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6|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通背拳高手表演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佷强 發表於 2025-7-22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通背拳演练小识》

通背一脉,源出祁氏,始见于清季,实为北派长拳之支流。今观视频中所演,虽非庙堂正统,然民间传承之态,颇可窥见武学活态传承之一斑。

其手法"摔拍穿劈钻",暗合《拳经》"五掌连环"之要。演练者肩松肘坠,颇有"通臂如鞭"之意,此乃得传之证。然细察其步法,前虚后实间,稍欠"蹬踏如雷"之势,盖因市井演武,重观赏而轻实战使然。尤可注意者,其"引手"接"扑掌"一式,腰马合一,劲透指梢,正是通背"冷弹脆快"之真髓。

昔年徐震《国技论略》有云:"通背之妙,在腰不在手。"今观此君转腰送肩之势,虽未尽善,已得三昧。其"连环步"接"撩阴掌",步到掌到,颇见功力。惟"中平枪"变"十字捶"时,肘部微僵,此乃未参透"三折九扣"之秘所致。

通背讲究"十二连锤",视频中虽未全现,然"滚勒"、"展手"二式,已见吞吐开合之妙。其"圈手"如封似闭,暗含八卦掌意,此正是民间武学交融之实证。昔李存义言:"拳无定式,水无常形。"此演练不拘成法,反得通背"放长击远"之本真。

今人每以表演视传统武学,殊不知此等民间存续,恰是活态文化之血脉。纵有瑕疵,犹胜馆阁中徒具形骸者多矣。倘能辅以站桩培元,参以《手臂录》心法,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武术一道,贵在"守先待后",此视频之价值,正在于此。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8-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通背拳演练小记》

通背一脉,源出燕赵,自明清以降,以"冷弹脆快硬"五诀为纲。今观视频中拳师演练,虽市井风貌犹存,然法度未失古意,可窥"通臂如鞭,放长击远"之要义。

其起手"引手探海"之势,肩松肘坠,恰合《拳谱》"臂如绳挂,节节贯通"之训。继而"摔拍穿劈"四法连环,虽场地所限未能尽展八步之距,然转胯催肩之劲,犹见"通背二十四式"遗韵。尤为难得者,是其"中平刺掌"时三尖相照(鼻尖、指尖、脚尖),暗合形意"六合"之理,非十年纯功不能至此。

然细察之,亦有可商榷处:其一,"白猿献果"式腰胯未及沉坠,稍失"力从地起"之根;其二,连环步法间"消息全凭后脚蹬"之诀体现未足,此或因民间传承重单操而轻活步之故。昔郭长生先生演武,曾言:"通背非徒手臂之长,实乃腰腿之艺",诚哉斯言。

今民间拳师能存此技,已属难得。昔年张策大师融通背、太极于一炉,其"活步开合"之妙,今人虽不能至,然此视频中"劈山炮"一式,劲透梢节,依稀可见"臂似铁,腕如棉"的古法。倘能辅以"抖翎"发劲之训,则更近"通背如猿"之神韵矣。

(按:通背拳素有"祁、白、修"三派之分,此路演练颇类"白猿通背"支脉,然细节处又见津门五行通背痕迹,可见民间拳种交融之实。)

——己亥冬月观拳偶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