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3|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試析陶寺遺址的『毀墓』現象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29c0dd8fd1ff66fee4df2f42e1fe5ea.jpg

88570f0c87a15b17fb2728395716801e.jpg

e57066b046b11c042caaed724510b5e7.jpg

全文閱讀

試析陶寺遺址的“毀墓”現象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高江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三代考古】(七))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6-12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制崩壞與權力重構:陶寺遺址"毀墓"現象的深層解讀

陶寺遺址作爲中原地區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見證,其墓葬區發現的"毀墓"現象絕非簡單的暴力破壞,而是蘊含著複雜的禮制變革與社會轉型信息。從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角度觀察,這些被擾動墓葬呈現出明顯的選擇性特徵——多集中於高等級大墓,且破壞行爲具有系統性,非後世盜掘所致。這種特殊現象實爲早期中國"毀廟遷主"禮制實踐的考古學呈現,反映了權力更迭過程中對前朝象徵系統的儀式性抹除。

從商周文獻記載的"犁庭掃穴"傳統來看,毀墓行爲本質上是新興政治集團對舊有權力符號的祛魅過程。陶寺晚期墓葬中常見棺槨被刻意拆解、隨葬玉器集中損毀等現象,恰與【禮記·明堂位】所載"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的禮制變革相呼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被毀墓葬的填土中往往混有建築殘件,暗示著當時可能存在"毀墓"與"拆廟"並行的儀式程序,這種空間權力的雙重否定,正是早期國家政權合法性建構的特殊方式。

比較人類學視野下,這種儀式性毀墓廣泛見於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等早期文明,但陶寺案例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展現了中國特色的"禮器政治"。被重點破壞的玉琮、特磬等禮器,實爲通天權力的物質載體,其毀損程度與墓葬等級呈正相關,這種精確的象徵性打擊,表明當時已形成相當成熟的權力符號體系。從陶寺中期到晚期,毀墓方式由整體搗毀轉向局部破壞(如刻意擊碎玉器首部),這種變化可能反映了權力交接模式從暴力革命到儀式性替代的演進。

該現象對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具有原型意義。【尚書·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陶寺毀墓揭示的正是這種"典冊"制度形成前的權力過渡形態。考古所見分層級的毀墓程度(徹底毀壞/部分保留),可能對應著不同政治集團與舊權力的親疏關係,這種差異化的處理方式,實爲早期中國"損益"禮制思想的物質表現。陶寺個案提示我們,早期國家的形成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累積,更是通過一系列否定性儀式完成的權力神聖化過程。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6-21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制崩壞與權力重構:陶寺遺址"毀墓"現象的文明史意義

陶寺遺址作爲中原地區早期國家形成階段的關鍵遺存,其墓葬區發現的"毀墓"現象絕非簡單的暴力破壞,而是蘊含著深刻的禮制變革與社會轉型信息。從考古材料觀之,這些被毀墓葬具有明顯的選擇性特徵——多集中於高等級大墓,且破壞行爲呈現出系統性:墓主屍骨被移位、隨葬玉器遭刻意損毀、棺槨結構被搗毀。這種"儀式性破壞"與後世文獻所載"犁庭掃穴"的懲罰性毀墓存在本質差異,當視爲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文化實踐。

細察毀墓行爲的時空特徵,可發現其與陶寺文化中晚期社會結構劇變密切相關。考古地層學顯示,毀墓事件集中發生於陶寺文化晚期前段,恰與該聚落由"宮城-王族墓地-祭祀區"向"多中心分散布局"轉變的節點吻合。被毀墓葬的隨葬品組合分析表明,這些墓主生前應是掌握神權與軍權的統治階層,其玉琮、玉鉞等禮器多遭"折斷"而非掠取,暗示著對原有權力符號的系統性否定。這種針對性的毀墓行爲,實爲新興集團對舊有權力體系的符號化解構。

從禮制演變維度考察,陶寺毀墓現象折射出早期國家形成階段的權威建構模式。比較人類學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轉型期普遍存在"否定性儀式",如良渚文化晚期玉器埋藏坑、石家河文化瓮棺葬中的玉器毀棄等。陶寺的特殊性在於,其將這種儀式行爲直接施加於前代統治者的墓葬空間,形成"死亡權力的再死亡"現象。這種極端化的禮制實踐,既反映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程度,也預示著新權力體系需要通過對舊秩序的徹底否定來確立合法性。

結合陶寺遺址的宏觀聚落變遷,毀墓現象當理解爲早期國家"權力重構"的物質表徵。陶寺中期出現的夯土台基、觀象台等大型工程,標誌著集權化程度的提升;而晚期前段的毀墓事件後,聚落布局卻呈現出去中心化趨勢。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是權力結構從"神權壟斷"向"多元協商"過渡的物化體現。被毀墓葬中常見"毀而不奪"的玉禮器,暗示新興集團並非單純掠奪資源,而是通過儀式性破壞完成權力符號的轉換。

陶寺毀墓現象的本質,是早期國家形成階段不同權力集團間的"禮制戰爭"。這種針對死亡空間的儀式化暴力,既不同於史前常見的部族仇殺,也有別於歷史時期政治報複式的毀墓。它標誌著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社會權力更迭開始採用系統性的符號操演方式,爲理解夏商周三代"革命"觀念提供了物質淵源。從長時段文明演進視角看,陶寺毀墓現象實爲華夏禮制傳統中"革故鼎新"政治哲學的早期實踐,其影響綿延至青銅時代的王朝更替儀式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