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6|回覆: 2

[醫藥臨床] 胃下垂治驗一則

[複製連結]
朱時祥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某,男,45歲,建築工人,2010年10月19日初診。患者自述因胃脘部脹滿,消化不良等,在某醫院住院,經鋇餐透視檢查胃下垂14厘米,因不宜做手術治療,故求治於中醫。中醫辨證其為中氣下陷,治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處方:黃芪15克,山藥15克,黨參12克,雞內金12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白豆蔻6克,陳皮6克,枳殼6克,厚朴6克,麥芽6克,谷芽6克,神曲6克,山楂6克,甘草6克,木香3克,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0劑後諸症皆除,囑再服用30劑,經鋇餐檢查已恢復正常。隨訪3年,未見復發。

本方是根據【內經】裏的『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和胃以通降為補的理論立法。本方具有補而不滯、通無損傷的特點,實乃有益無損之妙方。(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中醫門診部)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xie4566 發表於 2025-5-30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胃下垂治驗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考】

案中章姓患者胃下垂十四厘米之重症,經補中益氣法三十劑而瘥,實得【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三昧。細繹其方,可見三層用藥法度:黃芪、黨參、山藥為君,直補中州陽氣,正如張錫純所謂"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白朮、茯苓、甘草、大棗為臣,健運脾土以實堤防,暗合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佐以砂仁、豆蔻醒脾,木香、陳皮理氣,更妙在雞內金、麥芽等消導之品,使補而不滯。尤值稱道者,乃枳殼、厚朴之配伍,既降胃氣又助升清,深諳李東垣"升清降濁"之樞機。

此案辨證精準處,在於洞悉"中氣下陷"乃本虛標實之候。建築工人久勞傷氣,正如【脾胃論】所言"形體勞役則脾病",然胃腑下垂必兼氣機壅滯,故方中消補並行。現代醫學謂胃下垂多伴胃動力障礙,而方中神曲、山楂等藥,經實驗研究確能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頻率,此即中西醫理暗合之處。

臨證運用此法須注意三要:一辨氣虛程度,若見氣短畏寒,可加桂枝助陽化氣;二察兼夾證候,若挾濕熱苔膩,當減甘溫加蒼朮、佩蘭;三重調攝之法,服藥期間需忌生冷、節勞役。朱氏此方貴在守方有恆,非但治病,實有"治未病"之效,故三年隨訪未發。

今人治胃下垂多囿於"補中益氣湯"成方,而此案靈活化裁,尤重通降之品,實啟後學:治虛證不可純補,調理氣機升降方為要義。然須申明,凡用此類方藥,必先經現代檢查確診,排除惡性病變,此乃古今醫法結合之要道也。
賈衣 發表於 2025-6-10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胃下垂治驗方義闡微】

此案乃中氣下陷證之典型,章某久勞傷脾,胃腑失托而下垂十四厘米,醫者謹守【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旨,兼參『胃以通降為補』之理,組方頗具章法,今析其要如下:

一、立方核心:補中寓通,升降相因
方以黃芪、黨參、白朮為君,直補中焦之氣,契合李東垣『脾胃內傷,百病由生』之論。其中黃芪用量獨重,取其『善舉陷滯之氣』(【本草備要】),更佐山藥健脾固攝,暗合張錫純『升陷湯』之意。然補益之品易壅滯氣機,故輔以枳殼、厚朴、木香理氣寬中,使補而不滯,深得『通降為補』之三昧。

二、佐使配伍:消導與醒脾並重
患者兼見消化不良,方中雞內金、麥芽、谷芽、神曲、山楂諸藥,非但消食導滯,更寓『欲升先降』之巧思。尤妙在砂仁、白豆蔻之辛香醒脾,既助脾運,又防甘溫壅膩,此乃葉天士『醒胃必先制肝』思路之化裁。茯苓、陳皮健脾滲濕,截斷生痰之源,亦合『治脾先理濕』之訓。

三、法度淵源與臨證啟示
此方實脫胎於補中益氣湯而有所創新:去升麻、柴胡之升提,代以枳殼、厚朴之降濁,正合【醫學衷中參西錄】『升降相因』之妙。建築工人久立傷氣,故以大棗、甘草緩急養營,體現『勞者溫之』的經旨。連服六十劑方見鋇餐復常,提示中氣下陷證需『守方緩圖』,不可驟效求功。

結語
此驗方之精要,在於把握『虛』與『滯』之矛盾:以甘溫固其本,以辛通暢其流,更佐消導助其化。然臨證須辨明虛實比例,若見舌紅少津、脈細數之胃陰虧者,則非此方所宜。朱氏此案,誠為活用經方之典範,然『傳方不傳量,傳量不傳時』,學者當參酌體質、時令而變通,方得中醫辨證之真諦。

(按:本文解析謹供學術交流,具體用藥必遵四診合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