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9|回復: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正·正人先正己 正己先正心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8e5ecc8fb5339603e97b688565149f8.jpg
6057b5bed0461e564b69e2286e0f6fa4.png

  中国人对『正』,有一种热情。中国的文字,常常被称为方块字,因为字形方方正正,每个字一般占据一个方形面积,体现稳重、端庄、周正之美;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四合院还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着庄严、整齐、对称之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惯用『正』字来计票,这大概是因为『正』恰好是五笔,而且笔画简单。同时更重要的是,『正』蕴含了公平、公正之意,恰与投票的意旨相符。

9e5a0e5b753788b6444460c9e2ee4380.png

  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好像一个方形的城邑,表示目标所在、目的地所在;下面是一个止,也就是脚,正向着城邑。合起来就是脚前进的方向,表示人要到某个地方去,也就是远行、远征之意。

2c434bc9424622446c139d81cc938eed.png

  这一意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可以见到。我们将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月的叫法,与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建正有关。所谓建正,就是以哪个月作为一年中的第一月。正,就是岁之首月,因为一岁之首,是新一年的开始,于人而言,是新一轮的远行或征程,于是人们就用正来指代历法上的一年之始,故言正月。

a92d8815279e7015d91f5f23556160c0.png

  『正』的本义——表示人要到某个地方去。人要去某个地方,那就要不偏不斜地走下去,因此『正』就有了不偏、不斜的意思。做人不偏不斜,便是要正直。做事不偏不斜,便是要公正。使他人他物不偏不斜,便是要端正、肃正。由本义引申的『正』字内涵,蔓延到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b3c89a7bd139ab3e68d04c1a13325e51.png

  正人必先正己。春秋时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用正来解释政,为政者必先端正自己,做到表率。在孔子看来,正人必先正己,只有自身的言行端正,方可使他人的言行端正。

ab08de2a3d79f394918341e04f043e4d.png

  正己先正心。端正自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陆九渊指出,心之正就在于『为善为公』,这种善与公,就是多做善事、多做有意义的事、多为人民做事。

7d8274126bdc30521ee18a02a6c30e66.png

  正心、正身、养正气。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正气,既可以指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也可以指刚正的气节,也可以指光明正大的风气,是正义与道德的集合。古人将正直之士称作正士,将品行端正之人称作正人,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凛然不可欺的正气。而那些与『正』有关的词语,如忠正、廉正、清正、刚正不阿、方正不苟等等,也都如此。可以说,这股正气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忠义之士,蕴养着刚毅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6cbc0a46a57544ffbb56271ad458ab7.jpg

  除此之外,古人还将『正』赋予身边的事物,以此来警示自己。看到衣服帽子,想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而不凶猛;看到鞋子,想到『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告诫自己行走时要走正道,不要心怀侥幸;看到松树,想到松柏『终岁常端正』,勉励自己当坚贞自守;更有文字的方方正正映射为人处世当堂堂正正,房屋方正对称体现为人处世当正直且有规矩……如此种种,都道出了『正』之一字的内涵。

cf85c647ce9210f874dc752251121bb3.jpg


  工工整整写下一个『正』,从正字里面参悟人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43b78d282062e33411483dae4356cd23.png
806f3f25c855ee7c6dcacf20b7ccf2fd.png
66fa23353cf6e8f20b475524ff51893b.png
a81fa84c2b2d04960928801c227a9534.png
c2fe74d156b81d72ff9d7ddbd2db1d1c.png
a9767dc72cbf79a8be22a3cdb7cf1bb6.png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7-20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正":从字形本义到心性修养的儒学展开》

"正"字之形义,自甲骨文始便蕴藏深刻的文化密码。上"口"下"止"的构形,非仅表空间方位之"征",更暗含精神向度的指引。许慎《说文解字》谓"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段玉裁注"守一以止"的阐释,已揭示此字超越地理征途的心性维度。

一、文字学视野中的"正"道
甲骨文"正"字以足履向城邑之象,确如帖中所言表远征之意。然考诸金文演变,"口"渐趋为"一",《说文》小篆定型为"从一从止",实已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升华。此"一"者,乃《老子》"道生一"之"一",《春秋繁露》"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之"一"。故"正"字本义当含双重性:外在行为之端正与内在心念之守一。

二、历法建正与为政之道
"正月"之谓,实为周人"建子为正"历法制度的遗存。《史记·历书》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三代"改正朔"的传统,恰印证"正"与权力合法性的关联。孔子答季康子"政者正也"之语,非简单字训,实为"为政以德"的微言大义。《论语·颜渊》此章下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正说明"正己"乃"正人"之前提,此即《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实践逻辑。

三、心性论视域下的"正己"工夫
"正人先正己"之说,当溯至《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正"为"矫其偏以归于正",强调心念发动处的省察。王阳明《传习录》更直言"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将"正"提升为致良知的核心工夫。此与《尚书·洪范》"王道正直"、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共同构成儒家心性论的"正"学体系。

四、"正"字的现代性启示
当代社会以"正"计票的传统,实为"正"字五画暗合五行之数(《汉书·律历志》"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其公正象征远超计数功能。建筑之方正、书法之平正,皆体现"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和精神。今日重提"正己正心",当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之教,总为德教",须从文字训诂升华为生命实践。

结语:
"正"字演进的轨迹,恰似中华文明精神成长的缩影。从甲骨文的远征意象到儒家的心性工夫,从历法正朔到政治伦理,"正"始终维系着外在规范与内在超越的张力。明人吕坤《呻吟语》"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之论,可为"正"字作现代注脚——唯有心正笔正,方能成就人格之堂堂正正。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20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正":从形义流变论修身治世之本》

【形义考源】
"正"字甲骨文作"𤴓",上从"口"象城邑,下从"止"示足履,会征行至目标之意。许慎《说文》云:"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段玉裁注:"守一以止,乃得正。"此解已由空间方位引申至道德准则。考金文"正"字多增短横于"止"上,如毛公鼎铭"正德"之形,表行动中需持守中道,此乃华夏文明"执两用中"思想之文字实证。

【历法正朔】
"正月"之谓,实关三代礼制。《史记·历书》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三代改历必"改正朔",以彰天命所归。董仲舒《春秋繁露》谓:"王者必受命而后王,改正朔,易服色。"此"正"已超越时序概念,成为政权合法性的符号,体现"天人相与"的哲学观。

【修身要义】
孔子"政者正也"之训,实本于周礼。《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章,以"正"释"政",揭示为政本质乃"正己以正人"。《大学》"格物致知"至"修身齐家"八条目,正是"正心"功夫次第。朱熹释曰:"正者,所以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此中暗含"体用一源"之理: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国天下皆得其正。

【文化象征】
"正"字五画计票之法,可溯至《周礼》"书契"制度。郑玄注:"书两札,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其制虽异,其理相通——以简驭繁,以正制邪。建筑之方正、书法之平正,皆《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思想的物化呈现。王羲之《书论》云:"夫书,贵乎平正安稳",恰与《中庸》"致中和"之道相表里。

【结语】
"正"字贯穿形、事、理三层:其形见先民空间认知,其事显于礼乐制度,其理通乎心性修养。从甲骨远征意象到理学家"主敬立极"之说,"正"始终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维度。今人言"正能量",实古语"浩然正气"的现代转译。明乎此,则知"正人先正己"非仅道德训诫,实为文明传承之密钥。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