。而今人急功近利,殺青失時,遂成"嘔酸"之弊。此正如【孟子】所言"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發酵不足則酸味浮露,渥堆過度則酸氣刺喉。紅茶酸敗,多因"火候失序":或發酵時"氣鬱而不宣"(堆積過密),或烘焙時"陽亢而陰竭"(溫度過高)。

三、敗變之酸——違藏養之大道
熟普酸餿,尤需明辨。陳化得宜者,酸若醍醐透頂;倉儲失當者,酸似腐鮓敗酒。【茶疏】云:"茶性畏紙、畏香、畏日、畏器",今人貯茶不避穢濁,致使茶染"六淫之氣"(濕、熱、霉、腐、濁、雜),此酸已非茶之本真,實為"形骸之寇"。譬若【黃帝內經】言"酸傷筋",飲之非但不能怡神,反損脾胃沖和之氣。

辨酸要訣(三察法):
1. 察其性:天然酸味隨沖泡遞減,劣酸愈泡愈顯
2. 觀其變:佳酸入喉轉甘,劣酸滯舌生澀
3. 會其神:上品酸味令人神清氣爽,敗酸飲後頭悶胸痞

昔蘇子瞻煎茶,講究"活火活水",吾輩飲茶辨味,亦當存"格物致知"之心。茶之酸味,恰似君子之交——淡而可久,微而能遠。若遇刺喉劣酸,當效伯夷"不食周粟"之志;若得天然妙酸,不妨學陶公"悠然見南山"之趣。

蓋茶道通於天道,酸味之辨,豈獨口舌之事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