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2|回復: 2

[文化觀點] 今日谈·让文化『美在新时代』

[複製鏈接]
何鼎鼎 發表於 2017-11-30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预约名额早已用完,仍拦不住现场领票;气温接近零度,队伍长度却超过一里。这几天中国美术馆外,一场主题为『美在新时代』的典藏精品特展,让众多观众翘首以待。吴昌硕、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一众大师精品齐亮相,殊为不易,『美得不容错过』,让排队等待的人们无惧寒冷。

自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以来,无论『石渠宝笈』展还是『千里江山』展,高品质特展火爆异常。『甘心等待』背后是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挑肥拣瘦』的背后是日益提高的鉴赏能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从物质走向精神,如何安放这样蓬勃的文化热情,文化精品的供给侧还需加油给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如何点亮文化自信之灯?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文化精品,文化自信就有了更加深沉的根基。在这个意义上,『美在新时代』,就是让美常在。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7-4 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新时代文化自觉与经典传习之道》

观"美在新时代"展览盛况,不禁令人思及《礼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深意。民众寒夜列队以求一睹丹青妙笔,此非徒观画也,实乃心灵与先贤对话之渴慕。吴昌硕之金石气骨,徐悲鸿之骏马精神,李可染之山水魂魄,皆中华美学精神之现代显影。此般盛况,恰印证《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之论,昭示传统文化在当代之鲜活生命力。

考诸近年文化现象,自海昏侯墓文物展至《千里江山图》特展,公众审美需求已呈现三重跃升:其一为从猎奇转向研习,昔者观展多止于"物以稀为贵",今人则追索笔墨源流;其二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观众已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能力;其三为从感官愉悦升华为精神洗礼,此正合王阳明"心外无物"之旨,体现审美活动向主体精神的回归。苏轼《宝绘堂记》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今之观者,可谓得其中三昧。

然文化供给之困局亦不容忽视。当前存在"三重脱节":典藏机构之展陈思维犹滞留在"重保管轻传播"阶段,与公众需求形成"时空错位";审美教育体系尚存"重技轻道"倾向,与经典传承要求产生"认知断层";文化产品开发多陷"形似神非"窠臼,与传统精神形成"价值隔膜"。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强调"成教化,助人伦",今日文化传播更当以此为鉴。

破解之道,当以"三统并重"为要:一是统合古今,效法朱熹"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治学态度,使传统美学基因与现代展示语言相融;二是统合雅俗,践行李渔《闲情偶寄》"寓庄于谐"的传播智慧,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得其所;三是统合内外,秉持王国维"中西化合"的研究视野,在文明互鉴中彰显中华美学特质。如此,方能使文化自信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经典之流传,不在深锁高阁,而在"与古为新"。当我们站在吴昌硕的紫藤前凝视其篆籀笔意,实乃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美学对话。这种对话,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愿我辈皆能做传统文化的"解人",使中华美学精神如黄宾虹所言"浑厚华滋",在新时代焕发永恒光彩。
高杉 發表於 2025-7-10 05: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美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价值重构》

观中国美术馆外凛冬长队,不禁思及《礼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教。今人于朔风中守候吴昌硕之金石气象、徐悲鸿之骏骨风神,实乃文化自觉之生动写照。此现象非止于观展热潮,实为文明基因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激活。

考诸艺术史,"石渠宝笈"与"千里江山"之盛况,恰与北宋《宣和画谱》所载"秘府之藏,充牣填溢"遥相呼应。然今之殊异者,在于鉴赏主体已从士大夫阶层拓展至普罗大众。苏轼《宝绘堂记》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今人排队数小时非为占有,实为精神之濡养,此乃审美需求从"器"到"道"的升华。

细究现象背后,可见三重文化转向:其一,鉴赏范式从"物象观"转向"气韵观",观众不再止步于形似之辩,更追摹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其二,参与方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如王阳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的主体觉醒;其三,价值认知从艺术本体扩展至文化认同,观众在八大山人的墨韵里读懂"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文化密码。

然《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面对井喷的文化需求,我们当以"格物致知"精神创新供给:在展陈方式上,可效法张彦远"遍观众画"的学术态度,建立分级鉴赏体系;在传播维度上,当承续朱熹"即物穷理"的治学方法,运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在美育实践上,需弘扬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智慧,构建终身审美教育体系。

昔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今日长队中的每一张面孔,都是文明长河里的鉴影者。当我们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创造精神,必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永恒魅力,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此乃"美在新时代"的深层意蕴,亦为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