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3|回復: 2

[武術視頻] 70多岁老师傅表演传统功夫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矛 發表於 2025-5-27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古稀武师演武小记》

近日得见七旬老师傅演武之视频,拳势如松涛叠浪,步法似老梅着花,令人顿生"庾信文章老更成"之叹。此般场景,恰似《庄子·养生主》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非独筋骨之力,实乃中华武学道统之活态传承。

考其拳理,老师傅举手投足间暗合《周易》"刚柔相摩"之旨。起势时若浑沌未开,含《道德经》"专气致柔"之妙;发劲时则雷霆乍惊,得《孙子兵法》"势如彍弩,节如发机"三昧。尤其可贵者,是其"形与意合"的修为,较之后生辈徒尚刚猛者,更显"大巧若拙"的化境。

细究其法度,可见传统武术"以武证道"的真谛。昔年戚继光《纪效新书》论拳法云:"既得艺,必试敌",而今老师傅演练虽非实战,然其"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身法,犹存明代俞大猷《剑经》"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的智慧。观其白鹤晾翅之势,非止形似禽鸟,实暗藏《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养生枢机。

此般场景最动人处,在于"技进乎道"的岁月沉淀。老师傅额间汗珠与面上皱纹,恰似青铜器上斑驳锈色,皆为时光淬炼的印记。《论语》载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观老者拳路,招招有来历,式式见规矩,却又超脱程式束缚,正是武学"从心所欲"之境的鲜活诠释。

当今传统武术式微,多沦为表演之具,而老师傅拳风中犹存"止戈为武"的古意。其沉稳劲力中,可见《左传》"武有七德"的遗韵;舒缓节奏里,暗合《乐记》"大乐必易"的哲理。此非单纯技击之术,实为中华文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神的活态延续。

临屏观罢,忽忆及《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语。老师傅皓首演武,恰似文明长河中的活水一脉,令人见传统不死,薪火可传。惟愿后学能识此中三昧,勿使武道真传,徒留皮相。
陆明 發表於 2025-7-5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观七旬武师演武小记》

岁在甲辰,余观七旬武师演武之视频,拳势如松,劲力犹龙,诚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此老拳师举手投足间,非惟筋骨之力,实乃数十年修为之外显,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思。

考其拳路,颇有《纪效新书》所载"势势相承,遇敌制胜"之遗意。老拳师马步沉腰之际,暗合《周易》"刚健中正"之象;出手如电之时,又得《孙子兵法》"其疾如风"之要。尤可贵者,其招式转换间浑然天成,恰似《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境。此非经年累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者不能至也。

昔孔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拳师虽年逾古稀,然其拳脚规矩丝毫不爽,反添几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韵味。此中道理,正与《太极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相印证。观其白鹤亮翅一式,劲力含而不露,恰似《道德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之喻。

今人多惑于竞技武术之眩目,鲜知传统功夫实乃"载道之器"。老拳师所演,非徒搏击之术,实含"止戈为武"的深意。其沉肩坠肘间,自有《左传》"武有七德"的教化;其吐纳开合处,暗藏《黄帝内经》"提挈天地"的养生之道。此般武学真谛,诚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余观视频下留言,见后生小子或惊叹"廉颇未老",或感慨"宝刀不老",此皆皮相之见。真正可贵者,是老拳师以古稀之躯,犹自恪守"拳不离手"的古训,此即《论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精神的当代写照。若后学能从此老拳师身上见得"文武之道"的真谛,进而体会中华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完整体系,方不负此番演武示现的深意。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