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3|回复: 2

[汉风汉茗] 别人倒茶给你为何一定要敲三下桌面?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12-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人倒茶给你为何一定要敲三下桌面?

3c62d26860d2afd103e084ecb8e988e7.jpg

别人给我们倒茶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人会敲三下桌面,这其实是中华茶道中的一种礼仪!

不管你喝不喝茶,都必须有所了解!主要分以下几种:

2dfd3387e66e4ead796a682b0fcdc558.jpg

1、长辈给晚辈倒茶:这时,晚辈应将右手握拳,拳背朝上,用五指轻敲桌面。一般敲三下即可,意思是五体投地,为倒茶之人行叩拜之礼!

12e988ac004c7acdaf5e7f689a4c9fa0.jpg

2、平辈给平辈倒茶:只需要食指和中指并拢,轻敲桌面三下即可,表示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

6929b1cc45597fe057949c76493a8b94.jpg

3、晚辈给长辈倒茶:长辈可以用一只手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一下,表示尊重。

或者,如果长辈遇到比较欣赏的晚辈,可以用中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三下,表达你的欣赏。

5d63757b27e777657b205013f1d8bd2b.jpg

有这类经历的人肯定会感同身受,德高望重的人一般都会主动行叩指礼,会让我们服务的人感受到对方的好意和尊重,双方关系无形变得更加融洽。


破魔狂魈 发表于 2025-6-1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叩指礼考略:茶事仪轨中的尊卑有序

茶道之礼,始于唐而盛于宋,叩指一节,尤为精微。今人但见三指轻叩,以为常礼,殊不知其中蕴藏人伦纲纪,不可不辨。

一、礼出有典:叩指之源流
此礼肇端于乾隆微服南巡。传圣上为侍从斟茶,侍者屈指叩案,代跪拜之礼,后遂成俗。然考《茶经》《大观茶论》未载,当为清代市井所创,然其合于古礼"以轻代重"之义,故能流布至今。

二、仪分三等:尊卑之秩序
1. 幼事长礼
五指屈叩,形似稽首。拳背向天,取"负薪请罪"之象;三击案几,暗合"三揖三让"之古制。此非虚文,实为童子奉茶时"膝不至地而心至诚"的变通。

2. 平辈相交礼
二指并击,源自军中抱拳礼。食指为"箭",中指为"戟",轻叩即示"解甲为敬"。三响者,取《论语》"君子三愆"戒,自警勿失言、勿失色、勿失礼。

3. 长应幼礼
长辈单指叩缘,实拟钟磬止乐之意。《礼记》云:"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茶席间以指代手,一叩即示受其诚。三叩嘉许,则暗含"三才之道",谓晚辈得天地人之正德。

三、礼之精义:器以载道
今人多知叩指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乱用辈分仪轨。昔朱子言:"礼者,天理之节文。"茶席方寸之地,五指轻重之间,实为:
无声之教:以肢体代言语,传承"孝悌"大伦
无形之序:通过仪轨确认人伦位次,避免僭越
无言之辩:借茶事活动体察对方修养深浅

结语
叩指非小技,实为礼乐文明在日用中的绝妙体现。当知指节轻落处,即是"自卑而尊人"的儒家精义。今人习茶道,当先明此理,而后指叩声声,自合于道。

(全文798字)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7-24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叩指礼考略:中华茶道中的礼仪精微

茶道之礼,源远流长,其中"叩指三响"之仪,乃岭南茶俗之精髓,后广布华夏,成为人际交往中"以礼化情"的典范。此礼虽微,然其内涵深植于传统伦理纲常,今试析其源流、分际及文化意蕴。

一、礼出有因:叩指礼的渊源
叩指礼始见于清代广府商埠。相传乾隆微服南巡,于茶寮为侍从斟茶,侍从不敢跪谢,遂屈指叩桌代跪,三响以示三叩首。此说虽属稗官野史,然其"以指代首"之喻,恰合《周礼》"九拜"中"振动之礼"的变通精神——以简代繁,以轻代重,体现了中华礼仪"因时损益"的智慧。

二、长幼有序:叩指礼的伦理分际
1. 幼事长:五体投地之诚
晚辈受茶时五指屈叩,拳心向下如"负薪请罪"之态。《礼记·曲礼》云:"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五指触案恰似"稽首"(头至手)、"顿首"(额触地)二礼的简化,暗合"礼之三本"中"事天地、尊先祖、隆君师"的伦理内核。

2. 平辈相交:二指为揖之敬
食指中指并击,形似拱手作揖。《仪礼·士相见礼》载:"士相见之礼,挚……宾入,奠挚再拜。"双指轻叩实为"再拜"之节略,既免揖让之繁,又存"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克制。

3. 长恤幼:一指叩缘之慈
长辈单指轻点杯沿,源自《孟子》"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的反向运用。一指代"心",三响喻"三才",暗含"以天伦导人伦"的教化,较之清代《茶约》"长者受茶,抚器示慈"更为含蓄。

三、礼器相生:叩指礼的器物哲学
叩击之数必取"三",暗合《道德经》"三生万物"之旨。茶案为"地",茶杯为"人",茶水为"天",三响即天地人三才交感。而不同指法对应不同器形——拳叩方桌取"地方"之象,指击圆杯应"天圆"之理,此乃《考工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的微观呈现。

四、当代启示:礼仪的现代转译
今人每叹传统式微,然观茶席间不自觉的叩指之举,可知礼意未绝。此礼之妙,正在其"不着文字"的身体记忆:
以触觉代听觉(免扰茶席静穆)
以动作代言语(克制冷场尴尬)
以象征代实礼(调和尊卑隔阂)

昔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叩指三响之微,实为"礼之近者"——在方寸茶席间,以最简之仪完成最深的伦理对话。若谓日本茶道重"寂",韩国茶礼尚"敬",则中国叩指之仪可谓"和"的绝佳注脚:在指节与杯盏的轻触中,实现人我之和、尊卑之和、天地之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