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9|回復: 2

[中医理论]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观

[複製鏈接]
王伯章 發表於 2017-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连接上,首先应理解天人相应观,这是中医疾病发生学的出发点。〖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观临八极,考建五常。』提示阴阳、五行是『考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观察茫茫宇宙而确立的思维坐标,是考察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抽象建立出来的简明坐标,每个思维坐标所描述的『影像』后面,都有它的客观存在。〖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天地阴阳,合之于人。』这就是最简明的天人相应观。

伤寒杂病论〗序说:『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一个『禀』字,阐明了人类五脏源于天地五行之气禀赋下的『遗传』基因,是五行象数框架下的脏腑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认知掌握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所谓象,〖易传〗中有『观物取象』『观象取意』等描述,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所谓数,是多少,更是时空的记录。当然,象数思维上可溯源到远古时的河图、洛书、天干、地支、易学等。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是三阴三阳辨病,也就是阴阳象数思维。〖素问·至真要大论〗将阴阳之气一分为三,有『以名命气,以气命处』『气之多少异用也』等描述。〖伤寒杂病论〗以三阴三阳病作诊断,并有『病愈日』『欲解时』等描述,这便是象数思维的理论推演用于诊断与预测。笔者认为,〖内经〗中『标本中气学说』是象数思维在医学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用以阐明人体三阴三阳与天上六气变化不适应时产生的病理转归。

伤寒杂病论〗六经证治体系有大量汤证与标本中气学说相吻合、相支撑。如太阳寒化病变时受少阴阳热的支持调节,少阴热化病变时受太阳津液贮调,阳明燥化病变时受太阴津液调节,太阴湿化病变时受阳明燥热调节,少阳相火病变时受厥阴营血的调节,厥阴营血失调时,风从内生,受少阳气津的调节。当然,〖伤寒杂病论〗对标本中气学说也有修改与实践,其中最显著的是少阴病寒化多,热化少。〖伤寒杂病论〗阐述的是以风寒为主的六气,而标本中气理论推演的六气是平均的,这是对象数推导理论的医疗实践。

伤寒杂病论〗中还有不少人与天地相应而产生多种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诊治方药的记载。例如, 『和于术数』的『数』,是天人相应观的反映。〖伤寒杂病论〗中白虎加人参汤条下强调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麻黄醇酒汤治黄疸,春月用水,冬月用酒煎。这些均是使人的阴阳与天地自然阴阳消长同步的择时治疗手段。

【临床思维重调和】

伤寒杂病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外感寒邪是病因,太阳受邪是病位,是否传变的鉴别要结合脉症。〖伤寒杂病论〗的基本临床思维模式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五句话来概括。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伤寒三阴三阳病是六个分类范畴,杂病则根据脏腑与主症的结合情况进行辨病和分类。

求病因,知病位 治疗疾病,当首先辨明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血痰食等),并充分分析病位与势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认识疾病的传变。例如,〖伤寒杂病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不辨病,不知是伤寒,不问过去,只见症状,有可能被误诊为胃阴虚证。

识病传 伤寒按六经传变,杂病经脏腑相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五行生克乘侮中预测;伤寒和杂病兼有者,应辨明先病和后病。

诊脉参证 〖伤寒杂病论〗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在此,脉象是病机的表达。〖伤寒杂病论〗记载:『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象在此成判断证候的标志。〖伤寒杂病论〗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故知汗出解。』脉象在此又是施治的指南。

抓主症 常见病,主症先现;危重者,主症最急;复杂者,主症易解。

灵活选方,对症用药 随机运用,辨证用方。〖伤寒杂病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小柴胡汤主之。』又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均与象数思维息息相关。煎药用甘澜水、清浆水、潦水、清酒、苦酒、麻沸汤等也反映象数思维的理论推演。中药服用的时间、方式也与四时、昼夜、平旦、日晡等相关。当然,除内服治法外,还有猪胆灌肠、瓜蒂催吐、阴道纳药、苦参汤外洗、当归生姜羊肉汤药膳等多种治疗途径,无不体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运用各种方术,使人的阴阳象数与自然相和谐。

象数思维是〖伤寒杂病论〗临床思维的基石,以方术调和人与自然的阴阳,使其平和是导向。六经证治体系是对〖内经〗标本中气学说最重要的医疗实践。首辨病,求病因,知病位,识病传以整体把握疾病,进而抓主症进行辨证,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方可获良效。(王伯章)

xsx1986 發表於 2025-4-3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杂病论》临床思维体系的象数哲学与实践智慧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实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双重维度:纵向承继经典精髓,横向整合实践经验。其"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的治学方法,本质上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的三元认知模型,这种思维范式至今仍是中医临床教育的核心要义。

一、象数思维的天人同构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宇宙生成论,在《伤寒论》中转化为三阴三阳的病理模型。张仲景将"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天元纪大论》)的象数规律,具体演绎为六经辨证体系: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的功能划分,实为对《周易》"三才之道"的医学转化。其"病愈日""欲解时"的时空预测,正是河图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数理逻辑的临床运用。

二、标本中气的动态平衡观
《至真要大论》"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论》中获得实证支撑。如太阳寒水之经出现热化证(大青龙汤证),即体现"标阳"与"本寒"的病理博弈;少阴君火之经出现四逆汤证,则反映"中见太阳"的调控机制。这种"气之多少异用"(《至真要大论》)的辨证思维,本质上是通过象数模型把握阴阳消长的动态阈值。

三、经方配伍的术数密码
仲景方剂深蕴象数法则:桂枝汤中桂枝三两(木数)、芍药三两(土数),暗合"木克土"的五行制化;小柴胡汤七味药物应"少阳主七"(《难经·四十四难》);五苓散"五味成方"对应五脏气化。这种数理配伍绝非偶然,而是"和于术数"(《上古天真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四、临床思维的现代启示
当代中医尤须警惕"顺旧"之弊:
1. 象数思维需避免机械化推演,当如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证精神;
2. 经方运用要突破"方证对应"表层,深入理解"气数"与"药象"的内在关联(如黄连苦寒应离火,附子辛热应坎阳);
3. 创新当遵循"演其所知"路径,如清代温病学派在六经框架下发展卫气营血辨证。

张仲景临床思维的精髓,在于将"天人相应"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范式。这种以象数为思维工具、以临床为检验标准、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学术体系,正是中医历经两千年仍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当代研习者当以"知常达变"的态度,既恪守象数思维之"常道",又善通临床应变之"权宜",方得仲景心法真传。
罗行 發表於 2025-5-5 05:13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杂病论》临床思维体系的象数哲学与辨证实践

张仲景构建的临床思维体系,实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范式革命。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法,蕴含着深刻的认知论突破——既非泥古不化的经学崇拜,亦非经验主义的方技堆砌,而是通过"思求经旨"的哲学思辨,将象数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范式。

一、象数思维的时空诊疗维度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本质是时空统一的象数模型。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恰是阳气最盛时段,此时太阳经气得天阳之助而邪退病解,此乃"天以六为节"在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少阳病之寅卯辰时(3-9时)解,更体现"地以五为制"的五行生克规律。这种将时间维度纳入辨证的思维,远超单纯症状观察的层面。

二、标本中气的动态平衡观
太阳寒水之气标本相异,故有麻黄汤证(本寒)与五苓散证(标热)之辨;少阴君火本热标阴,乃见黄连阿胶汤证(本热化)与四逆汤证(标阴化)。张仲景通过314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与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的对比,完整呈现了标本转化的动态辨证。这种思维模式,实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的临床具象化。

三、五行生克的藏象推演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思想,正是河图"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的数学推演。肝木(3)克脾土(5)的病理传变,通过"先实脾气"的干预,转化为木(3)生火(2)、火生土(5)的生理序列。这种将生数(1-5)与成数(6-10)应用于治疗预后的思维,在"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论述中尤为显著。

当代中医临床若仅执方证对应而弃象数思维,犹若得珠遗椟。张仲景的伟大,正在于将抽象的阴阳象数转化为可操作的"病-脉-证-治"体系。今日重温仲景学术,当于CT影像与实验室数据外,重建"观象授时"的时空诊疗维度,方不负"演其所知"的圣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