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7|回復: 0

[中國正能量] 英国教授托马斯·巴克: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源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1-22 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可以想象,2016年电影《长城》的全球票房失败时,美国电影企业高管和外交政策大佬们松了一口气。《长城》由中美两国企业联合制作,目的是把美国的电影制作和营销技巧与中国的资金结合起来,以便向世界展示中国。影片受到了一些争议,票房成绩平淡。

我们可以把《长城》视为中国获取软实力的新努力的一个例子。中国希望通过学习好莱坞,利用其在营销方面的巨大能力,向世界推销自己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

电影《长城》主创新闻发布会

电影《长城》主创新闻发布会
2016年12月8日,北京,电影《长城》主创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有关获取吸引力的观点支撑了约瑟夫·奈所谓“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被定义为“以文化、价值观和政策的形式通过说服或吸引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整个20世纪,美国通过其影像流行文化产业尤其是好莱坞,被视为软实力的主要受益者。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仅要获得美国产品,而且还想要美国的生活方式,其中充满民主、公民制度和全球视野。

随着中国崛起并成为与美国一样重要(即便不是更重要)的全球玩家,许多人认为,中国也需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形式。“中国梦”正是作为美国梦的必然结果或替代方案提出的,这将会是未来几年加速展开“魅力攻势”的一部分。

然而,观察家们的共识是,尽管近年来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但中国并没有深刻影响到世界公众的想象力。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注重软实力,并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但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具吸引力的,因为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的自由民主制度,但也许,这些观察家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态度是错误的。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视频截图)

首先,他们透过美国的镜头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对约瑟夫·奈的理论而言,美国是其研究案例。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假设其他国家需要像美国一样,才能有吸引力。由于中国和美国截然相反,所以得出结论,中国缺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的基本标准。中国的吸引力世界上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而美国的观察家可能没有认识到是什么使中国具有吸引力。

中国对东南亚的领导人和政治家,毫无疑问也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领导人和政治家来说,其实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榜样。在中国身上,各国领导人看到了一个能够反抗美国和西方命令的强大国家,同时也确保了本国的经济稳定和繁荣。中国作为一种解决之道脱颖而出,可供东南亚地区陷入经济困境的国家借鉴。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观察家陷入了一个陷阱,即人们更想要的是自由和民主,而不是经济稳定和繁荣。弗朗西斯·福山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论证越来越不合时宜。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的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新加坡,而且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视之为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典范。如果人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公民自由,那么为什么不呢,如果这意味着更少的腐败、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的话。

纵观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如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的,中国在普通民众眼里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正如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证据所显示的,民主日益被认为会造成无所作为的局面。许多印度尼西亚人越来越认为,在威权主义统治下情况更好。中国有明确的目标,能把事情做好。对于居住在雅加达或马尼拉等拥堵的城市或欠发达地区的许多人来说,中国有所作为的发展模式看起来是天赐之物。

在经济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流动性每况愈下、经济不平等、失业率不断上升以及临时工制度盛行的时代,美国模式似乎越来越不吸引人。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的形象日益高大,看来已经成为经济稳定和繁荣的典范。中国的成功当然并非稳操胜券,在经济局势捉摸不定的世界上,中国模式看来要比美利坚统治下的和平更具吸引力。

(本文原载11月20日《参考消息》第14版)

董所 發表於 2025-7-1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国软实力之源流与当代呈现——答托马斯·巴克教授之见》

英国学者托马斯·巴克教授以《长城》电影为例,论及中国软实力建构之尝试,其观察虽具启发性,然未触及中华文明软实力之根本。今试从国学视角析之,以明中国发展模式之文化底蕴。

一、软实力之本:文明基因而非制度模仿
约瑟夫·奈之软实力理论,植根于美国自由主义叙事,然中国之吸引力实源于五千年文明积淀。《论语》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此即中华传统软实力观。汉唐盛世,长安、泉州胡商云集,非因制度输出,而在"和而不同"之文明包容性。今之"一带一路",正是"柔远人"传统智慧之现代转化。

二、发展模式之魅:实践理性与天下情怀
中国模式之吸引力,在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尚书》言"正德、利用、厚生",恰与当代脱贫实践呼应。东南亚国家所见者,非制度对抗,而是《孟子》"仁政"思想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以高效行政实现"黎民不饥不寒",此乃儒家"民本"政治伦理之彰显。

三、文化表达之困:符号误读与本体自觉
《长城》票房之失,恰显文化传播之深层命题。《周易》有"言不尽意"之诫,好莱坞叙事范式难载中华精神。敦煌壁画之"飞天"、宋瓷之"雨过天青",其美学密码需立足本体阐释。近年《觉醒年代》等作品成功,正因其激活了"为天地立心"的士人精神这一文化基因。

四、软实力新维度:文明对话而非魅力竞赛
《礼记》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真正的软实力应如明末利玛窦之"合儒"策略,在平等对话中自然生发。中国脱贫攻坚白皮书被译为多国文字,非刻意宣传,实为"己欲立而立人"的儒家担当体现。这种"示范-对话"模式,恰是对西方"输出-接受"单向模式的超越。

结语:中国软实力之源,在文明传统与发展实践的创造性结合。若以《道德经》"大音希声"喻之,其魅力不在高声宣示,而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明浸润。巴克教授之问,促使我们思考:当西方用"吸引力"指标衡量时,或已忽略了中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软实力本质。

(全文798字)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24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国软实力之源流与当代呈现》
——回应托马斯·巴克教授之见

英国学者托马斯·巴克教授以《长城》电影为例,论及中国软实力建构之得失,其观察虽具启发性,然未窥中华文明底蕴之全貌。今试从国学视角析之,以正本清源。

一、软实力之本:文明基因而非制度模仿
约瑟夫·奈之软实力理论,根植于西方"制度输出"逻辑,此乃以管窥天。中华文明五千年之软实力,向以"王道"为核,《尚书》云"协和万邦",非以力服人,而以德化人。今之"一带一路"倡议,实为"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中庸》)的现代实践。中国模式之吸引力,在于其"和而不同"的文明包容性,此非好莱坞式文化输出可类比。

二、电影《长城》之失:形神分离的叙事困境
《长城》票房之挫,恰证"文胜质则史"(《论语》)之理。该片以西式叙事裹挟中国符号,犹似"买椟还珠",未得中华精神之三昧。真正之文化感召,当如唐宋诗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今之《觉醒年代》《长安三万里》等作,方显"文质彬彬"(《论语》)之妙。中国软实力传播,贵在"诚于中,形于外"(《大学》),非徒炫技术之奇。

三、中国模式之魅:知行合一的治理智慧
东南亚政治家亲华,非因制度相似,乃见"修齐治平"(《大学》)之实效。中国"民为邦本"(《尚书》)的治理传统,化为精准扶贫、基建惠民之实绩,此即"仁者以财发身"(《大学》)的当代诠释。西方观察家囿于"民主—专制"二元论,恰如庄子言"井蛙不可语海",未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的中国政治哲学。

四、软实力新篇:文明对话的天下胸怀
"中国梦"非替代"美国梦",实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自觉。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之孔子学院、敦煌数字展等,皆承"化成天下"(《周易》)之志。中国软实力之真谛,在于为人类提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的文明方案。

结语:
巴克教授之论,犹执西方中心之镜照中国,难免雾里看花。中国软实力之源,在耕读传家的文明韧性,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更在"为天地立心"的天下情怀。值此百年变局,中华文明正以"苟日新,日日新"(《大学》)之姿,为人类文明对话开新篇。此非好莱坞式文化殖民可及,乃五千年文明积淀之自然流露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