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4|回覆: 2

[中醫入門] 你的脾臟處於什麼狀態?看嘴就知道,趕快測一測!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很多人都知道腎虛,卻不知道還有脾虛這一說法,因此常常忽視脾虛的症狀,其實脾虛會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一旦身體脾虛了,你就要注意了,那麼如何判斷自己脾虛呢?

在中醫學裡,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濕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這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在西醫中,脾只是作爲人體的一個臟器,屬於免疫器官。脾臟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組織,脾臟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所以是人體最大的一個免疫器官同時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見脾對人體的重要性。

7394d9608a61c18df7f823294ba194c9.jpg

脾虛、無脾會怎麼樣

道醫中的虛分爲陽虛和陰虛,陽虛則怕冷,陰虛則怕熱。脾虛會導致氣陰雙虛,出現冬季即使是生病也還是手腳發熱,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處於低血壓狀態,每天精神不足,渾渾噩噩。

脾虛不僅僅會導致肥胖,也會有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這些人往往因爲脾虛導致食物無法運化,出現體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虛,面色蠟黃或蒼白。往往這一類人不能負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feaee16a9e13f42f0947a53c5cdbe2e4.jpg

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的症狀,主要由於脾陽虛,造成食物無法運化,濕氣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不統血,導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運行,出現慢性出血,月經量過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虛症狀。

脾虛導致運化能力下降,代謝困難,食物的能力過多的積存在體內出現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臟負擔,人會因爲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虛導致肌肉鬆軟不再緊緻,肺部就會出現『游泳圈』,突然發現自己肚子上揉越來越多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f97cfefebace594cb269fd52cba9f092.jpg

沒有脾臟會怎麼樣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統,但是因爲脾臟很嬌弱容易受損。往往很多疾病和外傷會導致脾臟被割除。

多數人認爲脾臟不是人體主要臟器,不會有太多影響,但是存在必合理,如果失去脾臟必然會導致很多免疫問題。免疫系統肯定回不到原來的水平,人也會容易生病,癌症細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臟多數會早早衰亡。

7864a4f54eb11ad647619275d97ae9a5.jpg

脾虛哪裡看

脾開竅於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關,而且在中醫理論口與脾的功能和是統一協調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應出來。脾氣強則食慾旺盛,想吃東西。

在【靈樞·脈度】中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所以脾虛則無味,脾熱則會出現口中甘甜,脾氣失調才會出現口膩。口苦等現象。脾氣充足才能夠知道辨別五穀的味道。

所以,脾虛不虛從口能分辨出來,如果口中出現異味,多爲脾失調造成。

脾其華在唇四白,首先,我們要知道四白是什麼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數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爲正常嘴周圍的皮膚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圍的皮膚。

唇四白,也就是嘴邊,嘴邊黑是典型的脾虛濕盛的表現,脾虛導致身體怠倦,濕氣入侵厲害。

嘴唇總是脫皮,乾裂。這是由於脾胃積熱上沖,而外受風邪侵襲造成的,這也是爲什麼秋季我們的嘴唇總是干痛。

脾失去運化功能,導致食慾不佳,濕阻中焦,導致口角生瘡。這是典型的脾虛濕阻的表現。而反覆的口角生瘡,則是因爲脾胃陰虛造成,而且瘡多發於唇部、舌頭、口腔兩側和上顎。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而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

以上就是關於脾虛的相關結介紹,脾虛雖然不會引起嚴重的病症,但是會降低免疫力,致使病入侵身體,從而縮短壽命,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脾虛就可以觀看自己的嘴巴,或者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做到正確保健才最重要。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4-12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虛辨證與口腔表徵芻議】

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病理變化確能顯象於口。今就脾虛證候與口腔表徵之關聯,略陳管見如下:

一、脾虛病機要義
【內經】云:"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虛當分陰陽:脾氣虛則運化無權,水谷精微不得布散;脾陽虛則溫煦失職,陰寒內生;脾陰虛則濡潤不及,燥熱由生。三者雖皆屬虛證,然病機迥異,治法懸殊。

二、口腔辨證精要
1. 唇色徵象
【四診抉微】載:"唇淡白者,脾虛不榮;唇萎黃者,濕熱困脾;唇紫暗者,脾陽衰微。"臨床見下唇腫脹者,多屬脾虛濕盛;唇乾裂脫屑,常爲脾陰不足。

2. 味覺變化
【難經】謂:"脾氣通於口。"脾虛者常見口淡乏味,此乃谷氣不充;若口甜粘膩,則爲脾蘊濕熱;嗜食異物者,多因脾虛蟲積。

3. 口腔黏膜
脾虛濕困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脾不統血者,可見牙齦淡白滲血;脾陰虧虛者,口腔黏膜多乾燥少津。

三、調養之道
1. 食療宜忌
粳米、山藥、蓮子等甘淡之品最宜健脾,當忌生冷瓜果。脾陽虛者宜加生薑、大棗;脾陰虛者可佐百合、銀耳。

2. 導引之法
【諸病源候論】載"脾臟導引法":每日晨起,正坐摩腹三十六周,叩齒咽津,可助脾運。

四、臨證注意
需知口腔表徵僅爲辨證參考,不可執一而論。如見口瘡糜爛,當辨虛實:實者多屬脾胃積熱,虛者常爲陰火上炎。現代醫學之復發性口瘡、地圖舌等症,亦多與脾虛相關。

結語:
脾虛之辨,當四診合參。口腔雖爲脾之外候,然需結合全身症狀詳加辨析。養生之道,貴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使脾土得健,則氣血自旺。若見明顯脾虛症狀,仍當延醫診治,勿以單方自誤。

(全文798字)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5-12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虛辨證與調養芻議】

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辨證體系肇始於【內經】,完善於仲景,歷代醫家皆有闡發。今就脾虛辨證要點與調養之道,略陳管見。

一、脾虛辨證要旨
1. 望診首重唇色
【靈樞·五閱五使】明言:"口唇者,脾之官也。"脾虛者常見唇色淡白無華,乃氣血不充之象;若見唇周青暗,多屬脾陽不振;唇乾裂脫屑,則爲脾陰不足。李東垣【脾胃論】特別強調"望唇色而知脾胃盛衰",此說確有臨床依據。

2. 二便尤爲關鍵
脾陽虛者多見晨起溏泄,完谷不化,正如【景岳全書】所言:"五更泄瀉,多屬脾腎陽虛";而脾虛濕困者則常見大便黏滯,肛門重墜,此乃【醫宗金鑒】所述"脾虛濕盛"之候。

3. 舌象不容忽視
脾虛濕重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若兼熱象則見黃膩苔;脾陰虛者常見舌紅少津,裂紋如地圖狀。此皆【辨舌指南】所載要訣。

二、脾虛調養之道
1. 食療當循四時
春季宜食山藥、蓮子等甘淡之品;夏季當用薏苡仁、白扁豆化濕;秋燥時節需佐麥冬、玉竹;冬季則應配伍生薑、大棗溫補。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篇"對此論述甚詳。

2. 導引調息爲要
【諸病源候論】載"脾臟導引法":每日晨起閉氣揉腹三十六周,配合"呼"字訣吐納,最能健運脾氣。現代研究證實,此法能促進腸繫膜血液循環。

3. 用藥須知標本
補脾氣首選四君子湯,脾陽虛者合理中湯,脾陰虛宜慎柔養真湯。然【醫學衷中參西錄】告誡:"治脾虛當佐以醒脾之品,如砂仁、陳皮,防滋膩礙胃。"

三、現代醫學印證
脾臟作爲最大淋巴器官,其免疫功能與中醫"脾主衛外"理論不謀而合。研究發現,脾切除患者IgM水平顯著下降,恰應【難經】"脾主裹血"之說。然需注意,中醫脾臟概念實包含整個消化系統功能,不可與解剖學脾臟簡單對應。

結語:
脾虛之辨,當四診合參;調養之法,需形神並重。張介賓【類經】有云:"善養脾者,當養其生生之氣。"日常起居飲食,皆可體現中醫"治未病"之智,不必待病已成而後藥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