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9|回覆: 2

[中醫理論] 論中醫之『毒』

[複製連結]
朱光 發表於 2017-9-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毒』,【說文解字】釋『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裏,有一個樸素的觀點,凡對人有害即謂之『毒』。『毒』在中醫學中應用非常廣泛,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確而時常見濫用、泛化的現象。

病因之毒

泛指一切致病邪氣。如日本醫家吉益東洞在【古書醫言】提到『邪氣者,毒也』。清代徐延祚【醫醫瑣言】更有『萬病唯一毒』之論。

特指『疫毒』。即具有強烈傳染性並可引起廣泛流行的一類致病因素,也稱為毒氣、戾氣、疫氣、癘氣、異氣、乖戾之氣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大風苛毒』,【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王孟英『今感疫氣者,乃天地之毒氣也』,余師愚【疫病篇】『以熱疫乃無形之毒』。此外,與之相類的還有一種瘴毒,又稱為山嵐瘴氣、瘴癘,即【醫學正傳】提到的『嶺南閩廣等處』的『山嵐霧露煙瘴濕熱惡氣』。

指某種有毒的致病物質。如蛇獸毒、蠱毒、蟲毒、水毒、漆毒等。如【諸病源候論】有不少關於蠱毒、藥毒、飲食中毒的記載。

指導致急、危、重證候的六淫邪氣。六淫邪氣在聚集、蘊結、壅阻等狀態下,表現出『厚』的特徵,致病能力明顯增強,並能使人體產生急、危、重證候。如寒毒、熱毒、暑毒、濕毒、燥毒、風毒等。【金匱要略心典】『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又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喻嘉言也指出『瘡瘍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時毒也,起居傳染之穢毒也;內因者,醇酒厚味之熱毒也,郁怒橫決之火毒也』。客觀說來,此類毒與六淫在概念、證候上並無本質區別,只是症狀較為嚴重而已。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毒』的範圍拓展,提出郁毒、瘀毒、痰毒、癌毒等病因概念。還有一些養生學者提出人體內有七種毒,分別是氣毒、汗毒、宿便、尿毒、脂毒、血毒和痰毒,養生則要把這些毒素排出體外。

由上述可知,毒邪有內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癘之氣,或由六淫之邪蘊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質;內毒是指病理產物蘊結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驟,傳變迅速,變化多端,病情險惡,為病有時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呈『一毒一病』的特點,病情單一。內毒致病則多病情複雜、病程漫長、膠固難解。

病證之毒

中醫學中有許多直接以『毒』命名的病證。

陰陽毒 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證。【金匱要略】記述的陽毒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為特徵,陰毒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為特徵。病情均屬危重狀態,但具體所指為何疾病,與現代疾病對照,尚無明確結論。

溫毒 指感受溫熱時毒而發生的一類病證,即所謂『諸溫夾毒』,臨床以高熱、頭面或咽喉腫痛、出血性斑疹為特徵。

時毒 【時病論】謂之時毒發頤,由時邪疫毒客於三陽經絡,出現項、腮、頜、頤等部位的腫痛。【外科精義】『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痛……』。又名大頭天行、大頭瘟、抱頭火丹等。

腫毒 是各種瘡瘍、疔毒的統稱。依部位有虎丫毒、天蛇毒、掌心毒、手背毒、肩毒、委中毒、銳毒、穿腮毒、面發毒、耳根毒、陰包毒、穿拐毒等名稱,多由熱毒壅滯,敗血腐肉所致,即【醫宗金鑒】『癰疽原是熱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

濕毒 指濕氣蘊積成毒而致的一類病證,如濕毒下血、濕毒帶下、濕毒流注、濕毒腳氣、濕毒瘡等。

丹毒 又名天火、火丹,總由血熱火毒為患。因患部皮膚紅如塗丹、熱如灼而得名,其中發無定處者名赤游丹或赤游風,發於頭部者名抱頭火丹,發於小腿者名流火。

珍珠毒 又名舌上泡、連珠疳、口疳風等,臨證可見舌下白泡,大小不一,五六個連綿而發,痛癢潰爛,多因脾腎虛火上炎或心脾積熱而發。

髒毒 【三因方】中指髒中積毒之痢疾;【濟生方】中指便血,『血清而鮮者,腸風也;濁而色暗者,髒毒也;』【血證論】中指肛門腫硬,疼痛流血;也有一些醫籍稱此即肛門癰。

乳毒 又稱吹乳、妒乳,指發於乳房的癤或癰,多由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而成。

胎毒 一般多表現為嬰兒的各種皮膚變態反應,如瘡癤、疥癬、痘疹等,主要由於孕產婦恣食辛熱、肥甘厚味,或調攝失宜,或情志不遂等因素,遺毒於胎所致。

分析可知,上述病證主要涉及現代醫學所言之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針對這些以毒命名或由毒所致的病證,中醫的治療方法是解毒,視具體情況予以制約、消散或排出等措施,如消毒、清毒、敗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殺毒、伐毒等。

藥物之毒

毒之與藥,關係至為密切。藥物之毒,有以下三種情況。

藥物的總稱。西漢以前,所有藥物皆被稱為毒藥,如【周禮·天官】『醫師……聚毒藥以供醫事』,【素問·髒氣法時論】『毒藥攻邪』。張景岳對此明言『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稱為毒藥』。

藥物的偏性。中藥治病的原理為『以偏糾偏』、『以毒攻毒』。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即偏性,用之可改變邪正力量對比,糾正陰陽偏盛偏衰。徐大椿 『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這種偏性,其實也稱為毒,如張景岳 『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如此說來,性寒以療熱,性熱以療寒,性升以舉陷,性降以制逆,皆藥之『毒』性所為。

藥物毒性或不良反應。【本經】提出了藥物『有毒、無毒』的區分,【內經】則對藥物有大毒、常毒、小毒的描述,這些都是根據藥物的偏性及用藥反應來確定的。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一般而言,凡有毒的藥物,大多強烈、峻猛,故用之不當則易傷害人體,即『毒藥,為藥之峻利者』。歷代本草學著作根據藥物的毒性或不良反應,對其多作有『有毒』、『小毒』、『大毒』等標註,並記述有杏仁、半夏、巴豆、芫花、藜蘆、商陸、白果、馬錢子、烏頭、大戟等有毒藥物中毒反應及處理方法。此外,先賢通過實踐,還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很多藥物可以通過炮製減輕毒性,即【本經】所言『若有毒宜制』;根據一些藥物配伍之後可增加毒性,總結出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藥物毒性產生與煎服法、辨證、配伍等都有密切關係,如【儒門事親】 『凡藥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人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徐大椿更是直言『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 。

限於條件,古人對於很多藥物的毒性並不明了,如含馬兜玲酸的藥物關木通、廣防已、馬兜鈴、青木香、木防己、細辛、尋骨風、威靈仙等具有腎毒性,硃砂所含硫化汞有肝腎毒性及神經毒性,對這類中藥在臨床使用時宜謹慎。(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6-14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毒"義之辨正與臨床界說】

中醫"毒"義之辨,當首溯文字本源。【說文】訓"毒"為"厚也",段玉裁注曰"毒兼善惡之辭",此正與【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的治理之義相通。然醫道所謂"毒",實具三層精微:其一為病因屬性之標定,其二為病勢程度之判據,其三為病機轉歸之樞要。今人不察,或囿於現代毒理學概念,或流於養生家臆說,遂使"毒"義漸失其真。

考諸經典,"毒"之為義,首重病機特質。【素問】"大風苛毒"與【刺法論】"避其毒氣"對舉,明示"毒"非單純邪氣之謂,實含"邪氣蘊結而病勢暴烈"的雙重意蘊。徐延祚"萬病唯一毒"說,當從氣化壅滯解,非謂百病同源。觀【金匱要略】治陰陽毒用升麻鱉甲湯,其辨證關鍵在"面赤斑斑如錦紋"之血分瘀熱,此正合尤在涇"蘊結不解"之註腳。故六淫化毒,必具"厚積薄發"之變,如春溫轉伏暑,非謂風暑即是毒。

至若疫毒瘴癘之說,尤見中醫病因學之卓識。【疫病篇】"無形之毒"概念,實開微生物致病說之先河。然古人所謂"毒氣",必與"正虛"相兼而論,【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八字,正是破解"毒"義之密鑰。今人研究新冠病毒屬濕毒疫範疇,亦當循此辨證思路,不可簡單等同於現代醫學之病毒概念。

至於內傷之毒,尤需慎辨。丹溪言"痰瘀互結"尚屬病理產物,若徑稱"痰毒""瘀毒",則須見癰瘍發斑之變證。喻嘉言論瘡瘍內外因,特標"時毒""穢毒""熱毒""火毒"之別,其辨證之精微,正在於區分毒發之根源與層次。今養生家羅列"七毒"之說,將生理代謝產物皆冠以毒名,此實背離【內經】"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之生理常道。

臨證辨毒,當守三綱:一察毒發之勢(暴戾酷烈),二辨毒結之位(在氣在血),三審毒變之機(傷陰損陽)。譬如熱毒發斑與溫病發斑,雖形似而治異,前者當清熱解毒,後者宜透營轉氣。若不明此理,見毒即投黃連解毒湯,則蹈"虛虛實實"之弊矣。

要之,中醫"毒"說乃動態病機概念,非靜態物質實體。其學術價值正在於揭示"正邪交爭"的疾病傳變規律。今人若欲光大此說,當回歸經典本義,在臨床實踐中驗證發展,慎防術語泛化之弊。醫道精微,存乎辨證,此誠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28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毒"概念之正本清源】

"毒"之一字,誠為中醫理論中最具特色而又最易混淆的概念。今觀諸家論述,或失之寬泛,或流於穿鑿,實有釐清之必要。

一、訓詁本源
【說文】"厚也"之訓,實為理解中醫"毒"概念之鎖鑰。段玉裁註:"毒兼善惡之辭。"此正合【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之旨。故中醫所謂"毒",實含"厚積"與"害生"雙重意蘊,非僅現代毒理學之狹義。

二、毒邪分類辨
1. 外毒三候
(1)疫癘之毒:當以【素問】"五疫之至"為宗,其特性在"染易"與"病狀相似"。王孟英所言"天地毒氣",實指其乖戾特性,非謂物質性毒素。
(2)六淫化毒: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辨之甚明:"風寒暑濕,郁極則成毒。"此"毒"乃量變致質變之標,非獨立病因。
(3)蟲獸毒:此與現代毒物學最近,然【諸病源候論】強調"中人之狀各異",仍重機體反應。

2. 內毒辨誤
今人所謂"七毒",多出臆測。考【內經】但言"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未嘗以"毒"名代謝產物。痰瘀化毒之說,當以王清任【醫林改錯】瘀熱互結論為度,不可泛化。

三、概念濫用之弊
1. 診斷泛化:以"毒"概百病,猶以"炎"字釋萬疾,失中醫辨證精髓。
2. 治療乖謬:見毒即攻,不辨虛實,如喻嘉言所誡"伐生生之氣"。
3. 理論混淆:將"癌毒"等現代概念強植古學,猶刻舟求劍。

四、正用之道
1. 外毒當辨三焦傳變:吳又可【溫疫論】"邪從口鼻而入"說,至今仍是圭臬。
2. 內毒須分標本:張景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示人扶正即所以祛毒。
3. 藥毒轉化:【神農本草經】"有毒無毒"之分,要在"七情和合"與"證機相應"。

結語:
中醫論毒,貴在"動態觀"與"整體觀"。今人若執名相而失實質,或附會西醫而曲解古義,皆非治學之道。學者當以【內經】【傷寒】為經,以各家醫論為緯,織就中醫毒邪理論之完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