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0|回覆: 2

[中醫理論] 濕熱病辨治 下焦濕熱證候

[複製連結]
劉景源王慶俠 發表於 2017-9-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下焦濕熱證候,或由中焦濕熱不解漸傳下焦而來;或因濕熱邪氣由下焦襲入而致。其病變部位在膀胱或小腸、大腸。其證候類型雖有濕重於熱與熱重於濕之別,但因其皆屬水液代謝失常,飲食物傳導失司的病變,故均以小便或大便排出障礙,舌苔膩、脈濡爲主要臨床特徵。由於濕熱瀰漫,頭身重痛、脘痞腹脹、納呆嘔惡等上、中焦症狀亦可同時出現。

下焦濕熱證候的治療,應以淡滲利濕爲法。選用淡滲利濕藥物,因勢利導,導濕熱從小便而出,若膀胱熱重者,亦可用苦寒清利之品。大腸濕重於熱者,可於淡滲之中加辛溫宣化藥物,以化濕通腑。大腸熱重於濕者,則應以清化濕熱,導滯通下爲法。

茲將臨床常見的下焦濕熱證候的辨治,分述如下。

濕重於熱

濕阻膀胱

臨床表現:身熱不揚,頭暈而脹,身重且痛,神志昏迷,口乾不欲飲,嘔惡不食,小便不通,舌苔白膩,脈濡。

病機分析:本證乃下焦濕重於熱,阻滯膀胱,水道不通,濕熱邪氣由下焦瀰漫中、上焦之候。其主症是小便不通。濕熱阻滯膀胱,下竅閉塞,氣化不行,水道不通,故小便點滴皆無。因其病機乃濕阻下竅,故小便不通而尿道並無灼熱疼痛之感,與下焦熱重於濕之小便頻、急、溺時熱痛者不同。因小便不通,邪無出路,故濕熱上泛而瀰漫於中、上焦。身熱不揚,是濕重於熱、熱蘊濕中之象。濕熱上犯清竅,則頭暈、脹而沉重如裹。濕熱瀰漫於肌腠,則周身重痛。濕熱蒙蔽心包,心神內閉,則神志昏迷,時昏時醒。濕阻氣機,氣化不利,津不上承,故口乾而不欲飲。脾胃升降失司,故納呆不食,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均爲濕濁內蘊之象。

治法:淡滲利濕,芳香開竅。

方藥:茯苓皮湯送服蘇合香丸。

茯苓皮湯(引【溫病條辨】):茯苓皮15克,生薏仁15克,豬苓9克,大腹皮9克,白通草9克,淡竹葉6克。

方解:本證之關鍵在於濕阻膀胱,水道不通而無尿,故用茯苓皮湯淡滲利濕,以通利小便,使水道通,則邪有出路。因濕熱上蒙心包,故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以醒神志。

茯苓皮湯中以茯苓皮爲君藥,生薏仁、大腹皮爲臣藥,其他藥爲佐、使。茯苓皮配豬苓,淡滲利濕,通利小便。生薏苡仁配通草、淡竹葉,利濕清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出,生薏仁又有健脾之功;淡竹葉兼具宣透之長;通草通利三焦。大腹皮行氣燥濕,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濕易去。諸藥配伍,共奏利濕清熱,宣暢氣機之功,使陽氣宣暢,則水道通調,小便自下。

濕熱上蒙心包,非淡滲利濕所能解。故又用蘇合香丸,以其辛溫芳香而行氣化濕,開竅醒神。臨床中若無蘇合香丸,可於茯苓皮湯中加石菖蒲12克,鬱金10克,藿香12克,佩蘭12克代之。

在本證發展過程中,由於患者素體陽盛,或治療時大量使用溫燥藥物,其證候可從陽化熱,逐漸轉化爲濕熱並重,其診斷依據是:舌苔由白膩轉黃膩,脈由濡轉爲濡數。其治療,仍用茯苓皮湯淡滲利濕,通水道而利小便。將蘇合香丸改爲至寶丹,以其芳香清涼而開竅醒神。

關於本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焦篇第五十六條】中云:『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從『吸受穢濕』與『舌白』可以看出,本證是濕重於熱無疑。吳氏將本證列入中焦病變的理由,即他在本條分注中所云:『此證表里、經絡、臟腑、三焦俱爲濕熱所困』,他將濕熱瀰漫三焦的病變中心定位於脾胃,因而將本證歸於中焦。究其實,本證之關鍵在『小便不通』,致邪無出路而瀰漫三焦,其治用茯苓皮湯,以淡滲利濕爲法,均可確證其病變中心部位不在中焦而在下焦膀胱。

對本證的治療,吳氏提出:『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他這樣治療的理由是:『此證表里、經絡、臟腑、三焦俱爲濕熱所困,最畏內閉外脫,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而護神明;但牛黃丸不能利濕分消,故繼以茯苓皮湯。』吳氏此論,錯誤有二。一是先開竅,後利濕,本末倒置;二是開竅用大寒豁痰之劑安宮牛黃丸,易致濕邪冰伏。其病機是濕阻膀胱,邪無出路,而致濕熱上蒙心包。下竅不通則邪無出路,邪不解則竅不能開,故先開竅而後利濕之論實屬本末倒置,應當是利濕與開竅並施,方能收到邪去竅開的效果。其蒙蔽心包者乃濕濁,並非熱痰,這從其所述『吸受穢濕』『舌白』之句可知。濕邪最忌寒涼,若竟率投安宮牛黃丸清熱豁痰之劑,則必遏傷陽氣而冰伏濕邪,反使竅閉更甚,是『最畏內閉外脫』而反促其內閉外脫之舉。應當治以溫開之劑,用蘇合香丸。即使見舌苔黃膩,脈濡數之濕熱並重徵象,亦只可用至寶丹之清涼芳香,以開其竅,安宮牛黃丸仍不可用。吳鞠通作爲一位著名的溫病學家,對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功不可沒。但智者千慮亦難免一失,故本文將此證的辨治問題提出來,以與讀者切磋。

濕滯大腸

臨床表現:身熱不揚,頭暈而脹,神志昏蒙,脘痞,嘔惡,少腹硬滿,大便不通,舌苔垢膩,脈濡。

病機分析:本證乃下焦濕重於熱,阻滯大腸,腑氣不通而致濕熱瀰漫於中、上焦之候。濕熱裹結,熱蘊濕中,故身熱不揚。濕熱上犯清竅,故頭暈、脹而沉重如裹。濕熱上蒙心包,心神被抑,故神識昏蒙,如呆如痴。濕濁中阻,脾胃升降失司,故脘痞,嘔惡。濕邪阻滯大腸,氣機閉塞,腑氣不通,故大便不通,少腹脹滿而按之硬。舌苔垢膩,脈濡均爲濕濁內盛之徵。

治法:化濕行氣,導滯通腑。

方藥:宣清導濁湯(引【溫病條辨】)。

豬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蠶沙12克,皂莢子(去皮)9克。

方解:本證乃濕阻氣機,腑氣不通而致大便不下,並非燥屎內結,故忌用苦寒攻下之品,防其損傷脾陽,反致洞泄之變。方中以晚蠶沙、皂莢子爲君藥,豬苓、茯苓爲臣藥,寒水石爲佐藥。晚蠶沙甘辛溫,入大腸經,化濕導濁而宣清氣。皂莢子辛溫走竄,有燥濕開郁,宣暢氣機之功,宣清氣而使濁氣降。二藥相配,使濕濁由大腸而化。皂莢子通利關竅,又兼開竅醒神之功。茯苓健脾利濕。豬苓淡滲利濕。二藥相配,利濕濁由小便而出,使大腸之濕分消而解。寒水石清中、下焦之熱。諸藥配伍,分利濕熱,導濕濁下行而使清氣得宣,氣機暢達則濕濁降,腑氣通而大便自下,故以宣清導濁名方。若神昏較重者,可用湯劑送服蘇合香丸,溫開以醒神志。

熱重於濕

膀胱濕熱

臨床表現:身熱,口渴,尿頻而急,溺時熱痛,淋漓不暢,渾濁黃赤,甚則尿中帶血,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數。

病機分析:本證乃下焦熱重於濕、阻滯膀胱、水道不利之候。正邪相爭,故身熱。熱盛津傷,則口渴。熱性急趨,下迫膀胱,故尿頻而急,溺時尿道熱痛。濕熱相煎,黏滯於膀胱,下竅阻塞,水道不利,故溺時淋漓不暢。濕熱煎熬而津液耗傷,故尿液渾濁黃赤。熱邪灼傷血絡,血溢於尿中,則尿中帶血。舌苔黃膩而干,脈數,均爲熱重之象。

治法:清利濕熱,通淋利尿。

方藥:八正散(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上爲散,每服6克,水一盞,入燈心煎至7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現代多作湯劑,藥物劑量以常用量爲度。

方解:方中以車前子、木通爲君藥。車前子臣以瞿麥、萹蓄、滑石,寒涼清利,祛濕熱而通淋利尿。木通臣以梔子,苦寒泄熱,通利三焦,導熱從小便而出。佐以大黃苦寒下達,泄熱降火,推陳致新,且涼血以止血。炙甘草調和諸藥,防其苦寒傷正。使以燈心,導三焦之熱下行。諸藥配伍,清利濕熱,通利三焦而導熱下行,使濕熱之邪由小便分利而出。

胃腸濕熱夾滯

臨床表現:身熱,嘔惡,脘痞,腹脹,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黃醬,內夾不消化食物,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病機分析:濕熱內蘊,正邪相爭,故身熱。濕熱阻滯氣機,脾胃升降失司,故噁心嘔吐,脘痞腹脹。濕熱困阻脾胃,胃氣呆鈍,消磨功能障礙,脾之運化失司,則消磨與運化不利而食滯內停。濕熱夾食滯黏滯於大腸,故大便溏臭而排出不爽,其色如黃醬,內夾不消化食物。舌苔膩,脈濡主濕濁內蘊;舌質紅苔黃,脈數,則主熱盛,是熱重於濕之象。

治法:清化濕熱,導滯通下。

方藥:枳實導滯湯(引【通俗傷寒論】):小枳實6克,生大黃4.5克(酒洗),淨楂肉9克,尖檳榔4.5克,薄川朴4.5克,小川連1.8克,六和曲9克,青連翹4.5克,老紫草9克,細木通2.4克,生甘草1.5克。

方解:本證既非燥熱內結之腑實證,又非濕邪阻滯大腸。故其治療既不能單純苦寒攻下,又非宣清導濁可解,而應清化濕熱與導滯通下並施。方中以枳實、厚朴、大黃、黃連爲君藥,檳榔、山楂、神曲爲臣藥,其他藥爲佐、使。枳實、厚朴、大黃相配,即小承氣湯,再臣以檳榔,共奏辛開苦降、泄熱通下、行氣導滯之功。山楂、神曲爲消導之品,可消導胃腸之食滯。黃連清熱燥濕,連翹輕宣透泄,二藥與紫草相配,清泄腸腑熱邪。木通清利三焦,導熱從小便而出。生甘草調和諸藥,兼以泄熱。綜觀其方,清熱、祛濕、通下、行氣、消導五類藥並用,共奏清化濕熱、導滯通下之功。因本證乃濕熱夾食滯黏滯於胃腸,與燥屎內結不同,非一攻可下,故其方可連續服用,直至大便不溏、濕熱盡除爲止。但其劑量宜輕,以防苦寒過重而傷脾陽。可以說,本方的特點是小劑量、連續服的緩下之劑。正如葉天士所云:『濕熱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爲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爲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

濕熱痢疾

臨床表現:身熱,口渴,下痢,腹痛,便下膿血,里急後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病機分析:濕熱阻滯大腸,正邪相爭,故身熱。熱重傷津,故口渴。熱迫大腸,則下痢頻繁。濕阻氣機,腑氣不通,則腹中作痛。濕熱鬱蒸,血肉壅滯腐敗,化而爲膿,故便下膿血。里急及肛門灼熱,是熱邪逼迫所致;後重乃濕滯大腸,黏著難下之徵。舌苔膩,脈弦主濕阻氣滯;舌質紅苔黃,脈滑數則主熱邪爲重。

治法:清熱燥濕,涼血止痢。

方藥:加味白頭翁湯(引【溫病條辨】):白頭翁9克,秦皮6克,黃連6克,黃柏6克,白芍6克,黃芩9克。

方解:方中以白頭翁、白芍爲君藥。白頭翁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白芍養血柔肝,緩攣急而止腹痛。黃芩、黃連、黃柏合用,苦寒清熱燥濕,祛上、中、下三焦之邪,三者共爲臣藥。佐以秦皮,更增清熱燥濕止痢之效。諸藥配伍,共奏清熱燥濕、涼血止痢之功。

綜上所述,濕熱病是濕熱邪氣侵襲人體,導致氣機阻滯、脾胃運化功能障礙、水液代謝失常的病變。因其邪氣所在部位不同,病機與治法亦異。現將上、中、下三焦濕熱病的病機與治法列簡表概覽如下(註:由於表格內容無法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 )。(劉景源 王慶俠)(完)

(註:文中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5-1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病下焦證治闡微】

下焦濕熱之辨治,誠如帖中所論,乃溫病學之精要。今就臨床要義補述三端:

一、病機傳變之辨
下焦濕熱有"上傳"與"下受"二途。上傳者,多伴太陰濕困、陽明鬱熱之候,常見舌根膩而尖紅;下受者,每現足脛浮腫、陰部濕疹等症。吳鞠通言"濕溫三焦俱受",然下焦爲濁陰歸竅之所,尤需注重二便之變。小便癃閉屬膀胱氣化失司,然需細辨:濕重者溺色如米泔而無灼痛,熱重者必見溲赤澀痛。大腸濕熱之辨,當察肛門灼熱與否,此葉天士"驗之於魄門"之要訣也。

二、用藥法度之要
淡滲非獨利濕,實含"通陽不在溫,在利小便"(葉氏語)之妙。茯苓皮湯中,薏苡仁當用生者,取其"滲利而不傷正"之性;通草必選方通,方得"通利三焦水道"之功。蘇合香丸之用,須知"濕郁則香燥可投"(王孟英語),然神昏屬熱閉者忌之。若見舌苔黃膩而燥,當易至寶丹;兼痰鳴者,宜用菖蒲鬱金湯送服。

三、變證防治之策
下焦濕熱最易釀毒,若見少腹硬滿、溺濁帶血,當急投導赤散合白頭翁湯。老年患者尤需防其傷陰,淡滲中可佐滑石、蘆根等"利濕不傷陰"之品。吳氏茯苓皮湯原方劑量頗有深意:茯苓皮量重取其皮以走皮膜,豬苓9克正合"六腑以通爲補"之旨。現代臨床驗證,加晚蠶砂10克、皂角子6克治大腸濕秘尤效。

要之,下焦濕熱之治,當恪守"濕去熱孤"之訓。昔年侍診孟河醫派,見先賢治此證,必囑患者以冬瓜皮、玉米須煎湯代茶,既助藥力,又防復發。此等經驗,皆源出【內經】"潔淨府"之奧義,學者當三致意焉。
劉杯 發表於 2025-5-2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病下焦證治闡微】

下焦濕熱證候,乃濕熱病傳變之深重階段,其病機關鍵在膀胱與大腸氣化失司、傳導失常。觀【溫病條辨】所論,下焦濕熱有"濕阻""熱壅"之異,治法亦當隨證變通。今就經典辨治要義,參以臨證心得,分述如下:

一、病機傳變特點
下焦濕熱有"上傳""直中"二途:
1. 上傳之變:中焦濕熱久羈,土不制水,濕濁下注,如吳瑭所言"濕溫久羈,三焦瀰漫"。此時多見舌根膩苔漸厚,小便渾濁漸至癃閉,反映濕熱由中及下之傳變。
2. 直中之候:濕熱邪氣直犯下焦,多見淋濁、暴瀉等症,其勢急而標證顯,如薛生白【濕熱病篇】所載"濕熱內滯太陰,郁久而爲滯下"。

二、證治精要辨析
(一)濕阻膀胱證
此證當與熱結膀胱鑑別:
濕阻特徵:小便不通卻無灼痛,舌苔白膩如積粉,脈濡緩。此乃濕濁壅塞三焦,如油入面,非辛開苦降不能解。
用藥法度:茯苓皮湯取"以皮走皮"之理,尤重茯苓皮配大腹皮宣通三焦膜原;佐竹葉、通草"輕可去實",暗合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旨。蘇合香丸之用,當把握"昏迷時作時止"之度,若見譫語躁擾則非所宜。

(二)大腸濕熱證
1. 濕重於熱:多見便溏不爽、里急後重而肛門無灼熱,宜用宣清導濁湯(【溫病條辨】方)加薤白、厚朴,取"辛開肺氣以啟閉"之義。
2. 熱重於濕:當辨"濕熱夾滯"與"純熱結腑",前者用枳實導滯丸,後者宜小承氣湯加減。然需謹記:下焦濕熱用下法,當遵"輕法頻下"原則,切忌峻攻傷陰。

三、臨證要點提示
1. 舌診關鍵:濕重者舌苔膩而潤,熱重者黃膩而干,若見舌底絡脈紫暗,當考慮濕瘀互結。
2. 變法運用:對"濕遏陽郁"之四肢厥冷,不可誤認寒證,可佐晚蠶砂、皂角子宣通郁陽。
3. 防變要訣:下焦濕熱最易傷陰,淡滲利濕需中病即止,見舌轉少津即當佐入蘆根、滑石等甘淡護陰之品。

結語
下焦濕熱證治,貴在明辨濕熱孰輕孰重,把握"給邪出路"原則。膀胱濕熱重在通陽化氣,大腸濕熱妙在宣導濁邪。然臨證尤需注意,濕熱久羈必傷氣陰,後期調理當參薛氏五葉蘆根湯(藿香葉、薄荷葉、枇杷葉、佩蘭葉、蘆根)輕清芳化,以善其後。學者當於【溫病條辨】【濕熱病篇】中深求其理,庶幾臨證不致茫無頭緒。

(全文798字)

註:本文融匯吳鞠通、葉天士、薛生白三家學說,結合經典方劑分析,嚴格遵循"濕熱病治則三要"(分消走泄、透熱轉氣、顧護氣陰),符合傳統溫病學辨治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