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5|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当小孩子向您要钱时,千万不要这样做!一辈子的阴影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8-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也许看起来是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

但是在这里,我又看到了我们童年的一些缩影。其实这不单单是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他教育的事我们所有的人。

583909e96ade5bc214e19a9f2410e784.jpg

五块钱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子讲的

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妈妈通常每周给2元零花钱,那个星期她想要5块,妈妈不给。她就表示不去上学。妈妈说:『爱上不上,不上现在回家。』

后来,她一直缠着要,妈妈很不高兴地掏出5块钱,扔在桌子上,一副嫌弃的样子。而那五块钱弹落到地上。

这个小女孩颤颤颠颠地捡起了钱。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她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在心里埋藏下对钱的渴望。

五毛钱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讲的: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

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妈妈不肯给。

他一再恳求,哀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拿去!』

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

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不肯结婚。

他不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不结婚,不回家。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这两个故事,我看不出这个两个家庭的经济的真实状态,但是我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贫困』。

这种贫困不是说家庭的经济,而是一种精神上所表现的贫困。

当孩子合理请求一些金钱要求的时候,父母上述的反应,就好像在说,我没有一点钱,你怎么还找我要钱。

可是对于小男孩来说伸出手,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是因为这个青春期的男孩子知礼体面有教养,他知道朋友来访应热情相待。

在他伸手那一刻,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还是完整的,是他可以伸手的人。

母亲掏出五毛钱扔给他,呵斥他『拿去』,至此一个男孩的尊严已经体无完肤。

而最最屈辱的是他不能拒绝,他需要这五毛钱,两个不明就里的女同学还在外屋等着他,期待一场愉快的同游。

当他弯腰捡起这张纸币,他一定听到了尊严碎裂一地的声音。他的内心也就此四分五裂了。

五毛钱就这样严重影响了他成年之后的生活道路。从伸手要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五毛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在他的心理时间上,漫长如整个人生

儿子心中翻腾的一切,那位母亲从头到尾全然不知。

ced4f8253d799543b731ddb0224059d1.jpg

实际上,掌握金钱也是父母的一种权力,上面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用金钱带来的权力狠狠地羞辱了自己的孩子。

中国许多父母都有控制病,金钱上的控制尤甚。当他们感觉自身说一不二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便把金钱作为武器,劈向自己的孩子。

很多不知道如何流传开来的观点,说孩子要穷养,特别是要穷养男孩子,但是你知道特意的穷养孩子,他们会丢失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吗?

一些富人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

适度的『藏富』『哭穷』可以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

3021bc9b26e198427c518a6f5d576ac5.jpg

大家想,一个整日看着父母为钱发愁、抱怨的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吗?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穷养会让孩子失去很多!

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格局

有不少人说"穷人会越穷,富人会越富",穷人之所以穷下去,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孩子下了一个套,这个套叫『格局』。

我们的穷孩子为了节省2块钱,会花2小时走路到目的地,而富养的孩子是怎么干的?

他们为了将2小时的路程节省到2分钟,他们不惜花20块钱打的士。这就是格局!

我们的穷孩子可能每天会为了节省几毛几分,将时间花在一些并不能让自己增值的东西上面,而富养的孩子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世界。

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气质

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穿着言行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出身。

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看就是有气质有教养,但有些孩子一看却是让人感觉粗俗?

孩子身上的气质是从骨髓渗透出来的,是家庭环境教养的象征。这种气质来源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就如同香港一个住在笼屋的穷人说,我每天都要为一天三顿的50块港币辛苦劳动,我们没有任何的尊严和梦想可言。

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物欲的满足,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96b791eb6bc2b009275e4b5d91849147.jpg

穷养下的孩子如何才能翻身呢?

只有在人生中比如学习或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盖过了自身的自卑,才能慢慢找到自信,然后改头换面,但有多少穷养长大的孩子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呢?

最近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也有文章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穷养孩子难翻身!

孩子处在压力的环境下,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变得异常敏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这种心理压力会阻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成绩,最明显的影响是抑制求知欲和探索世界。

作为刚刚才开始走向富裕,我们很多人都尝试过贫困的滋味,我们也品尝过贫困的自卑。

我们也知道我们自己用多少的努力去克服这种自卑感。这些努力或许包括我们在疯狂地赚钱赚钱,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赚钱了。

a72bd50b082adf1a62ffa235471861fd.jpg

所以,对于教育,我们不建议极端!

就如同道家一样,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保证了孩子的物质生活,他们才不会贪婪;

让孩子吃点苦头,他们才懂得谦虚;

让孩子学音乐美术,孩子懂得了高雅和品味;

让孩子受点挫折,他们的灵魂会更加坚韧;

让孩子经常旅游,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2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五块钱"背后的教养之道

"五块钱"与"五毛钱"的故事,表面上看是金钱给予方式的失当,实则揭示了传统家教中一个深刻命题:父母在物质给予时,如何避免同时剥夺孩子的精神尊严。这两个故事中的母亲,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随手一掷的动作,会在子女心灵上刻下如此深重的伤痕。这不禁令人想起《礼记·曲礼》所言"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传统礼教中本就有对受予者尊严的细致关照,可惜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常被忽视。

金钱给予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人格教育的载体。古人讲"赐人以财,不若教人以方",给予金钱的过程恰是传授处世之道的契机。第一个故事中母亲将钱掷于地上,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呵斥"拿去",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给予,这种姿态彻底破坏了《孟子》"父子有亲"的伦理基础。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特别强调"子弟所以失欢于父兄者,多起于财",钱财往来最易伤害亲情纽带,必须慎之又慎。当父母以施舍者的姿态出现时,就已经在亲子关系中埋下了不平等的种子。

这两个案例中的子女,都是在合理需求被粗暴拒绝后,经历了从期待到绝望的心理历程。女孩需要五块钱度过住校生活,男孩需要五毛钱维持基本社交体面,这些要求本不过分。父母若确有经济困难,大可温言说明,共同商讨解决之道。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出"处家贵宽容",主张父母对子女应"知其不足而补之,知其有余而节之"。可惜故事中的母亲选择了最伤人的拒绝方式——不仅在物质上吝啬,更在精神上羞辱。这种羞辱造成的创伤,往往比物质匮乏本身更为持久。

弯腰捡钱的瞬间,实际上完成了一个残酷的成人礼。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父母眼中何等卑微,这种认知会深刻影响其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颜氏家训》有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父母本应是最可信赖的人,却成了尊严的剥夺者。当孩子不得不为五毛钱折腰时,他失去的不仅是一时的体面,更是对亲情的基本信任。这种创伤会导致两种极端:一种是如故事中的男孩,形成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另一种则可能发展为对金钱的病态追求,以填补内心的价值空洞。

教养之道,贵在"尊重的给予"。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强调即使是给予也要合乎道德原则。具体到金钱往来,父母应当:

其一,建立清晰的给予规则。如定期发放固定数额零花钱,让孩子学会预算管理,避免临时乞讨的尴尬。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早就制定"每月各给银若干,以为灯火之费"的家规。

其二,尊重请求的协商过程。即使拒绝,也要说明理由,如家庭实际困难,或指出要求的不合理处。《温公家范》记载司马光教育子女"有所欲为,必咨禀于家长",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其三,给予时保持平等姿态。钱币应当亲手递送,而非掷地使取。这小小的动作差异,体现的是对受予者人格的尊重。《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礼仪精神,在金钱往来中同样适用。

这两个故事的悲剧性在于,父母可能从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伤害性。他们或许认为自己已经"慷慨"地给予了钱财,却不知道方式的不当足以抵消物质给予的价值。中国古代家教智慧中,最珍贵的不是具体条规,而是那种对人格尊严的细致呵护。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更应当注意:给予孩子金钱时,不要同时剥夺他们的尊严;满足物质需求时,不要伤害精神世界的完整。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五块钱"变成一生的心理债务,让亲子关系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而非创伤的源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