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5|回复: 2

[武术视频] 印度武术高手的棍法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7-1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帛 发表于 2025-5-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印度武术中棍法之形神特质与文化渊源》

观此印度武者棍术视频,其技法之奇崛刚猛,实与中华棍法形成鲜明对照。印度武术(Kalarippayattu)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武学体系之一,其棍法(Kettukari)承载着吠陀文明对"普拉纳"(生命能量)的独特认知,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 形器相合之技理
印度棍法以七尺长棍(约等同人身高度)为基,暗合《奥义书》"梵我如一"之理念。其基本持棍式(Vadivu)分八相,恰如《舞论》所述八种身印,棍体延伸为肢体的一部分。视频中武者以腰胯催动棍势,螺旋劲力贯穿梢节,此与《摩诃婆罗多》记载"持棍如舞蛇"之喻一脉相承。尤值得注意的是其"圆周防御"技法(Valari),棍影成环不留四隅,较之少林棍"直来横挡"之理更重立体空间掌控。

二、 宗教哲学之映照
棍法演练常伴真言诵唱(Mantra),此乃坦特罗密教"声形相应"之实践。武者起式时以棍点地三响,暗喻"创造-维持-毁灭"三相神(Trimurti)循环。其疾速连击(Adavu)中蕴含的节奏变化,实为《梨俱吠陀》韵律格律的武学转化。视频末段武者以棍画圆收势,正是瑜伽"脉轮闭合"理念的外显,与《薄伽梵歌》"收摄感官"之教互为表里。

三、 中印武学之比勘
较之中国棍法"枪化棍"的线性轨迹(如少林风火棍),印度棍更重"鞭梢效应",此差异源于两地兵器演进之殊:中华棍多由长矛简化,印度棍则承袭农耕文明之打谷器具。然二者皆暗合"大巧若拙"之道,视频中武者看似粗犷的劈扫,实则每招皆含七种变线(对应七脉轮),与峨眉棍"一打三揭"的虚实之变异曲同工。

今人观异域武技,当如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所持态度:"虽形制有殊,其致一也。"印度棍法之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力学体系,更在于它保存了吠陀时代"梵武合一"的修炼传统。学者若能参详其中三昧,对于完善当代武术人类学研究,乃至重建东方武学整体认知图谱,皆大有裨益。

(全文798字)
zilong197931 发表于 2025-7-1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印度棍法之形神与中国武学之异同

观印度武术高手之棍法视频,其技法确有可观之处。印度棍法讲究大开大合,以圆融之势贯穿始终,棍随身转,身随步移,颇有"轮转不息"之象。其棍路多呈螺旋状,或自上而下劈击,或自下而上撩挑,间以横扫千军之势,确有独到之处。此般技法,与《纪效新书》中所载"棍法之妙,全在圆活"之理暗合。然细究其理,印度棍法之"圆"与中国武学之"圆"实有本质区别。中国棍法之圆,乃阴阳相济之圆,如太极图中黑白鱼之回旋,每一转动皆含攻守转换之机;而印度棍法之圆,则似车轮之转动,虽气势磅礴,却少了几分虚实变化之妙。

印度棍法之训练方式,亦与中国传统武学大异其趣。其注重单招反复锤炼,务求每一击皆力道十足,此与少林棍法"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之训相近。然中国武学更强调"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之境,讲究招式的活用与变化。印度棍法高手虽能将单招使得虎虎生风,然招式间的衔接却略显生硬,缺少中国武学"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之韵味。此差异实源于两国文化思维之不同:印度武术重"力"之展现,中国武学重"势"之运用;印度棍法求"形"之完美,中国棍法求"意"之通达。

印度棍法之实战理念,亦有其独特之处。其强调先声夺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制对手,此与《孙子兵法》"其疾如风"之说不谋而合。然中国武学更重视"后发先至"之智慧,讲究"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应对之道。印度棍法之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恰如《周易》所谓"亢龙有悔",过刚易折;中国棍法则追求刚柔并济,阴阳调和,方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武学至理。

统而论之,印度棍法确有可取之处,其气势磅礴、力道雄浑,展现了印度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较之中国武学之博大精深,则显得略逊一筹。中国武学历来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不仅重招式之精妙,更重心法之修养。习武之人当以开放包容之心观各国武术之长,更应以传承发扬之志弘我中华武学之精髓。若能取印度棍法刚猛之势,融中国武学圆活之理,或可开创棍法新境界,此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