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2|回复: 2

[廿四节气] 新闻随笔·立冬,感受大道至简

[复制链接]
徐兆寿 发表于 2017-11-1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笔者。一到冬天,便到处去找苍蝇、蚊子。它们曾经是整个夏天的苦恼。它们到底去哪儿了呢?怎么忽然间不见了?许多年之后,当笔者的女儿也一样在好奇地寻找时,才知道人类的远祖也曾在童年好奇地寻找过生命的奇迹。当然,我们很快也从书本中得知,一些昆虫死去了,一些动物冬眠了,一些飞禽去了温暖的南方。这一切,都是因为冬天的到来。

对于以农耕文化为全部生命哲学的中国古代先祖来说,立冬是一个大节。这一天是要祭祀的,古往今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对天气和大地如此敏感如此敬畏且如此充满情感。我们从天地的变化中懂得天地的法则,把它叫作天道。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知道当春天来临,万物兴作,而百毒也蠢蠢欲动。这是阳气升举的时期,一切都欣欣向荣,但危害也正在来临。夏天到来,百草丰茂,而大火也开始炙烤生灵。阳气过于旺盛,大地因此而干旱,生命便凋零。但物极必反,夏至之后,阳气开始衰减。于是,秋日至,生命成熟,大地一片丰收,但阴气上升,秋水也开始漫漶为害……突然间,冬天已至,它以无情无义和不可思议的方式结束了一切。秋水停,天地静,人心正。这便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法则,这便是大道至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基因烙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以这般百折不挠、延绵不绝的旺盛生命力,海纳百川、多元共生的谦和包容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提振。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父亲总是说,哪一年等你们长大,有钱了,请南乡里的“瞎贤”来唱几天几夜的曲儿。在笔者老家凉州,几百年来流行一种叫贤孝的行吟文化。那些天生的盲人早早地被送到城南的张义乡,学唱贤孝,所以被称为“瞎贤”。当秋收之后,冬日来临,人们开始闲下来时,那些年老的“瞎贤”便领着小“瞎贤”到城北的乡村去唱贤孝。他们虽然是盲人,但很受人尊重。他们唱的都是古代英雄贤士、烈女孝子的故事,宣传惩恶扬善、孝老爱亲的精神,故名为贤孝。在一些冬夜,笔者曾看见一屋子的人或挤在温暖的炕上,或围在火炉旁,听他们唱着包公如何主持正义、为民除害的故事。那些故事是那样迷人,令人怀念。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代,它充当了文化的教化者。

父亲的愿望笔者一直记得,小时候便暗暗发誓,一定请来南乡里的“瞎贤”唱它个三天三夜。但后来我们兄弟都出来读书了,且南乡里的“瞎贤”越来越少,再后来,笔者很少在冬日有那么多的时间闲居在家里。随着电视、网络的流行和城市化的进程,“瞎贤”不再被人推崇。

现在,冬天的时候,年迈的父母被我们接到了城里住,但父亲一直还念叨着请“瞎贤”唱贤孝的事。笔者知道很难完成他的愿望了。不是我们没钱,而是过去的冬天,正是一年里接受教化的时候,是物质丰收后享受精神生活的时候。但现在的乡村里,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似乎没有人接受古老的教化了。

贤孝也许是我们那几代人的教化梦,是信息相对封闭时期古典传统的继承。现在,电视、电影、网络以及游戏是年青一代接受教化的方式。贤孝也许真的遇到了它的冬天。但笔者仍然在想,难道传统的一切真的要消失了吗?当然不,那些故事,那些精神是永恒的。我们依然需要它们。只是它们需要创新。比如,把贤孝的故事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游戏,让它们生活在城市。

现在,传统文化正在复兴,贤孝也正等着一次创新后的复兴。那样宁静的冬夜,听着“瞎贤”唱着贤孝的冬夜多么令人怀念。

(作者:徐兆寿,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好好补钙 发表于 2025-6-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冬节气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九,实为中华农耕文明对天道运行最精微的体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节气不仅标志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更蕴含着华夏先民"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关于昆虫蛰伏的天道之问,恰合《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认知传统。《礼记·月令》详细记载了"孟冬之月,蛰虫咸俯"的物候现象,这种对生命周期的观察,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完整宇宙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正是对这种自然律则的哲学升华。

文中提及的贤孝艺术,实为河西走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其源流,可追溯至唐代变文传统,经西夏、元明时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劝善教化功能。明代《凉州府志》载:"盲者习曲,冬月走乡,唱古劝今,谓之贤孝。"这种口传文学不仅保存了《二十四孝》等传统伦理,更以"声音之道与政通"(《乐记》)的方式维系着乡土社会的精神秩序。

当代传承传统文化,当如《朱子语类》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节气文化的现代阐释体系,如立冬可结合中医养生智慧;其二,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对贤孝等艺术进行数字化保存;其三,将传统伦理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如此方能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古老智慧,真正实现"与天地参"的文化使命。
松禅 发表于 2025-6-19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冬小议:论贤孝之教与天道之显》

立冬之候,阳气潜藏,古人观物候而制历法,非独为农事计,实乃参赞天地之化育。童稚寻虫豸而不得,此即《月令》"蛰虫咸俯"之验,先民仰观俯察之智,早寓于蒙学"一叶知秋"之训矣。

凉州贤孝之艺,实为《周礼》"以乐德教国子"之遗绪。盲瞽诵诗,本三代旧制,《左传》称"师旷鼓琴",太史公录"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皆证瞽史传统之悠久。贤孝艺人执檀板而歌劝惩,犹存《诗经》"风教"之旨,其"冬聚夏散"之行止,暗合《豳风》"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农事节律。

今人当思: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非仅物候记录,实乃天人相应之哲学图示。《淮南子》云"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此中深意,正在于阴阳消息的辩证观照。贤孝艺人在火塘边的吟唱,恰似《礼记》"冬读书"传统的民间演绎,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易理,化为包公断案的人间正义。

所谓"有钱请瞎贤"之愿,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困境。昔日子夏问孝,孔子对曰"色难";今日非遗保护,岂非亦是"心难"?《尚书》言"诗言志,歌永言",贤孝之存续,不在三日三夜之热闹,而在使"温柔敦厚"之诗教,复归于当代人心。

立冬之思,当如《周易》复卦"七日来复"之象,在文化自信的阳回时节,我们更需珍视这些"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的民间智慧。贤孝艺人口耳相传的不仅是故事,更是"立冬补冬"般的精神滋养,此即《文心雕龙》"原道"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