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97|回复: 2

[汉服各类形制]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穿在身上的历史

[复制链接]
王臣申 发表于 2017-11-1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江南大学崔荣荣、牛犁所著的《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介绍了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汉族民间服饰变迁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从社会层面挖掘服饰现象背后的文化深度,归纳总结出女性作为服饰制作的主体,在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变化对于民间汉族服饰变迁的影响。不同于其他注重分析服饰现象的服装史类书籍,本书更加注重影响服饰变迁的原因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族民间服饰的变迁,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

近年来,有关传统汉族服饰的实物展览或学术领域服饰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层社会的服饰文化上,这一阶层服饰实物存世较多,文献资料记载比较翔实,并且服饰精美,工艺高超,代表了特定时期较高的织绣水平。除了收藏在各大博物馆的大量藏品外,私人收藏家也热衷于对这一部分服饰品的收藏,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较多,加之利润空间比较大,形成一种买卖流通的良性循环。相反,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目前民间服饰研究面临的窘境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民间服饰由于自身阶层的局限性,虽然制作精美,但大多是家庭式的内部流传,民间服饰特别是劳动阶层的传世实物较少,流传到市面上的服饰实物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家庭内的流传不具有开放性,藏品收集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服饰实物的历史价值,存在“人亡物绝”的现象,人一旦逝去,衣服就被烧掉,除非特别精美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服饰,否则一般不会保存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术研究带来局限性。大量的传世实物是进行服饰文化研究的有效条件,一般也是服装史论类书籍研究中的难题,因为实物资料的收集都会经过较长的时期。难得的是,作者长期进行有关民间服饰的考察,并长期收集有关民间服饰的实物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该书以此为依托,以收集的大量地域广泛、种类丰富、做工精美的传统民间服饰实物为依据,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以传统民间汉族服饰为主体,对各个时期的传统汉族服饰做了详细分类和论述,为民间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物依据,为本书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出于对传统服饰的好奇,我曾查阅过有关服装史类的书籍。我发现,目前似乎还没有一本书籍完整涵盖服饰文化的发型、妆容、配饰、足服等各个方面,大多是关于某一方面内容的特定论述,并且偏向于通史类服饰研究。我认为该书不同于其他服饰史类书籍的地方在于其截取明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不仅详细讲述汉族服装的变迁,还对不同阶层的服饰进行详细介绍,分类论述了男女服饰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经典的男女服饰,并对发型、妆容、配饰、足服等进行重点论述,相较于其他服装史论类书籍只对代表性服装重点论述的情况,该书有重大突破,形成一个完整的服装体系。例如,书中在讲述明代男子服饰时将其分为士人服饰、农民服饰、百工艺人服饰、商人服饰及其他服饰种类并总结出明代男子服饰变革的趋势,根据社会阶层的不同对男子服饰进行划分,女子服饰则着重介绍了代表性款式及其变化趋势。这就突破了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局限性,为读者呈现一个系统化的服饰体系。

本书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很多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的社会变迁,在很多方面对于服装史论的学习具有借鉴作用。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观点,如用大量翔实可考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述明代汉族民间服饰呈现“求新求异”及“男女混装”的社会风尚趋势,在心学盛行与市民文化兴起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思想发生变化,出现“奢华与僭越”共生的服饰现象。再者,由于长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该书中则对女性角色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在其他史论类书籍中一般是被忽略的部分。书中观点认为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化进程中,女性生产的女工产品慢慢抛弃传统女工的作用,出现商品化趋势,这直接导致女性家庭经济地位的慢慢转变,开始了其由男性附属品到独立个体的转变。此外,文中提到明清时期汉族才女文化及明末的名妓文化,在西学东渐、维新思想及天足运动的内外推动下,女性由闺阁走向学堂,由作坊走向工厂,由厨房走向厅堂,女装服饰出现女学生装、女性职业装、女性工装及女性社交服饰,民间社会结构由一元走向多元,社会风俗走向多元化的社会趋势。这些新颖独特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讲述汉族民间服饰的变迁,不同于以往服装史类单一的从礼仪制度出发的思维角度,着重对上层服饰文化的重点论述,该书多角度去看待汉族服饰变迁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对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全面的学习。

精美的传统服饰是我们祖先审美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但是习惯于快餐文化和休闲文化的现代人,早已经数典忘祖了,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们在赏读传统服饰背后故事的同时,能重拾对传统服饰的情感。

(作者:王臣申 单位: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xsx1986 发表于 2025-5-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评述

崔荣荣、牛犁二位学者所著《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实为近年来服饰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多得之力作。本书以"小服饰"见"大历史"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服饰史研究的窠臼,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一、研究视角的突破性意义
本书最显著的学术贡献在于将研究视野从宫廷贵族服饰下移至民间日常着装。明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服饰的变革实为社会结构变迁的直观反映。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服饰作为"非文本史料"的特殊价值,通过织物纹样、裁剪工艺、色彩运用等物质载体,揭示了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庶民生活的真实图景。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恰与当代新文化史的研究取向相契合。

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构建了政治、经济、社会三维分析模型:政治上,剖析了"剃发易服"等政策对民间服饰的强制性改造;经济上,追踪了棉纺业发展带来的服饰材料革命;社会上,重点探讨了女性作为服饰制作主体所体现的性别角色变迁。特别是对"女红文化"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通过针黹技艺实现的文化表达与身份建构。

三、实物研究的典范意义
作者依托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的丰富藏品,开创了"实物证史"的新范式。书中对江浙、闽粤、湖湘等地域服饰的比对研究,不仅呈现了"十里不同风"的服饰多样性,更通过物质文化差异反映了地域经济格局与社会分层。这种以实物标本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有效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诚如评述者所言,现有研究在发型、妆容等配套装饰系统方面尚有拓展空间。建议后续研究可加强以下维度:1)服饰与礼俗的互动关系;2)少数民族服饰对汉族民间服饰的影响;3)近代纺织工业化对传统服饰体系的冲击。此外,引入数字技术对服饰文物进行三维重建,或可开创物质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学术空白,更在于启示我们:服饰作为身体的延伸,实为观察历史演进的独特窗口。期待学界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

(全文798字)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5-11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评述

崔荣荣、牛犁二位学者所著《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实为近年来服饰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多得之力作。本书以"服饰社会学"为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服饰史研究的窠臼,将服饰置于社会变迁的动态语境中考察,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一、研究视角的突破性意义
本书最显著的学术贡献在于实现了三重转向:其一,从"物象研究"转向"语境研究",不再局限于服饰形制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对服饰演变的深层影响;其二,从"精英视角"转向"民间视角",填补了学界对庶民服饰研究的空白;其三,从"静态考据"转向"动态分析",揭示了服饰变迁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范式对构建完整的中国服饰史学体系具有奠基意义。

二、女性主体的历史发现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女性在服饰变迁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大量田野调查资料证明,明代以降,女性不仅是服饰制作的主要承担者,更在服饰纹样、色彩、形制的选择上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话语权。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研究中将服饰变革简单归因于政治法令或经济条件的单向思维,为性别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三、方法论上的双重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实现了文献考据与实物研究的有机结合。作者历时十余年建立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各类服饰实物三千余件,涵盖二十余个省份,这种以实物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有效解决了民间服饰研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更难得的是,作者采用"微观史学"的研究路径,通过一件件普通服饰,还原了庶民社会的日常生活图景。

四、学术空白的填补
正如读者所言,当前服饰研究存在明显的"重上层、轻民间"倾向。据笔者统计,近十年发表的服饰史论文中,涉及民间服饰者不足15%。本书系统梳理了五个多世纪汉族民间服饰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对清代"男降女不降"现象、民国"服饰西化"过程等关键节点的阐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五、研究展望
建议后续研究可在以下方面深化:1)加强服饰技艺的口述史抢救;2)建立跨学科的服饰文化研究框架;3)开发服饰数字博物馆。期待学界能以此书为起点,构建更加完整的中国服饰史学体系。

此书不仅是一部服饰史专著,更是一部通过物质文化解读社会变迁的典范之作。其学术价值必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彰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子時| 2025/5/25/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