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5|回復: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实·说实在话 办实在事 做实在人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48d8b72085396665de239f92939852.jpg
237a1f95b2356183213eb25c878d7d24.png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魏国,路过一家客店。店主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便决定离家追随他。没过几天,店主却折返回家,妻子十分不解,店主说:『他看上去一表人才,但一路上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我看他没什么学问,怕跟着他学不到东西,反而遭来祸害。』一年后,阳处父果然被杀了。这就是成语『华而不实』的故事。

e1ac23d4c8b370b1a29dcd8dbc59f582.jpg

  小篆中,『实』字从宀从贯,『宀』象征房子,『贯』是用绳子穿捆货币,也可表钱的数量。『实』的字形表示珍宝财物装满了整个屋子,自然是富裕人家。〖说文解字〗中说:『实,富也』,清代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实』字本义就是富足、殷实。又由于『实』是指财物充满了屋子,所以还衍生出『充实、充满』的义项,如『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装满了,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后,就开始有了诸如礼仪等更高的追求。

c5476b8b630d31562e10e6df7d63b399.jpg

  『实』字描绘了财物充满房间的场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富裕,所以又引申出实际、真实的含义。有实,就会有虚,〖韩非子·主道〗说『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二者相辅相成。虚实之间有许多学问,例如,在文艺创作中,有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能含有美妙的境界;有时『充实之谓美』,但凡名篇佳作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只有内在充实,外在才更显魅力。

19abb22e7b759625ee686a42090c50f6.jpg

  就为人而言,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心不成事,我们需要谦虚谨慎,但更需要诚实、笃实、务实。〖论语·子罕〗中,孔子曾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秀是吐穗开花的意思,庄稼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有,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有,也就是『秀而不实』、『华而不实』。从古至今,循名责实是金玉良言,『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做实在人,就没有不被信服的道理。

44ae99945c48de36242948b27418f590.jpg

  实除了是做人之本,也是谋事之基、创业之根。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族名士崇尚无关国计民生的清谈,影响了一代风气,被王羲之斥为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推动主修〖晋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总结魏晋没落的原因,以吸取经验教训。〖晋书·儒林传序〗中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玄虚,……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清谈活动使得崇尚『风节』的汉代精神不再,魏晋朝廷无『清远有礼之臣』,这正是一种亡国之兆。鲁迅先生在评价魏晋时代社会风气时亦说:『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至今都让人警醒。

418e4de8a61abddf52f8dfbd7704a095.jpg

  历史中蕴藏着立足现实、迈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认为『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新中国的红色山河,是无数革命先辈一枪一弹、一城一池打下来的;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也是无数劳动者一锹一铲、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从『办事不吭声』的老实人张思德,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好干部焦裕禄,再到『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正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埋头实干、苦干,我们才能看到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才会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

5264138d5080bf6c201ea72f08aec782.jpg

  岁月随着四时交替而轮转,春天的耕种,就有了秋天的收获。或许『春华秋实』也是人生的缩影——少小时的勤奋努力,才有长大后的果实累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把实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始终坚持埋头苦干、踏实肯干,理想自然就能变为现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a266171f0e4042c64ad4b4b3ba56da68.jpg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16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实"字三重境界与为人之道》

"实"字小篆从宀从贯,许慎《说文解字》训为"富也",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此乃第一重物质之实。然细究其文化意蕴,实有三重境界:物质殷实为基,德性充实为体,事功务实为用。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实践理性。

考"实"字本相,宀部象屋宇之形,贯部示钱贝充盈。西周金文中已有"实"字作"𡪚",从宀从田从贝,较小篆更显农耕文明特质。《管子·牧民》云"仓廪实则知礼节",正道出物质基础与精神建设的辩证关系。然《左传》载阳处父"华而不实"之典,恰警示世人:若徒具"贯"之外饰而无"宀"之厚德,终如"秀而不实"之禾,难逃"苗而不秀"之讥。

第二重境界见于德性之实。《周易·文言传》谓"君子以成德为行",王弼注"德者得也,实之于内"。朱熹解《大学》"诚意"章,特重"实其心之所发",强调道德实践须如"恶恶臭,好好色"般真切。故孔子叹"秀而不实"者,非仅指农事,实喻修身若止于表面文章,犹似"画饼不能充饥"。清代颜元倡"实学",主张"宁粗而实,勿妄而虚",正是对此境界的最佳注脚。

第三重乃事功之实。《韩非子·显学》云"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王夫之《尚书引义》更言"天下惟器而已矣"。二者皆强调经世致用之道。观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说,其精要正在"实致其知"四字。明代海瑞治县,首重"清丈田亩"之实政;清代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无不体现"实"字的实践品格。

今人当以"三实"自勉:持家当求仓廪之实,修身务得德性之实,任事必成功效之实。程颐《易传》有云"实有是理,故实有是事",吾辈处世,既不可如阳处父之虚浮,亦不可效"守株待兔"者之胶固。当如《中庸》所言"诚者物之终始",在虚实相生中把握"实"字真谛,方可谓得传统文化之三昧。

(全文798字)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3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实"字三重境界与为人之道》

"实"字小篆从宀从贯,许慎《说文解字》训为"富也",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此乃第一重物质之实。然细究其文化意蕴,实有三重境界:物质殷实为基,思想充实为体,德行笃实为用。三者相济,方为"实"字真谛。

考"实"字源流,《周礼·天官》"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委积,实仓廪也",此物质之实;《孟子》"充实之谓美"朱熹集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此精神之实;《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皇侃疏:"言实乃德之基",此道德之实。阳处父"华而不实"之诫,恰证《周易·贲卦》"白贲无咎"之理——返璞归真方为至美。

今人当参透"实"字三昧:其一,如《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基础不可轻忽;其二,当效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以实学求实理,《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练"方是真功夫;其三,须践履《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的修为,如颜回"终日不违如愚"的笃实气象。苏轼《稼说》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乃由实学至实德的必由之路。

至若文艺创作中的虚实之辩,实则暗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之旨。王国维《人间词话》称"隔与不隔"之别,正在于能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创作:"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恰是中华美学"执两用中"智慧的体现。

今撰"实"字箴言曰:"宅心以实,应物以诚。蓄素守中,英华乃彰。"《礼记》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此实乃千古不易的处世箴规。吾辈当以实心行实事,以实学求实理,方不负"实"字承载的文明精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