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1|回復: 3

[中医理论] 通达阳气利水通阳治湿温

[複製鏈接]
王玉生许雯 發表於 2017-8-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这为后世治疗湿温拟订了治疗大法,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后世多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可以温补,而在于温通阳气以利小便。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叶天士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应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在于温化,而在于利小便以通达阳气。

小便之通利靠体内阳气之通畅,湿热内阻、痰热内蕴亦能导致阳气的阻滞。湿温证多湿热熏蒸,蕴结胶着,难以分解。湿热蕴结是阻滞阳气不畅通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阳气阻滞导致的湿热蕴结。这样看来,祛除湿热就是其根本了。叶天士受李东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影响,认为治疗湿宜『渗湿于热下』,故拟定了利小便以通达阳气之大法。利小便是其治疗手段,而通达阳气才是最终目的。只有通利小便,才能阳气通达;只有阳气通达,湿热之邪才有出路而随尿排出。

金匮要略〗有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就是说治疗痰饮当应用温药,这对于因阳虚而致饮停或阴寒之痰饮致阳虚者十分恰当,而对于湿温阻于阳气不达者,就不适用了。很多人认为通阳不在温,是不可温补,而只能微温以温化通达阳气,『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但不可以应用大辛大热之品。因为湿为阴邪,微温能化阴通阳,这也可以说得通,但湿温之温邪难道也是阴邪吗?况且湿温蕴结又易郁而化火,如应用微温之品,即便湿邪得以祛除,而对温邪而言不就成了火上浇油了吗?在这『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条〗)的矛盾治疗中,叶天士拟订了『不在于温化,而在于利小便以通达阳气』的治法。由此看来,此利小便之法,就不能局限在微温通阳方面了,而是应根据不同的湿温蕴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更不可理解为绝不可应用温补,这也要视湿温之发展变化情况,只要既不温而助热,又能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同样也可以应用。例如,治疗湿温留恋日久而损伤阳气的湿温证后期,即可以应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见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

观〖临证指南医案〗湿门,所列外感湿温医案11首,应用利小便法共8首,分析所拟治法不外淡渗宣窍以利水、苦味辛通以利水、清宣上焦以利水等。治上焦多用杏仁、藿香之类;治中焦多取厚朴、广陈皮、大豆黄卷之属;治下焦常选通草、滑石、茯苓皮之品。凡8首医案无一例应用温热、通阳利小便法。如书中可见:『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飞滑石、竹叶心、连翘、桔梗、射干、芦根。』暑病门,计医案56例,应用利小便之病案达24例,观所应用利水药物也多系滑石、通草、竹叶、木通之类,论治法不外苦辛寒法、淡渗法或淡渗佐微辛法等。叶天士认为,暑湿侵入必然阻滞气机之畅行,故有『暑热伤气,湿著阻气』之说。综观诸案,清宣上焦法为多用,常应用以上利水药加入杏仁、石膏、瓜蒌皮等。治疗暑湿弥漫三焦的三焦分清法,多选用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通草、金银花露、莹白金汁等药。如书中可见:『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于肺卫,当清上焦,丝瓜叶9克,大杏仁9克,香薷2.1克,通草4.5克,飞滑石9克,白豆蔻1.5克。』

从叶天士湿温及暑湿证治来看,清利湿热从小便出是其大法,并没有一例温通小便法,这也更证实了叶天士治疗湿温证不在于温化,而在于清利小便以通达阳气。

后世医家受叶天士温病学有关理论的影响,多有创新,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尤以吴鞠通贡献较大。吴鞠通宗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治疗湿温、暑湿、伏暑多取利小便而通达阳气法。

【利水通阳四法】

淡渗利水通阳法 适用于湿温之邪上蒙清窍,中蕴脾胃,下阻膀胱所致的湿热阻遏三焦清阳证,症见头面胀痛,呕逆恶心,口渴不多饮,神不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等。吴鞠通说:『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茯苓皮汤组成:茯苓皮15克,生薏苡仁15克,猪苓9克,大腹皮9克,白通草9克,淡竹叶6克。吴鞠通称此为淡渗兼微辛微凉法(〖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门〗)。

宣发肺气利水通阳法 适用于湿温初期,肺气闭塞,湿温不化证,常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或咳嗽吐痰,胸脘胀闷,身体沉重而痛,尿黄,舌苔薄黄腻,脉濡数等症。吴鞠通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芳香开泄利水通阳法 适用于湿温蕴结中焦气化不畅证,常见胃脘胀满,恶心欲呕,不欲饮食,便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如中焦脾胃症状明显可取一加减正气散(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9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此为苦辛微寒法;如脾胃症状较轻,以身痛经络受阻明显者,可用二加减正气散(藿香梗9克,广陈皮6克,厚朴6克,茯苓皮9克,木防己9克,大豆黄卷6克,川通草4.5克,薏苡仁9克),此为苦辛淡法;如湿留气滞,大便泄泻明显者,可选用五加减正气散(藿香梗6克,广陈皮4.5克,茯苓块9克,厚朴6克,大腹皮4.5克,谷芽5克,苍术6克),此为苦辛温法。由上可见,三法之中皆应用苦辛法,一可宣散,二可渗利,起到湿浊下而通达气机的目的。

苦寒利水通阳法 适用于湿温入里化热,热重于湿的湿热蕴结、气化不行证,以渴不多饮,脘腹胀满,恶心欲呕,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吴鞠通说:『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滑不多饮,或竟不饮……黄芩滑石汤主之。』黄芩滑石汤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豆蔻3克,通草3克,猪苓9克。吴鞠通称此为苦辛寒法。

综上所述,湿温证在湿温阻滞阳气畅通时,皆可用利小便通阳法,观吴鞠通应用利小便法也没有一个辛温通阳利水方剂。

【利水通阳临证应用】

伏暑、暑温兼湿兼痰,宜用利水通阳法 利小便通阳法除广泛应用于湿温证外,亦可以应用于伏暑、暑湿、痰热等证。

暑多兼湿或兼痰,有『长夏暑令,暑必兼湿』之说,暑为阳邪,与湿、痰蕴结,如油合于面粉,胶着难解。如温化湿浊则助其暑热,清解暑热则阴凝湿聚,暑湿蕴结更易致三焦阳气通利失职,应用通利小便通达阳气法,使暑湿或痰浊有出路。明·王纶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此为清心以清暑,利小便即可通阳。伏暑、暑湿或兼痰弥漫三焦者,症见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等。如暑热重于湿或痰者,可选用三石汤〔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克,竹茹3克(炒),金银花9克,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6克〕;如湿、痰重于热者,可选用三仁汤。吴鞠通医案记载:『伏暑身热,咳嗽呕恶,大便稀溏,兼有肝郁,偏头痛,舌绛口渴,腹微胀,湿中生热,予苦辛淡法。云苓皮18克,滑石18克,通草3克,姜半夏15克,薏苡仁15克,广陈皮18克,藿香梗9克,蔻仁4.5克,生姜3片,黄芩炭9克,煎3杯,分3次服。』

痰热宜利水通阳法 外感湿、寒皆可以入里阻滞阳气之温化而痰湿内生,又可郁而化为湿热,也可化火成为痰火。湿与痰同类而名异,同出于水湿,壅于上焦可致肺气郁闭,咳喘丛生;阻于中焦则致脘闷少食,恶心呕吐;困于下焦可致癃闭、水肿、鼓胀、带证等;痰热阻于经络则成中风。总以舌苔黄腻,胸脘胀满,脉滑为特征。治疗上皆可以利小便以通达阳气,益通达膀胱以利小便。吴鞠通医案记载:『哈,66岁,中风湿口歪,臂不举,腿肿,脉洪数,口渴,胃不开,与辛凉开水道法。石膏(生)120克,茯苓皮30克,桂枝9克,滑石(飞)30克,晚蚕沙9克,防己6克,半夏15克,白通草6克,桑枝15克,煮3杯,分3次服。2帖而效,14帖痊愈。』

湿热内停宜利水通阳法 外感风、湿、寒,皆能致阳气郁闭,更能郁而化热而成为湿热。上焦肺阳受阻则上源闭而下流滞;心阳受阻则湿热上凌心神;中焦脾阳受困则中枢机转不利而水湿不运;下焦肾阳受阻则膀胱失于气化而水液停滞。湿热闭阻于膀胱而成癃闭,溢于肌肤而成水肿,临床多以水肿,小便短少,舌苔黄腻,脉滑为特征,故通利小便、通达阳气为治疗之首务。王泰林医案记载:『水肿自下而起,腿足、阴囊、大腹、胸膈、咽喉,无处不受其灾,水势泛滥,浩浩莫御矣。今先从上泻下,盖肺主一身之气,又曰水出高源,古人开鬼门,洁净府,虽曰从太阳着手,其实亦不离乎肺也。葶苈子、杏仁、川朴、陈皮、茯苓、椒目、生姜、大枣。』

分析叶天士治疗湿温、暑温之方药及参阅吴鞠通治疗湿温之论治,可见治疗湿温之法多为淡渗、辛苦、苦寒佐辛等,说明叶天士之言,不能理解为应用温性药以利小便,而应理解为应用不同方法利小便以通达阳气。至于『不在温』也不可一味认为不可应用温补,只要小便通利,亦可温补。总之,利小便以通阳法只适用于湿浊和温热相蕴结而阻滞阳气者,因阳气亏虚致水湿停滞者,不在本治疗之列。利小便以通达阳气法还可应用于痰热、痰火、湿热等内科病变,以求火热得清而痰湿随小便而泄。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發表於 2025-3-25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商榷】论"通阳利小便"之本义与临床辨误

叶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论,实含三层精义:其一,病理关键在于湿热胶结阻滞气机,非阳虚之候;其二,治法当以分消走泄为要,非温补所宜;其三,治疗目标在于恢复气化而非助阳。考《临证指南医案》湿门诸案,叶氏每用茯苓皮、滑石、通草等淡渗之品,佐以杏仁、厚朴等开泄上焦,正合"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旨。

今人解"不在温"为禁用温药,实属误读。叶案中常见藿香、白蔻等微辛微温之品,盖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理。然此"温"乃宣通气机之温,非附子、干姜等温补命火之谓。王孟英注此条云:"虽温不可投,而微辛微温之品,正不可少",可谓得其三昧。

临床见证,湿温初起多见脘痞苔腻、小溲短赤,此时若妄投桂附,反助热劫津。当宗三仁汤法,开上、畅中、渗下并行。若至湿渐化热,更需黄芩滑石汤等分消湿热。叶氏所谓"利小便",实为恢复三焦气化之代称,非独指利尿一法。学者当于气化枢机处着眼,方得叶学真谛。
邱眉 發表於 2025-5-28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本义与临床辨用》

叶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论,实为湿温证治之枢机,然后世解读颇有歧义,今当正本清源。考《外感温热篇》原文语境,此语乃针对湿温证阳气郁遏的病机特点而立,非谓绝弃温法,实强调"通阳"之枢要在于气化得行,而利小便正为通达三焦气化之关键。

一、病机本源辨
湿温证阳气郁遏之由,当分标本而论。叶案明示:"湿遏热伏"为病之本,"气机痹阻"乃病之标。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六十三条特申此义:"湿郁经脉,气不宜通。"故所谓"通阳",实指解除湿浊对阳气的郁遏,非谓阳气本身虚衰。王孟英注叶氏医案时指出:"通阳者,转其机也",可谓得其三昧。

二、治法层次析
1. 利小便之机理
叶氏受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影响,而更进一层。观《临证指南》湿门诸案,其利小便法实含三焦分消之妙:
上焦:杏仁、桔梗开肺气如提壶揭盖(见叶案某,湿温上焦痹阻案)
中焦:厚朴、半夏辛开苦降(见某,湿温中焦案)
下焦:滑石、通草渗利湿热(见某,湿温下注案)

2. "不在温"之真义
此语特指:
① 忌纯用温补:如桂附之类反助热邪
② 慎用温燥:如苍术、草果恐伤阴液
然非谓绝不用温,叶案中茯苓皮汤、五苓散等方仍含桂枝通阳之品,正合"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之旨。

三、临床变通例
1. 湿重于热:可用三仁汤佐少量桂枝(如《温病学》示范案例)
2. 热重于湿:宜黄芩滑石汤去温药(见《吴鞠通医案》)
3. 后期阳虚:真武汤法乃权变之计(南京本《温病学》特列此变例)

要之,叶氏此语实开湿温治法之奥窍:
1. 以通为补:气化得行则阳气自通
2. 因势利导:给邪出路为第一要义
3. 三焦分治:开上、畅中、渗下并行不悖

学者当参合《指南》诸案,勿执一端。今人治湿温,或拘于"不可温"而弃用通阳之品,或惑于"必利小便"而浪投渗利,皆失叶氏本意。要在审证求因,知常达变,斯为得之。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5-29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本义与临床变通》

叶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论,实为湿温证治之枢机,然后世解读颇有歧义。今就经旨本源与临床活用,作如下辨析:

一、经文本义探微
叶氏此语承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其核心在于"阳气通达"与"湿热分消"的辩证关系。考《临证指南医案·湿门》诸案,叶氏治湿温鲜用温药,而多取杏仁、通草、滑石等宣通之品。盖湿温证之阳气阻滞,非阳虚所致,实因湿热胶结使然。犹如河道淤塞,非源流不足,乃泥沙壅滞。故当以利小便为疏浚之法,使阳气自然流通,此即"通阳"真义。

二、治疗层次辨析
1. 上焦湿热:取"提壶揭盖"之法,如案中用杏仁、桔梗开宣肺气,佐藿香、佩兰芳化湿浊。肺气宣则水道通,此即"启上闸以开支河"之妙。
2. 中焦蕴结:仿半夏泻心汤法,以厚朴、枳实辛开苦降,配合茯苓、通草渗利。叶氏尤擅用大豆黄卷,既解脾胃之困,又利三焦水道。
3. 下焦壅滞:常用滑石、通草、薏苡仁等淡渗之品,佐以栀子、连翘清泄郁热。观其用药,绝少桂附之温,多取流动之性。

三、临床变通要义
1. 非绝对禁温:对于湿盛阳微之证,叶氏在《温热论》明言"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此即示人当知权变。真武汤之例,正为阳虚湿停而设。
2. 防温助热戒:运用温药当如履薄冰,须佐制衡之品。如薛生白《湿热病篇》用桂枝配滑石,取"通阳不助热"之法。
3. 分消走泄要:湿温后期每见虚实夹杂,可参吴鞠通"三焦分治"之说,上宣、中运、下渗并举,佐以轻清透热之品。

结语:
叶氏之论,重在阐明湿温证"通阳"的本质在于恢复气化而非温补助阳。临证当把握"湿热分消则阳气自通"的核心病机,根据三焦病位灵活选药。至于温法之用,要在辨证精确,使温而不燥,利而不伤,方得叶氏心法真传。学者当于《指南医案》中细玩其用药配伍之妙,庶几可悟通阳利水之玄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