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8|回復: 2

[武術視頻] 大成拳高手珍贵影像资料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严匡 發表於 2025-4-11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珍稀影像刍议》

近日得见腾讯视频所载《大成拳高手珍贵影像》,诚为武学文献之瑰宝。此段影像非徒技击之记录,实乃中华武学"由术入道"之活体标本,殊堪玩味。

大成拳(意拳)作为近代武学革新之产物,王芗斋先生"离形得似"之创见,于此影像中可得其仿佛。片中武者站桩时"虚灵顶劲"之态,非简单姿势保持,实为《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身体诠释。其脊柱如弓、丹田若鼎的间架结构,暗合《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养生要义,更与宋儒"主敬立极"的修养工夫异曲同工。

尤为可贵者,影像记录了"试力"这一大成拳核心功法。武者以"摇旋"之法运化周身,恰如《道德经》"专气致柔"之实证。其动作虽缓,然观其肩胯相争、腰脊互运之妙,正体现了"劲断意不断"的武学至境。此种训练方式,实将《易经》"刚柔相摩"的宇宙观转化为身体语言,较之西洋搏击的直线发力,更得"圜道"哲学精髓。

片中推手较技段落,尤见传统武学"舍己从人"的智慧。双方搭手瞬间的"听劲"功夫,非经年累月站桩不能得。其化打合一之技法,既合兵家"后发先至"之策,又暗契禅宗"应无所住"之心法。观其以"空胸实腹"化解来力,以"折叠转换"反击制胜,恰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四两拨千斤"的生动演绎。

此影像之珍贵,更在于保存了民国武林的训练范式。武者布鞋短打的装束、庭院砖地的环境,乃至教学时"口传心授"的方式,皆为不可复制的历史场景。其中"健舞"展示段落,尤能见出武学与戏曲、导引等传统文化的血脉关联,实为研究民国武术生态的活化石。

今人观此影像,当超越猎奇心态,体认其中文化深意。大成拳之价值,不在克敌制胜之术,而在其融贯三教的修养体系。所谓"拳道合一",正是通过身体修行参悟天人关系,此乃中华武学区别于世界其他格斗体系的根本特征。影像中武者凝神敛气的修炼状态,恰为浮躁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剂清凉散。
佷强 發表於 2025-7-11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影像考略及武学价值刍议》

蒙帖主惠示大成拳珍贵影像,余观此片虽画质斑驳,然拳学真意跃然其间,诚武学文献之吉光片羽。今试从国术流变、功法特征、史料价值三端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国术现代化进程之实证
大成拳(意拳)肇始于王芗斋先生"去套路、重站桩"之改革,此片所载七妙法门演示,恰印证民国武学"由外而内"之转型。片中老者沉肩坠肘之势,非少林刚猛一路,实得形意拳"龙蹲虎坐"之髓,兼收八卦掌趟泥步法,可见王芗斋"集古法而自为新声"之主张。尤其"试力"环节,以慢御快、以静制动,正合《拳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之要义。

二、功法特征之影像解析
细察片中站桩细节:两足如树生根而膝微提,合于"形不破体"之训;双手抱球时十指如握鸿毛,暗契"力不出尖"之旨。更可贵者,推手演示中"听劲"之妙,双方臂膀相触如春蚕吐丝,将《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具象呈现。此等细节非口传心授不能得其三昧,今赖影像存真,可为后学圭臬。

三、武术史料学之珍本意义
考此片拍摄年代,从服饰判断当在1950-60年代,正值大成拳体系成熟期。片中演练者虽未具名,然其"浑元力"之运用已臻化境,疑为第二代传人赵道新、姚宗勋辈。较之文字谱诀,动态影像更能保存"骨棱、筋伸、气鼓、血盈"的立体拳势,对矫正当今武术"重形轻意"之弊颇具镜鉴价值。

昔阮元编《石渠随笔》,谓"吉金乐石,可视千年"。今观此片,顿觉拳学真传亦当如是。倘能以此影像为钥,佐以《拳道中枢》等文献互证,或可重建传统武术"体用合一"之训练体系。然需申明者:大成拳之髓在神意不在招式,学者当以片中气韵为宗,勿执著皮相,方不负前贤留影之深心。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