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2|回覆: 2

[傅山大紅門] 天冬

[複製連結]
武林高手 發表於 2017-11-28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d46e1d190a1ec1fe3a7a6e0917325c27.jpg

891261e21a2ed4c601c26d3ebf3f276b.jpg


大紅門【中醫藥學】329
     真情弟子阿丸問:為什麼,明明是肝病,師父要先調理他的脾胃入手呢?
   我對阿丸說:前人對此有了非常成熟經驗和認識,【素問·玉機真髒論】指出:『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肝屬木,脾屬土,正常相剋即相勝的順序是木勝土或木克土。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亦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必先實其脾氣』。從臨床上看,肝病必然損及脾腎,出現肋脹脘悶,噁心嘔吐或腹脹便溏等症。遷延性及活動性慢性肝炎尤多見肝脾或肝胃不和之證。
在肝脾同病中,由肝病及脾的,是病本在肝,波及於牌,臨床上稱作『肝氣犯胃』或『肝乘脾土』。如果肝先受病,肝氣不足,硫泄不及,造成脾胃升降失常的,稱作『木郁土壅』即『肝鬱脾(胃)壅』,這是肝病在先、脾(胃)受損在後,治當以疏肝為主,補脾實脾為輔;這是『見肝之病,必先實脾』的基本原因。但也有因脾胃本身有病在前,造成脾胃壅滯,影響到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則稱作『土壅郁』即『脾(目)壅肝郎』,在治療時,就應以調整脾胃為主,疏肝理氣為輔。張景岳說;『病之先受者為本,病之後變者為標。生於本者,言受病之根源;生於標者,言目前之多變也』。臨床上掌握這一原則,對鑑別肝或脾病孰主孰從,誰先誰後是十分重要的。如肝病犯脾,卻以治脾為主,則肝病不愈,脾病亦難恢復,若脾壅木郁,卻以治肝為主,則脾壅不除,木郁亦難疏通。
另外,肝藏血,脾統血,均與血液的生化藏統有關。肝司貯藏調節血量,脾主氣血化生,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慢性肝炎思者由於肝脾不和,藏統失職,常可見到各種出血證如:鼻衄、齒衄、便血或婦女月經過多等。因此在臨床上,掌握肝脾之間密切的生理病理聯繫,見肝之病,即先實脾,就有防止肝脾不和,肝脾同病所造成的一系列臟腑變化的作用。在具體的做法上,則應判定先後標本主次,合理用藥,就可以防止病情遷延,加快恢復。
       今天認識,學習一味中草藥~~~  天冬,別名:天門冬、小葉青、三百棒、大當門根。
  採收炮製,秋、冬季採挖,洗淨,除去莖基和鬚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淨,乾燥。
  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苦。歸肺經、腎經。
  功效與作用:養陰潤燥、潤肺生津。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陰藥。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煎湯服。用治肺熱乾咳、頓咳痰黏、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主要成分:含天冬素、5一甲氧基一甲基糠醛、葡萄糖、果糖、β-谷甾醇、黏液質以及甾體皂苷類。動物試驗表明,水煎劑有抑菌、鎮咳、抗腫瘤和殺蟲作用。臨床上用治乳房腫瘤、擴張子宮頸以及子宮出血。
  使用禁忌,虛寒泄瀉及風寒咳嗽者禁服。
失。
  白血病 效方
天冬、黨參各30克、百合、地骨皮、熟地、沙參、玉竹、生地、炙鱉甲各15克,麥冬、鳳凰衣、白芍、白及各9克,川貝母6克 ,犀角3克,血餘5克,茜草12克,水煎服。用於肺癌之未轉移者。
fxqk001 發表於 2025-7-1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肝病治脾與天冬藥性之要義】

肝病治脾之理,實本於【內經】"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之論。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說,乃承【素問·玉機真髒論】"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之旨。今就肝脾相關之機理與天冬藥性,分而論之:

一、肝脾生克之樞機
肝屬木主疏泄,脾屬土主運化。木性本克土,然【醫宗金鑒】云:"木得土而達",此即【周易】"制則生化"之理。肝病傳脾有三途:一則肝氣橫逆乘脾,如【醫學衷心】所言"木旺克土";二則肝鬱氣滯礙脾,即李東垣"木郁土壅"之謂;三則肝虛不能疏土,恰似【慎齋遺書】"木不疏土"之證。治之當遵葉天士"治肝不應,當取陽明"之訓,然須辨明標本。若肝實傳脾,宜仿逍遙散法,疏肝佐以健脾;若脾虛招肝乘,當遵六君子湯意,培土兼以和肝。

二、天冬藥性之精微
天冬一物,【本經】謂其"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而【藥品化義】獨闡其"保肺氣不被熱擾"之效。其色白多汁,得金水相生之性,故能:
1. 清金制木:肺金清肅則肝木自寧,此即【醫貫】"隔二之治"法;
2. 滋水涵木:腎水充足則肝陽不亢,暗合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3. 潤土柔木:胃陰得滋則肝氣不橫,猶如吳鞠通益胃湯之妙用。

三、肝病用天冬之要訣
天冬於肝病之用,非泛施於諸證,當審:
肝鬱化火者,伍黃芩、梔子;
肝陰不足者,配生地、枸杞;
肝氣犯胃者,合麥冬、石斛。

然其性寒滑,中虛便溏者慎之,誠如【本草征要】所誡:"胃虛無熱者忌投"。

結語:
肝病治脾乃"治未病"之典範,天冬之用實"亢害承制"之體現。醫者當參【內經】"必先五勝"之訓,明臟腑生克之機,辨藥性補瀉之宜,方能如【醫學源流論】所言:"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今論肝脾相關之理與天冬藥性之要,正欲後學知常達變,勿執一法而治萬病。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22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肝病治脾與天冬藥性之要義】

拜讀大紅門師友論肝脾傳變之理,深感先賢"治未病"思想之精微。今就肝病實脾之旨與天冬藥性,試陳管見。

一、肝脾傳變之機理髮微
【內經】"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之論,實為肝病治脾之綱本。肝木克脾土乃生理之常,然病理狀態下則有"橫逆乘土"與"土虛木賊"之變。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非獨指肝病必傳脾,實含三層深意:
其一,五行生剋之機。肝氣亢盛則乘脾土,肝氣鬱結則侮脾土,此【難經】"東方實,西方虛"之象。
其二,經絡絡屬之道。足厥陰肝經"挾胃屬肝",足太陰脾經"入腹屬脾",二經在脘腹之交會,構成肝病及脾之通路。
其三,氣血生化之源。脾為後天之本,肝病日久必耗氣血,唯有固護中州,方能資生營血以養肝體。

二、治則用藥之標本次第
景岳"病之先受為本"之說,當參合東垣【脾胃論】解之。臨床須辨三候:
1. 肝實傳脾者:脈弦勁而右關弱,左脅痛而納呆,宜柴胡疏肝散佐四君子湯。
2. 脾虛招肝乘者:脈濡軟而左關弦,脘痞伴抑鬱,宜六君子湯加香附、鬱金。
3. 肝脾同病者:脈弦滑而苔厚膩,腹脹兼口苦,宜逍遙散合平胃散。

三、天冬藥性之妙用
天冬甘苦大寒,入肺腎經,其治在"金水相生"。然細究其用,實與肝脾相關:
1. 潤土生金:其質潤多汁,能滋脾陰而潤胃燥,對於肝鬱化火傷及脾陰者,可佐入健脾方中。
2. 乙癸同源:雖主入腎經,然通過金水相生之理,能制肝陽之上亢,此即"隔一隔二之治"。
3. 炮製之要:沸水蒸煮後去皮,既減寒涼之性,又存甘潤之效,合"治肝實脾"之旨而不傷中陽。

四、臨證要點
1. 實脾非獨補脾,當含運脾、醒脾、滋脾等法。
2. 天冬用於肝病,宜審證而施:舌紅少津者可用,苔膩便溏者當忌。
3. 慢性肝病見出血證,可配天冬潤絡,但須佐以健脾統血之品。

【醫宗金鑒】云:"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始病之因也。"肝病實脾之法,正本清源之治;天冬一味,亦當置於整體辨治之中。學者當於此處細參,方得中醫整體觀念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