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2|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班主任给家长出的6道题,99%的家长只能得0分,你呢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家长会后,一位父亲的自白……

今天的家长会没有以往的老师讲话、优秀学生发言,今天的家长会就犹如一场关于家长的考试。拿到考卷,本以为非常简单,没想到.....

第一题:『你家有藏书吗?有多少册?

第二题:『哪些书是你读完的?你还记得主要内容吗?你和孩子讨论过书里面的故事情节吗?』

第三题:『你陪孩子去过哪些地方,你和孩子一起照过相吗?』

第四题:『每周有几天,你能和孩子共进晚餐?能和孩子欢乐时光?』

第五题:『你能说出孩子的几个同学?你知道孩子最喜欢和最讨厌的是什么?』

第六题:『你埋怨过父母吗?你有不讲原由的责骂过孩子吗?你消极面对工作中的加班吗?』

简简单单的6道题,可是,对于工作繁忙的我,只能得0分。

6af7d77a63549b1e31c42ff409b2acbf.jpg

交卷后,班主任走上了进台,一脸的意味深长:

『与其说,这是一次考试,不如说是一次问卷、一项调查。其核心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会带给孩子一些怎样积极向上的情绪,或者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若是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孩子也会拿起书本来,你若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孩子也会适时站起来,把位子让给老奶奶,你若坚持每天对你的爸妈送上一杯茶,有一天,孩子也会给你递上一杯温暖身心的茶。』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拼爹妈』的时代,但这个『拼』,拼的是,我们是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拼的是,我们有没有为他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不是和他建立了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拼的是,我们为他打下了怎样的基础,为他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所以,我的结论是:『作为家长的我们,给你的孩子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将深层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的话完了,感谢你们今天能参与这次活动,但愿你们有启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之中。』

最后,班主任,面对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掌声如潮地响起来。

da0766df522f5ee6d9637c2fb65eae84.jpg

我终于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很不到位。换句话说,自己很多时候只在意孩子的成长,而忽视了作为父母自身的提高,忽略了自身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这次考试,真的一下子考进入了我的灵魂深处,让我更明白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责任,幸运的是,这明白还不是太晚。

是的,我们也许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成长过程的标尺和榜样,就是他人生路上永远亮着的那盏灯。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4-2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问父母:教育之镜照见灵魂的缺席

这六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实则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集体困境。当99%的家长在这份问卷前哑然失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失职,更是一个时代教育观的集体迷失。教育的本质从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是灵魂与灵魂的彼此唤醒。

第一问藏书之数,叩击的是家庭文化生态的贫瘠。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而今多少家庭装修豪华却无一方书斋?明代藏书家范钦建天一阁,不仅为藏,更为子孙"目接心怡"。书册的多寡无关紧要,关键在于那翻动的书页是否成为亲子对话的媒介。当父母指尖划过《论语》的篇章,孩子眼中自会映出智慧的光芒;当餐桌上的话题从明星八卦转向《史记》故事,文化的基因便在无声中传承。

第二问读书之实,检验的是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练",读万卷书若不化为生命的实践,终是纸上谈兵。苏轼读《庄子》而悟"人生如逆旅",陶渊明读《山海经》而作"悠然见南山"。父母与子女共读一书后的思想碰撞,恰如孔子与弟子"各言其志"的杏坛之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现场。

第三问同行之迹,丈量的是共同记忆的深度。司马迁二十壮游天下,方成《史记》格局;李白仗剑去国,乃有盛唐气象。今天的父母可曾带孩子触摸过城墙的砖石?可曾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前驻足沉思?那些合影不仅是影像记录,更是文化记忆的锚点,是塑造身份认同的精神坐标。

第四问共餐之频,称量的是情感交流的质量。孔子"食不语"的训诫被误解千年,实则强调餐桌上的言谈应当"中正平和"。现代家庭的晚餐时间若被手机屏幕割裂,何来"如切如磋"的亲子对话?宋代陆游"晨炊躬稼米,夜读世藏书"的家风,道出了日常生活即教育的真谛。

第五问知子之深,拷问的是教育者的觉知程度。孔子因材施教,前提是深知弟子"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今天的父母可曾静心观察过孩子的天赋性情?明代医家万全提出"育子十法",首重"识子之性"。教育从不是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而是对独特灵魂的发现与成全。

第六问自省之切,直指教育者的精神修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恰是为人父母者最稀缺的品质。当我们在工作中抱怨连天,孩子便学会了消极;当我们对老人疾言厉色,孩子便习得了不孝。王凤仪老善人言:"父母性天清朗,子女心田自净。"教育的终极奥秘,永远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状态。

这六问如暮鼓晨钟,惊醒梦中人。教育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的对话;不是目标的追逐,而是过程的浸润。当我们焦虑于孩子的分数排名时,可曾想过:自己的生命是否足够丰盈以滋养另一个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每位父母都应当做自己的"班主任",日日叩问,时时警醒。唯有先成为"学习型父母",方有资格谈"教育子女"。教育的真谛,永远始于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条皮导弹 發表於 2025-7-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教之本在身教——从六问考卷看亲子教育之道》

此六问看似平易,实则直指家教核心。昔颜之推著《家训》有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今观此问卷,正合古圣"身教重于言教"之旨。试析其要:

首二问关乎读书,实叩问家庭文化生态。《礼记》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家亦然。司马光《训俭示康》载其父"每夜必诵书至漏下二十刻",此即"家风熏习"之妙。藏书非为充栋,要在亲子共读时"如切如磋"的对话。

三四问考陪伴之道。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亲子同游非止娱情,实乃"观物取象"的教育。孔子周游列国,即是最早的游学典范。今人相机留影,当效法古人"左图右史"之意,使记忆有形可依。

五六问直指心灵关照。朱熹《小学》云"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知子女交友喜恶,非为监控,实乃"观其所以,察其所由"的关怀。末问自省之题尤具深意,《论语》载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父母责子而不自反,犹医者不自医也。

班主任所言"拼爹妈"之论,实与《周易》"蒙以养正"一脉相承。陆九渊谓"宇宙即是吾心",父母心田若芜杂,何以植嘉禾于子女心田?今之父母常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者,殊不知"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方合天道。

建议父母当以"三镜"自照:以铜镜正衣冠,以史镜知兴替,以心镜明得失。每日可效法古人"焚香默坐"之法,三省亲子互动:今日可曾以身示教?可曾静心倾听?可曾将工作焦虑转嫁子女?

此六问实为现代版《颜氏家训》,答卷得零分者不必惶惧,当如《大学》所言"知耻近乎勇"。教育之道,不在苛求完美,贵在"苟日新,日日新"的自省精神。父母与子女,本是同修共进的因缘,诚如王凤仪老善人所言:"教子不如教己,管人是地狱,管己是天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