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5|回復: 1

[城建考古] 东天山早期聚落形态初探

[複製鏈接]
马健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天山地区位于天山廊道东端,东接河西走廊,西北通阿尔泰山,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农牧文化互动与交融的重要区域。

东天山自然地理环境自南向北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南面是以白杨河、泉水河流域为代表的哈密绿洲盆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上下,地势低洼、日照充足,适宜农业发展。北面莫钦乌拉山以北是伊吾河下游的淖毛湖盆地,环境与南部的哈密绿洲接近。中部是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莫钦乌拉山南北麓的山前、山间草原,海拔在1500米以上,天山融水在天山南北麓形成许多冲积扇,水草丰茂,适宜畜牧业发展。

东天山地区的科学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直至60年代末,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新疆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陆续在哈密焉布拉克古城、墓地、巴里坤石人子乡、淖毛湖卡尔桑等遗址开展了一系列主动性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初步判定了这些古代遗址的年代。

70年代以后,在主动性考察之外,为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哈密地区广泛开展。这些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者们的认识。通过梳理材料,研究者提出哈密地区绿洲盆地存在青铜时代晚期的天山北路文化和早期铁器时代的焉布拉克文化。

自2001年开始,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合作,在以往考古工作较少的巴里坤山北麓开展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了一批包含墓葬、居址、岩画的游牧聚落。随后,为了全面获取古代遗存的各类信息,了解东天山北麓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考古队围绕石人子沟遗址群开展了多单位协作、多学科结合的综合考古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从西元前1800年至西元前后,不仅是农业人群与牧业人群互动、融合的重要区域,同时是东西方技术和多元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纽带。

西元前1800年前后,哈密绿洲盆地形成了天山北路文化。他们以定居农业为主要生业,种植小麦、大麦、粟、黍,同时兼营畜牧业,畜养牛、羊等动物。该人群有集中埋葬氏族成员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不大,多在墓地中成排成列分布。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流行在坑底用三层土坯砖围砌出椁室,死者呈侧身屈肢、头西脚东的姿态放置在椁室之中。

墓葬中流行随葬彩陶单耳罐和双耳罐,牛、羊的骨骼,以及死者随身携带、佩戴的铜刀、砺石、铜镜、耳环、手腕、脚腕上的铜链、骨链,等等。在环境干燥的墓地,还可见死者身上穿着的皮毛衣物和皮靴。一些墓葬开口封盖着厚重的实木车轮,可见,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使用牛拉的四轮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其中,垂带纹、菱形回纹、网格纹的双耳罐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及马厂类型接近。铜器类型、材质与制作工艺,人骨体质人类学特征也与甘肃东灰山、火烧沟组接近。可见,这一时期河西走廊西端的彩陶文明对哈密盆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与此同时,有学者也注意到天山北路文化双贯耳彩陶罐的穿系方式、造型与纹样可能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的草编小篓。

b3504ed01797428f4efdb605adea8f8e.jpg


天山北路文化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西元前1500—前1000年前后,天山北路文化日趋强盛,不断向西、向北扩张。哈密绿洲虽然目前只发现过墓地,没有居住遗迹,但在东天山南北麓的山地草原区却保留了大量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大体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聚落结构与功能布局情况。

大型聚落以2012—2016年发掘的红山口遗址与泉儿沟遗址为例,该聚落位于巴里坤山北麓山前冲积扇上,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东部是部落成员聚居活动的场所,中央分布着许多小型房屋,房屋墙体由河卵石混合沙土砌筑而成,平面呈方形,门通常开向东侧或南侧。房屋墙内侧竖立一周云杉或圆柏的原木木柱,地面中部通常设有火塘,旁边摆放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等工具。墙角常设有储存粮食、石制工具的窖穴和堆放生活垃圾的灰堆。

房屋周围还有人工掏挖的引水渠,用于圈养牲畜石围墙。另有用河卵石砌筑边缘、阶梯状的人工平台,可能与农作物种植有关。聚居区东、西、南面地势高的台地上,集中分布着成排成列的房屋遗址,视野开阔,可相互通视,具有突出的军事防御和瞭望功能。

遗址聚居区西缘设有一组高等级礼仪建筑,该建筑南面有人工砌筑、平整的广场,广场上有一条人工铺设的“S”形道路。广场北部是三列南北向石构建筑群,再往北有一条人工道路,通往山坡顶部的圆形祭台。

公共墓地位于生活区西部1.5公里的山坡上,墓葬成排成列分布,布局规整。墓葬地表为椭圆形石堆,石堆东部附设方形小龛,内放陶器一件。石堆下均为竖穴土坑墓,成人尸骨敛以云杉原木搭建的方形木椁、儿童葬具为石板围砌、封盖的石椁。死者也为头西脚东、侧身屈肢葬式。随葬品多为双耳陶壶、陶,单耳杯,少量牛、羊、马的骨骼以及人身佩戴的青铜耳环、绿松石、红玛瑙、青铜串珠项链、手链等。武器、马具少见,无铁器。墓葬之间并无显著的规模、随葬品多寡差别,可知这一时期聚落中社会等级差异并不明显。

小型聚落常分布在狭窄的溪谷之中,没有礼仪性建筑群,如巴里坤山南麓的柳树沟遗址。

东天山山地草原区的生业模式也与哈密绿洲盆地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已调查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粮食作物仅有裸大麦,即青稞。生长期短、耐寒的习性可能是这种植物能够适应山地草原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前者遗址中牛、羊动物骨骼出土量更大,畜牧业比重高于后者。

西元前1000—前800年前后,哈密绿洲盆地开始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焉布拉克文化在承袭天山北路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北部的山地草原区,因气候环境骤转干冷,农业聚落迅速衰落、减少。直至西元前500年前后,成为游牧人群驻牧的重要区域。

东天山早期聚落的发生、发展与演化,体现了古代人类适应复杂环境的多样性特征,其与黄河、长江流域史前聚落形态的比较研究,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重要线索。(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来源:中国考古网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3日第5版)


来源:中国考古网韩翰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4-23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天山早期聚落形态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方法论思考》

东天山地区作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其聚落考古研究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本文拟从区域文化互动的视角,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学术评述,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若干思考。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分区的耦合性
研究区域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南部绿洲盆地(海拔500米)形成以天山北路文化为代表的定居农业区;中部山前草原(1500米以上)发展出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典型的游牧文化;北部淖毛湖盆地则呈现农牧过渡特征。这种"低地农业-山地牧业"的垂直分布模式,与欧亚大陆"山地牧业-河谷农业"(Mountain-Flatland)的普遍生态适应策略高度吻合,为研究农牧互动提供了理想样本。

二、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谱系
现有材料显示,该区域文化演进呈现三个阶段:
1. 青铜时代晚期(前1800-前1000):以天山北路文化为代表,其土坯砖椁室结构与河西走廊四坝文化存在明显技术关联,而侧身屈肢葬式则显示出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2.早期铁器时代(前1000-前200):焉布拉克文化的彩陶传统延续了本地特色,但新出现的马具和武器反映了欧亚草原文化的渗透。
3. 匈奴-汉时期(前200-公元200):石人子沟遗址群的居址-墓葬组合,标志着游牧社会组织形态的成熟化。

三、多学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001年以来的综合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示范意义:
1. 环境考古揭示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气候干旱化事件与牧业比重上升的关联性;
2. 动物考古证实家马饲养规模在公元前800年后显著扩大;
3. 科技分析显示部分铜器含有中亚锡矿特征,为"草原金属之路"提供了实证。

四、学术生长点的建议
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
1. 聚落系统分析:运用GIS技术重建不同海拔的季节性聚落网络;
2. 生业策略研究:通过牙齿微痕分析等手段,量化农牧业比重演变;
3. 文化传播机制:重点解析彩陶纹饰与金属技术的传播路径差异;
4. 年代学细化:建立更精确的AMS碳十四序列,解决焉布拉克文化与石人子沟遗存的年代重叠问题。

结语:
东天山聚落研究不仅关乎区域文化谱系的构建,更为理解欧亚大陆农牧文明互动提供了微观模型。建议后续工作加强与国际游牧考古学界的对话,将个案研究纳入更广阔的文明比较视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