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3|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通達。德通於外,達為名望。朱子【論語集注】云:『達者,德孚於人而行無不得之謂。』

2、聞:指有名望。

3、下人:對人謙恭有禮。

白話試譯: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稱得上達呢?』

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

子張答:『在諸侯國做官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采邑做官一定有名望。』

孔子說:『你講得是聞,不是達。所謂的達者,品質正直而好義,善於察人言語、觀人臉色,總是想着謙讓別人。這樣的人,在諸侯國必達,在大夫的采邑必達。所謂的聞者,只是外表裝出仁的樣子,行動上卻違背仁,而且還安於其偽而不自疑。這類人,在諸侯國為官一定會有名聲,在大夫的采邑為官一定會有名聲。』

疏解:

名人,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名與實相符者,一類為名與實不相符者。

名與實相符者,又分兩類,一類稱為達人,一類稱為聞人。

達人,德才相兼,內心通達,質直而好義,以中庸處世,以謙讓自守,雖無心求名,而德顯於外,而聲名自隆。

聞人,以才名於世,卻德薄少仁。他們內心偏狹,言行極端,表面上看起來正義在手,真理在握,一副仁人的模樣;但實際上,他們的所言所行,卻違背中道,容易害人敗事。

其中,最為可怕的一類,不是那些行偏惡之事,卻故意裝出一副正義模樣的聞人;而是那些行偏惡之事,又以仁義的嘴臉示人,且從內心裏堅信自己是行仁義之事者,所謂『居之不疑』。

這類人往往能毫不心虛、氣勢如牛地講歪理、講偏理、講邪理,語不驚人死不休,行不出位死不休;所以很容易迷惑大眾,受大眾追捧,成名成星。

這類聞人能把自己的歪理,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自此拒絕向賢者學習,拒絕自我反省;故此,孔子厭之。

朱子評這類人說:『善其顏色以取於仁,而行實背之,又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此不務實而專務求名者,故虛譽雖隆而實德則病矣。』(【論語集注】)

子張才高而德稍薄,孔子憂他求名心切,而輕忽學習與修身;所以因材施教,細辨聞與達,以告誡之。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2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達聞之辨"疏義

【論語·顏淵】篇"子張問達"章,實為孔門辨名實之要義。子張所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夫子先以"何哉,爾所謂達者"反詰,此乃聖賢教學之妙法——必先審問者本意,而後因機施教。子張以"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對,遂引出孔子"達聞之辨"的精微論述。

達者之象,具三重特質:其一"質直而好義",此乃內在德性之本。【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朱子注"達者德孚於人",正謂此內在德性自然發顯於外。其二"察言而觀色",非世俗所謂巧言令色,乃【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智。其三"慮以下人",即【尚書】"謙受益"之實踐。三者兼備,則不求名而名自至,此所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聞者之弊,在於"色取仁而行違"的偽善。【孟子·盡心下】斥"鄉原"為"德之賊",正與此章相發明。尤可畏者,乃"居之不疑"者,其病在將虛名內化為自我認同,如陽明所批"認賊作子"之妄。程子謂"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恰為此輩痛下針砭。

子張才高性激,故孔子特為剖析名實。觀【論語】所載子張言行,有"見危致命"之勇,亦存"堂堂乎張"之評,足見夫子此教實有深意。朱子【集注】點出"子張務外,故夫子反詰以警之",可謂得聖心矣。

今人讀此章,當思當代所謂"網紅""流量"之屬,多屬"聞"而非"達"。孔子此辨,實為千古名實之鑑。學者若能"質直好義"為本,"察言觀色"為用,"慮以下人"為行,則近乎"達"矣。若徒務聲名,終將墮入"色取仁而行違"之窠臼,可不慎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