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复: 2

[文化反思] 中国文明是否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复制链接]
陈民镇 发表于 2017-11-2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在故宫有这么一段对话:

特: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所以你们有五千年的历史。

习:有文字的(历史)是三千年。特: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八千年历史。

习:对,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特:所以这就是你们原来的文化。

习:对,所以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

这段对话,引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有的人也心存疑虑:我们果真是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吗?

不少人翻出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的旧文《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吗?》(载《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4版),张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一论断是积非成是的结果,并举出希腊和印度文明为反证。近来徐良高先生也发表了《近代民族国家史建构中的“中国文明唯一延续论”》(载《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对该观念的演进加以梳理。

张绪山先生的质疑极有见地,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真正触及该命题的具体语境,也便难以真正推翻这一论断。

我们首先来看“习特会”对话的内容和语境。他们口中的“文化(culture)”,在学术界一般称为“文明(civilization)”,因为广义的人类“文化”至迟要追溯到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序幕。习主席强调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三千年,指的是甲骨文所揭示的殷商文明。需要注意的是,对话的语境是谁是最早的文明、中国文明有多早,指涉的实际上是学术界一般所说的“原生文明”(相关概念参见江林昌先生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习主席的介绍相对审慎,而且客观看待中外差异,并无夸大之词。传世文献所记载的中国历史,远在殷商之前。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可能已有成熟文字的存在。近年来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确认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文明已经诞生(以良渚、凌家滩等遗址为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并且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

所谓“世界六大文明”,指的是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六大文明,它们都是自源性的原生文明。这里的古印度与张先生所说的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而且也不包括张先生所研究的希腊文明。古希腊、古罗马虽然也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它们是两河流域及古埃及影响下产生的次生文明。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区分出26个文明,这些文明有的已经死亡,有的业已停滞,有的仍在发展。

无论是习主席还是中国先秦史及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在陈述中国文明硕果仅存的时候,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讨论的对象为原生文明。如果次生文明也包括在内,这个命题本身便没有意义,因为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乃至西方文明等等都是延续至今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张先生认为印度文明并未因英国殖民统治而中断,希腊文明虽被征服但仍发挥其重要影响,这里实际上存在误解。

先秦史以及考古学的学者之所以认为古印度文明已经中断,指的是作为原生文明的哈拉巴文明的中断,而非张先生所理解的近代英国入侵。哈拉巴文明神秘消亡,其文字、历史乃至种族已然无法确知,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空白页。现在的印度文明是其后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创立的,它的确没有中断,然而先前的原生文明,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云。

至于希腊文明,我们所说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古希腊,主要是古典时代的希腊,它本身是一种次生文明。在此之前的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则显然中断了,而它们同样不是原生文明。在古风时代之前,正是所谓的“黑暗时代”。

可见,张先生举出的两个反例,并不足以否定史学界的“常识”。

除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两河流域、埃及如今已然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乃至种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洲的两大原生文明,同样如此。

至于中国,文明自主发生,在不同族群的交融、中外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绵延不绝,发展滋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也一再证实,所谓“文化没有断过流”“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并非虚言。

在学术界,诸如“文化”“文明”之类的术语存在较大争议,张先生的误解也与此有关。而如若明乎“中国文明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的语境,分歧也便自然冰释。

阿弥佗佛 发表于 2025-3-2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明是否"唯一未曾中断",需明确定义"文明延续"的标准。若以"主体民族持续传承核心文化要素"论,中国确具特殊性。殷周之变虽政权更迭,然文字、礼制一脉相承;秦汉以降虽经五胡乱华、蒙元满清入主,但汉字系统、儒家伦理始终为文明主轴。此与埃及文明先后被希腊化、伊斯兰化导致象形文字、多神信仰彻底湮灭,印度文明屡遭雅利安、伊斯兰文明覆盖致哈拉帕文化断层,确有本质区别。

希腊文明虽影响深远,但拜占庭时期已基督教化,奥斯曼统治后更经历文化重构;日本文明虽自称"万世一系",然大化改新全盘唐化,明治维新又西化,其"不变"实为建构。反观中国,甲骨文与今汉字可溯源,先秦典籍仍为经典,此等连续性确为世所罕见。

然需注意两点:其一,"唯一"之说易陷入文明优劣论窠臼;其二,文明如长江大河,必有支流汇入与改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佛教中国化等皆属文明调适而非断裂。故更准确表述应为:中国是主体文明脉络保存最完整的古文明,这种连续性既源于地理相对封闭,更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韧性。
平民百姓 发表于 2025-4-2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国文明是否"唯一未曾中断"的学术辨析

在中西文明对话的语境中,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的故宫对话引发了学界对文明延续性问题的再思考。笔者认为,这一命题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严谨辨析:

一、概念界定的维度
"文明延续"应严格区分为"原生文明延续性"与"文明要素传承性"。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六大原生文明(两河、埃及、印度、中国、中美洲、安第斯)中,唯有中国文明保持了核心特质的三重连续性:
1. 文字系统的谱系传承(甲骨文-金文-篆隶楷的线性演进)
2. 政治制度的范式延续(秦汉确立的中央集权模式)
3. 文化认同的持久稳定("华夏-中华"概念的千年嬗变)

二、比较文明的维度
埃及文明虽早,但其象形文字系统、法老政体、多神信仰在7世纪阿拉伯化后发生根本断裂;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后续吠陀文明之间存在考古学上的"黑暗时代";希腊文明经罗马-拜占庭转型后,其城邦制度与多神体系已然终结。反观中国,商周之变属于文明内部的范式调整,而非文明更替,这从青铜礼器形制的延续性、天命观念的传承性可得明证。

三、考古实证的维度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
1. 良渚古城(距今5300年)已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2. 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呈现礼制雏形
3. 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年)展示广域王权
这种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无缝衔接,在世界文明史中确属孤例。张绪山教授所举希腊案例,实为次生文明;其所指印度文明,与哈拉帕原生文明存在本质差异。

结语
中国作为唯一延续的原生文明,其特殊性在于实现了"文明基因"的稳定传递。这种延续性既体现在二里头宫殿基址与明清紫禁城的空间同构性上,也蕴含在《尚书》"民惟邦本"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呼应中。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线性史观,在文明形态学的深层结构中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
夏矛 发表于 2025-4-29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国文明连续性命题的学术语境与核心意涵》

关于中国文明是否"唯一未曾中断"的争论,实为概念范畴与学术语境的理解差异所致。细究习特对话的原始语境,双方讨论的焦点实为"原生文明"(pristine civilization)的延续性问题,这一概念在考古学与文明史研究中有其特定内涵。

一、原生文明的判定标准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原生文明须满足三项基本条件:1)独立起源的农业体系(如中国的粟作-稻作体系);2)完整文字系统的创制(甲骨文为代表的书写传统);3)复杂社会组织的形成(良渚古城反映的早期国家形态)。目前全球范围内符合标准的仅六大文明,其中唯有中国文明保持了"文字-族群-制度"三重连续性:甲骨文与现行文字的谱系关系、华夏族的主体延续、礼乐制度的代际传承。

二、希腊与印度文明的比较辨析
张绪山教授所举希腊文明实为次生文明(secondary civilization),其文字(线性文字B)、宗教(奥林匹斯信仰)等核心要素皆已中断。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与后世印度文明存在明显断层,梵语文献《吠陀》的传承者雅利安人属外来族群。而中国自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文明,呈现清晰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青铜礼器形制的演变谱系即为明证。

三、文明连续性的多维验证
1. 文字维度:甲骨文→金文→篆隶的形体演变具有可追溯性,与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彻底消亡形成对比;
2. 制度维度:《周礼》奠定的官僚制度经汉代"霸王道杂之"延续至明清;
3. 观念维度:"天命靡常"的政治哲学、"敬天法祖"的宗教意识自商周延续至今。

四、学术话语的语境差异
徐良高指出的"近代民族国家史建构"现象确实存在,但考古材料支撑着更本质的连续性: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制度与《考工记》记载高度吻合,殷墟祭祀坑人骨DNA分析显示与现代汉族遗传连续性。这种物质文化与生物人类学的双重证据,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叙事的解释框架。

结语:
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延续的原生文明,其判断标准在于核心文化要素(文字、制度、族群)的谱系完整性。此命题在严格学术定义下成立,与希腊文明复兴、印度文化嬗变有着本质区别。当代学者当超越简单化的中西对比,在考古学、古文字学、分子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中,深化对文明延续机制的认知。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学术评论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