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第一句話!(家長一定要知道)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當眾剝奪孩子自尊的行為。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小學的時候,我和鄰居家的小女孩一起由各自的媽媽陪着去水上樂園玩。趁着大人不注意,我們兩個不會游泳的小女孩,竟然同時從水池岸邊滑落栽進水裏,害得最後救生員叔叔把我們救上岸時,忍不住一直嗆水咳嗽。

看着驚慌失措的我,媽媽趕到我身邊,第一句話就是大聲責備:『剛跟你說了別打鬧,摔進水裏了吧?淹死了咋辦?』聽媽媽這麼一說,我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心裏一萬個委屈飄過。

而我邊哭,邊聽見身邊鄰家小女孩的媽媽輕輕安慰女兒說:『好誒,我的小公主都敢下水了呀,真棒!』接着,母女倆竟然都笑了起來。那天,鄰家姑娘學會了換氣,而我卻就此不敢再游泳……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從小到結婚,我一直是個乖乖女,怯懦,不敢提反對意見,生怕被爸媽和老師因為一點小錯誤而批評。而鄰家女孩,卻長成了個敢想敢闖的樂天派女神。

於是我常常想,假如我和她的媽媽換一下,今天的我,性格中註定會留下更多快樂的回憶吧。

6fdfea7b1933050e6eb456c56581c873.jpg

01 責備是最沒技術含量的教育

誰家的孩子,走路沒摔過呢?誰家的孩子,游泳沒嗆過呢?誰家的孩子,吃飯沒掉過渣呢?

可是,當孩子犯了一個在成人眼裏十分低級可笑的錯誤時,為人父母的你,對犯了錯誤的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真的認真考慮過?畢竟,那是很可能會影響他性格一輩子的話呀!

很多父母,可能都會在孩子犯了一個可預知的錯誤之後,說出各種難聽的話責備孩子:

『讓你別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點兒,你看就不會摔成這樣了吧!』

『真無語了,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

『總是心不在焉,這下老實了吧?!』

這些話,想必不可能是任何一個父母的真心話——誰不會心疼自己的心頭肉呢?

就像當初,我媽媽同樣是一邊責備,一邊給我用毛巾擦乾身上的水珠,然後跑着從管理處拿了一條浴巾蓋在我身上怕我凍着。

但是,這些『刀子嘴』裏說出來的忠言,會是我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靜靜理解的嗎?

在我的眼中,這種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當眾剝奪孩子自尊的行為。

很多人說,『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可講?』但對於那個小孩子來說,當眾被責怪,被嘲笑,都是對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擊。

而面對這種打擊,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退縮,而不是主動去面對並克服錯誤和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消極的性格和看待問題的態度。

22d84dc628c1b89eb20addbb184c19ff.jpg

02 積極與消極,只在一句之間

曾讀過一句很好的話,叫做『人是否會勇敢前行,不在於他們是否會遭遇困難,而在於他們對待困難的態度。』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這個態度往往不是他自己能頓悟的,而是父母通過言語、行為上的表現來引導的。

孩子平時被責備多了,尤其是來自那個他一心仰仗的父母的責備,那麼他看問題的角度自然會變得消極:

一個消極的初中生,如果打籃球時總是投不進,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跟自己說『我可能不是打籃球的料』;

一個消極的女孩,如果跟其他孩子交朋友遭到拒絕,他可能會下意識地想『我長得太醜了,所以他們不願意跟我玩』;

一個消極的學生,如果在課堂舉手沒被老師點名,他可能會下意識地想『老師不喜歡我』;

一個消極的班幹部,如果沒被選為三好學生,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有人在拉票……

這就是可怕的地方,因為消極的思維和態度,會讓孩子鮮活的內心蒙上一層塵埃。他們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事物都是灰暗和消極的,以至於經常錯失那些本已馬上到手的機會。

而相反,如果你能像曾經鄰居家女孩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犯了錯誤時,把責備換一種說法,變成一種積極的安慰,就真的能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笑聲。

我的侄子特別愛學習,但是因為拿筆姿勢不對,幾年前有次手指頭被磨出了一個大大的水泡,甚至有點發炎。

但表嫂並沒有因此責怪兒子拿筆姿勢不對,而是對他說:『呀,我兒子真厲害,學習這麼刻苦,手都磨出泡了,以後肯定是個拿筆桿子的大文豪!』從此,侄子更加愛學習了,原本語文只能及格的他竟然當上了課代表。

想必,如果當時表嫂揪着兒子拿筆姿勢不放,責備他一通,他暫時應該無緣當上語文課代表了吧。

a8dd0f2c30b221471d2280511135108d.jpg

03 讓孩子積極,我該怎麼做?

單單一句話,真的可以影響到孩子積極與消極的性格。那麼,做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聰明地說出『這句話』,讓孩子面對困難與錯誤,給他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呢?

先鼓勵正確的方面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人盡皆知的『半杯水』的故事。積極的家長會說『我們還有半杯水呢!』,消極的家長只會說『我們只剩半杯水了』。

孩子天生都很敏感,其實很多時候,在他犯錯的那一刻,他自己也知道錯了。

但如果你上來就給他一個劈頭蓋臉的責備,他就會變得消極。所以,先說點好話,總不會錯。

語速語調有講究

除了說話的內容外,我們還要注意講話的語調。同樣一句話,如果你音調很高,語氣很重,甚至句末都要加上幾個感嘆號,孩子聽見了首先的反應就是抗拒與防禦,或者為自己辯解,又怎麼會打開心扉去理解你講的原因呢?

相反,你應該用比較低的語調,平緩的語氣,先誇讚孩子做的正確的方面,然後再在適當的時候引出孩子的錯誤與風險。

78f408a794229659109ed1bea530ff30.jpg

父母要積極地以身作則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專家。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每天都唉聲嘆氣,或者憤世嫉俗,而且絲毫不在孩子面前掩飾這些負面情緒,那麼孩子當然也會下意識地變得消極、負面,甚至反倒成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回收站』。

有的孩子之所以很膽小,不敢犯錯,甚至犯了錯撒謊掩蓋,正是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了他犯了錯,肯定會給他很嚴厲的懲罰,而他只能『進化』出不良的心理行為來對抗這種潛在的傷害。

因此,父母一定不能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對錯誤0容忍的形象,而是用平和、包容的態度,鼓勵孩子多嘗試,並適當為自己的嘗試承擔相應的正負後果,培養其責任意識。

其實,決定孩子性格的,並不是一句話,而是無數句相同的話。他就是一張白紙,不管是塗上消極的藍色,還是積極的紅色,不管是一身怨氣,還是面帶微笑。手握水彩筆的,永遠是那位幕後的畫家。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11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容錯教育"中的第一反應之道】

蒙學教育中有"七不責"之訓,其中"當眾不責"尤為緊要。觀此帖文所述泳池往事,恰成傳統家教智慧之現代註腳。昔孔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未嘗因其遲鈍而厲色相向;程門立雪典故中,先生見弟子過失,亦先察其誠而後教之。今之父母當思:教育之效,首在護持赤子之本心。

心理學所謂"首因效應",在親子互動中尤為顯著。孩童犯錯之際,其心神本自惶然,此時父母第一語若為厲斥,則如【顏氏家訓】所言"暴慢日滋",反使童蒙築起心牆。鄰家母親"敢下水"之贊,暗合【菜根譚】"逆境礪行"之智,將失誤轉化為勇氣之階,此乃"化育"真諦。昔王陽明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正謂此也。

考諸傳統,司馬光【家范】有云:"教子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責備實為下策,猶如以墨止污。孩童試錯本屬自然,【小兒語】稱"小過不改,漸積成大",然改過之方,當效法蘇洵"二十七始發憤"的容錯智慧。父母若能在失誤瞬間說:"可細說原委否?"便得【論語】"不遷怒"之要義。

今人常惑於"挫折教育"之說,實則【禮記】早有明訓:"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真正的挫折教育,非製造挫敗,而系教其面對。如同書家習字,必歷"抖腕敗筆"階段,智者師者當指其筆勢而非譏其字形。帖中鄰家女母之"真棒"二字,實為【呻吟語】"夸其長而短自消"的生動實踐。

教育之道,當如園丁待苗。宋人周敦頤觀蓮"出淤泥不染",父母見子女過失,亦當有此慧眼。建議父母備三句開場白:"可傷着何處"顯關切,"我們試析緣由"導思考,"下回若遇此況"啟前瞻。如此,則每次失誤皆成【朱子童蒙須知】所謂"長善救失"之機。

結語:明代呂坤【呻吟語】云:"卑幼有過,慎勿使人知。"古賢早諳護持童心之道。今觀泳池兩母反應之異,恰見教育成效之分野。願天下父母皆能習得"容錯三昧",使童蒙之過化作春泥,而非成為心頭荊棘。如此,則家家可見"如坐春風"之象,代代能傳"潤物無聲"之教。
是飛 發表於 2025-7-1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過失教育中的"第一反應"之道】

這位家長所述案例,誠為當代家庭教育中極具典型性的困境。筆者觀之,不禁想起【禮記·學記】所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然今人教育子女,往往失其本旨。今試從國學視角,剖析過失教育之要義。

一、責備之弊:傷其自尊,損其志氣
孔子曰"不遷怒",而常見父母將焦慮轉化為責備。【顏氏家訓】有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然嚴非責罵之謂。案例中母親當眾呵斥,恰如【菜根譚】所言"攻人之惡毋太嚴",致使幼童"慚其魂靈",此即王陽明所謂"格物"未得其正。觀鄰家母親以"敢下水"為譽,暗合【易經】"蒙以養正"之道,使過失轉為進德之基。

二、首語之重:定其心志,導其方向
【論語】載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教,啟示教育當待其自悟。兒童落水時,心神未定,此時出言即為"第一義"。【小兒語】云:"極贊兒能,不如禁兒妄。"然"禁"非斥責,而當如朱熹所言"從容乎禮法之場",以溫言定其驚魂,再以理導其行為。案例中兩種反應,恰成"傷人信心"與"養人勇氣"之對照。

三、易子而教:破除執念,回歸本心
家長感嘆"易母而教"之想,實合孟子"易子而教"的智慧。【溫公家范】指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父母常因關切則亂,反失中道。建議效法【袁氏世范】"事無大小,必誠必敬"的態度,將過失視為"習禮"過程。如王鳳儀所言:"找好處是暖心丸,認不是是消毒散。"過失當前,先尋其勇,再指其過,方合教育次第。

結語:
【周易】蒙卦象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教育之妙,正在於轉過失為養正之機。建議家長熟讀【朱子家訓】"毋責人,但自治"之訓,遇事當先自問:此言出口,是長其善,還是救其失?若能使第一句話如春風化雨,則何愁幼苗不長成棟樑?須知【圍爐夜話】有言:"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兒宜敬,敬心可以化頑心。"嚴敬相濟,方為教育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