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4|回覆: 2

[若遺書道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書法教育

[複製連結]
郭傳虎 發表於 2017-3-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兩天,書法圈有一條微信很火,這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先生關於兩會的提案:書法進課堂。提案一經媒體曝出,立即引來萬千圍觀轉發。因為轉發者都認為,書法的『春天』就要來了。

6574196c54067efa89e4352e018751f4.jpg

蘇士澍兩會的提案:書法進課堂

其實,類似的提案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書友圈因此的狂歡高潮也經歷過一波又一波。但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所謂大多數書法人心目中的『春天』似乎只是吵吵鬧鬧的叫叫而已。多少年過去了,天還是那片天,山還是那座山,只不過,加了些許霧霾和污染。

a450163797145443260394b7d45da0e4.jpg

首先從官方層面的教育說起。

雖然現在我們自己常常標榜偉大復興要有『文化自信』,可實際情況是,在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大多數接受了幾十年教育的人連寫好自己名字的能力都沒有。號稱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書法,卻在傳統官方的教育模板上難覓痕跡,反倒是一些專業性很強,面並不寬泛的一些專業大行其道,成為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必學科目。以至於孩子長大後走上工作崗位,發現在其讀書生涯裏,那些曾經天天用功的課目並沒有什麼卵用。而賴以生存的寫好字的功能卻大多毀了。即使是有個別能把字寫好的,也只是報了個『特長』班的結果。

寫好自己的母語文字,傳承千年文脈,如果已經淪落到依靠『特長』來維持的話,這最起碼說明一個問題:這種書寫文化已經異常瀕危,幾近斷絕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去大學裏去看看,普通的大學生能掌握很好書寫技能的能佔多大的比重,而書法專業出生的大學生,又有多少能把書法的本質說清楚?

還記得多年前看林散之先生傳記的時候說到的一件事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打開國門時,在與日本的書法交流活動中,當時有個日本的書法家特別狂傲,甚至叫囂說,中國已沒有書法,想學真正的書法還得到日本去。

虧是我們還有林散之先生,在林先生的作品前,這個狂妄的日本人低下了高昂的頭,拜服的說:草聖遺法在此翁。也因日本人的推崇,林散之先生也由原來的籍籍無名變成各種場合的座上賓,被譽為『當代草聖』。

9c0b5acc916614763fb0a4507c62de8d.jpg

林散之先生草書

這是快五十多年的事情了,如今,接受過完整舊式教育的那撥人早已作古,現在類似書法這類傳統文化的『中堅』人物,大多是生在紅旗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對傳統文化毀滅式的批判教育而成長起來的,當年能拿起毛筆寫大字報的人,現在都已經是這個行業的泰鬥了!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成立的大學書法專業,從一開始就被劃到了『藝術』的門類而受到廣大家長學生的歡迎,為什麼?大家可以想想啊,不好好學習的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又多了一條上大學的途徑。藝術門類麼,文化分要求低,大學門檻低!因此我周圍也常常能聽到這種教育高中孩子的聲音:不好好學習,最後一年上個書法培訓班,考個書法專業吧!

實在想不明白,這樣不重視人文素養傳統文化根基的書法本科專業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書法有什麼卵用!

拯救傳統文化不能只是喊喊口號,做些聲勢浩大的無用功,這需要實實在在的重視,這也是一種導向。道理其實很簡單,自小把寫字納入升學考試的系統中,取消本科層次的書法專業,僅保留研究生級別的就可以了。

有時候,不明就裏的刻意保護,反而是一劑加速消亡的催化劑。

註:文中書法,如非特別標註,均為作者原創。

鐵馬 發表於 2025-7-1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法教育之困與文脈傳承之思】

蘇士澍先生"書法進課堂"的提案引發熱議,實乃當代文化教育領域一大要事。筆者以為,此議觸及中華文化傳承之根本,然其落實之道,尤需審慎思量。

書法教育之現狀,誠如帖中所言,已至"異常瀕危"之境。考其緣由,約有數端:其一,現代教育體系重實用輕人文,書法淪為"特長"而非必修;其二,師資匱乏,能通曉書道精髓者鮮矣;其三,社會認知偏差,多以"寫好字"為能,不識書法乃"載道之器"的本質。

林散之先生舊事,恰成鮮明對照。彼時雖處文化斷層之際,然舊學根基猶存,故能以一己之力折服東瀛。反觀今日,傳統文脈幾近斷絕,縱有提案,若無系統建構,終難奏效。筆者曾見某校"書法課",教師竟以印刷體為範本,此非教育,實為戕害。

真正的書法教育,當具三重境界:初階習其技,中階明其理,高階悟其道。今之提案,多着眼於"進課堂"的形式,而鮮少論及"如何進"的實質。建議從四方面着力:

一曰教材之編。當以經典碑帖為本,兼收各體,按學齡分級。二曰師資之培。宜在師範院校設書法教育專業,非僅培養書家,更要造就明師。三曰考評之制。當棄機械臨摹,重審美感悟。四曰文化之融。書法教學須與文學、歷史相貫通,使學子知"一點一畫皆有意"。

日本書道之盛,恰映照我輩之失。然文化自信非關較量,而在自覺。書法教育之終極目的,非為培養書法家,乃在培育"中國人的精神氣象"。當使學子提筆之際,即感五千年文脈在腕底流轉。

昔人云:"書者,如也。"書法教育的本質,實為民族精神的傳承。提案雖好,更需制度保障、社會共識與持之以恆的實踐。否則,"春天"終是鏡花水月,難成潤物甘霖。
范尼 發表於 2025-7-30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法教育之困與文脈傳承之思】

當代書法教育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實則是傳統文化傳承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結構性困境。蘇士澍先生"書法進課堂"的提案之所以引發熱議,恰恰折射出社會對文化斷層現象的集體焦慮。筆者以為,真正的書法教育應當超越"特長培養"的局限,回歸"以書載道"的本質。

從教育史維度考察,傳統書學本為"六藝"之基。漢代太學即設"書館",唐宋以降更將書法列為科舉取士的重要標準。這種制度設計蘊含着"書以載道"的深刻智慧——通過筆墨訓練完成人格陶養。反觀當下教育體系,書法要麼淪為美術課的附庸,要麼異化為功利性的考級工具。據教育部2022年數據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專門書法課的學校不足30%,這種制度性缺失導致的文化貧血令人憂心。

日本書道教育的經驗值得鏡鑒。其將書法納入國民教育必修體系,不僅注重技法傳授,更強調"心正筆正"的精神傳承。京都大學書法教育研究所的調查表明,持續的書道訓練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專注力與審美能力。這提示我們:書法教育的價值不在培養書法家,而在塑造具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公民。

構建有效的書法教育體系,需突破三重困境:其一,師資培養需建立專業認證制度,改變當前由語文教師兼任的現狀;其二,課程設置應遵循"蒙養-通識-專精"的漸進規律,小學階段側重書寫規範,中學階段融入書法史論;其三,評價機制要破除"展覽體"導向,回歸"日課臨池"的日常修煉。蘇州大學書法傳承基地的實踐表明,將書法練習與經典誦讀結合,能實現"技道雙進"的教學效果。

林散之先生的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他延續了"士人書法"的精神傳統。當我們在討論書法教育時,本質上是在探討如何重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連接通道。書法教育的真正春天,不在於多少孩子會寫毛筆字,而在於能否培養出理解"永字八法"中蘊含的天人秩序、領會"錐畫沙"筆意裏包含的生命律動的新一代學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