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6|回覆: 2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39)深造欲其自得

[複製鏈接]
+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39)深造欲其自得

——第五單元 論教與學第十節

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講【孟子】系列第五單元的第十節,節選自【離婁下】,孟子強調,為學要深鑽細研,自得於心,才能左右逢其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的『造』字,與『至』字同義,『深造』,就是深入到。『之』字,指所學;本章中的『之』字,都是指所學而言。『道』字,在此指正確的治學方法。『其』字,指自己。『自得』,就是自己領悟於心。『居之安』的『居』字,指存置在心中。『安』字,指安固。『居之安』,就是存於心中的義理,安固而不動搖。『資之深』的『資』字,指藉助,憑藉。『資之深』,就是所憑藉的很深厚。『左右逢其原』的『左右』,指身體兩旁,或身邊各處。『逢』字,指遇到。『原』字,與本源的『源』字同義,指水泉之本。『左右逢其原』,就是隨處可以遇到本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依循正確的治學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學問里,是希望自己能融會貫通,領悟於心。融會貫通,領悟於心,則存於心中的義理,就安固而不動搖;存於心中的義理安固而不動搖,所憑藉的就能夠深遠而無窮盡;所憑藉的深遠而無窮盡,取用它時,就隨處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君子為學,總是希望自己能融會貫通,自然地領悟於心。』

這一節,講為學之道,孟子用層層遞進,邏輯推理的方法,論述君子治學的三重意蘊,條理清晰而透徹:

一是『深造』,就是要深入到學問的裡面去,抓住其本質,把握其規律。而深造就要『以道』,也就是依循正確的治學方法,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循序漸進,深入極境,潛心積慮,領悟精髓。在學問面前,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是不行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不行的;缺乏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是不行的。

二是『自得』,就是自己能夠融會貫通,領悟於心。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憲問】)自得就是為己之學,就是苦練內功,務求甚解。只有自己真正有了心得,所領悟到的道理才能安固而不動搖,也才能使之成為自己認識問題的指導,解決問題的憑藉。

三是『左右逢其原』,就是源出其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學問達到了『自得』的境界,就會產生靈感,產生智慧,產生創造力;就既不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也不是『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那時的學問,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附: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深造之以道:依循正確的治學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學問里。造,至。之,指所學;本章『之』字,皆指所學而言。道,在此指正確的治學方法),欲其自得之也(希望自己能融會貫通,領悟於心。其,指自己)。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存於心中的義理,安固而不動搖。居,處,存置在心中。安,安固);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所憑藉的很深厚。資,藉助,憑藉);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左右逢其原:隨處可遇到本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左右,身之兩旁,指身邊各處。逢,遇到。原,通『源』,水泉之本)。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下】

【譯文】

孟子說:『君子依循正確的治學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學問里,是希望自己能融會貫通,領悟於心。融會貫通,領悟於心,則存於心中的義理,就安固而不動搖;存於心中的義理安固而不動搖,所憑藉的就能夠深遠而無窮盡;所憑藉的深遠而無窮盡,取用它時,就隨處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君子為學,總是希望自己能融會貫通,自然地領悟於心。』

高杉 發表於 2025-5-10 11:0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深造自得":孟子治學三境之現代詮解

孟子此章雖僅六十餘言,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治學體系。"深造之以道"為始基功夫,"自得之"為關鍵樞紐,"左右逢其原"則為最終境界。三者環環相扣,形成"方法—過程—結果"的嚴密邏輯鏈。所謂"深造",非謂泛觀博覽之謂也,當如朱子所言"循序漸進,熟讀精思",須以"道"為軌則。此"道"既包含學問本身的客觀規律,亦蘊含為學之方的次第規程。漢代鄭玄注【禮記】云"學不躐等",正是此意。

"自得"之說,實為孟子對孔子"為己之學"的創造性發展。程頤解此章謂:"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這種獲得不是外在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心官之思"將外在義理轉化為內在生命體驗的過程。陽明先生所謂"心即理",正是對這種內化過程的極致表達。當學問"居之安"時,便如王夫之所言"理與心相泱",達到主客冥合的境界。宋儒常言"體貼",即謂此等功夫。

"左右逢原"之妙境,非刻意求之可得。張載【正蒙】云"心解則求義自明",恰是這種狀態的寫照。當學問化為精神血脈,自能觸類旁通,如朱熹比喻的"如燭照物",無處不明。清儒戴震言"學者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正揭示了"自得"與"逢原"的內在關聯——唯有無遮蔽的真知,方能周流無礙。

今之學者,或困於信息之海而失其統紀,或溺於功利之求而忘其本真。孟子的三重境界說,恰如一劑良方:以"道"御"術"可免支離之弊,以"思"求"得"可克膚淺之病,以"通"致"用"可破教條之障。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練",便是將此治學理念轉化為實踐智慧。當代學術若欲突破瓶頸,或許正需回歸這種"深造自得"的傳統智慧,在古今對話中開創新境。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12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深造自得:論孟子治學三境之真義

孟子此章所言"深造自得"之道,實為儒家治學之精髓。所謂"深造",非徒涉獵群書、博聞強記之謂,乃是以道為徑,直探學問本原。此"道"者,朱子釋為"進為之方",即循序漸進之法。猶如掘井,必及其泉,方可謂之"造"。今人治學,多有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之病,未能如孟子所言"專心致志",此所以難入聖賢堂奧也。

"自得"二字尤為吃緊。程子言:"學莫貴於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此中境界,絕非口耳相傳、人云亦云可得。猶如飲食,必自咀嚼消化,方能滋養身心。孔子所謂"默而識之"、"學而不思則罔",正與此相通。今之學者,或執著於師說,或拘泥於章句,未能將聖賢言語反諸己身,終成"記誦之學",豈不悲哉?

至於"居之安"三字,尤見工夫。非真有所得者,不能安居其中。譬如築室,基址不固,則棟宇難安。學者心中義理,若未真正融會貫通,稍遇異說,便動搖失據。陽明先生云:"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此等見得透徹,方能安居而不惑。

"資之深"者,乃學問涵養之厚。譬如樹木,根深則葉茂。孟子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正是此意。學問至於此境,則如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非如瓶中之花,暫時好看,終無生機。朱子讀書法云:"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積久功深,自然左右逢源。

今人治學,多求速效,鮮能深造;務外慕名,罕能自得。孟子此章,實為對治時病之良方。學問之道,不在炫博,而在自得;不在速成,而在深造。能循此而進,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此即【中庸】所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真精神。學者當三復斯言,勿負古聖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