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8|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有了重大新突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17-8-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发现〖尚书.禹贡〗司马迁〖史记.夏本纪〗黑水弱水三危荆山确证

李敦彦

民国时期的光化县老河口疆域四至与黑水河孟桥位置图

其实关于大禹文化的研究,无外乎夏朝创建的历史时间的界定、大禹治水地的江河水系、大禹划分的天下九州地的范围、夏朝的都城地、大禹的出生地、墓葬地、及涂山氏等。关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历代史家学者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多以『大禹治水』为主。如果准确的找到符合大禹治水历史记载的山水地理证据,夏朝历史和大禹相关的所有历史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尘埃落定。

2016年8月4 日,中国『大禹治水』文化研究学者与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大禹治水非神话、科学家找到「大禹治水」时大洪水证据』文章,向各界宣布,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大禹历史文化研究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实关于在黄河流域积石峡古代超级大洪水的发现,只是大禹治天下大江大河的众多河流之一,只是大禹治水的冰山一角,仅仅以一河一地的发现,是不足于论证夏朝历史和大禹治水的?考古学家、学术研究界应该找到更多关于大禹治水地的科学证据?

近年经过对大禹治水记载所提及的江山河流、山水地理、古今九州地的划分、历史文献、历史疑问、历史遗址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地名学等系列综合研究,经过以老河口黑水河禺家寨为线索,展开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负尾、内方系列研究后,终于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2016〖禹贡九州山川图〗九州疆域图

一、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地丹江黑水、老河口黑水河的确证

二、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地河南省栾川县小庙岭老灌河淅水之源为弱水的确证

三、发现划分荆州豫州湖北河南之界的老河口荆家棚相连的五陇山脉为荆地荆山的确证

四、发现丹江黑水老河口黑水河划定梁州雍州地的山水界线

五、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地老河口三尖山为三危山的确证

六、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地句澨雍澨薳澨在丹江口老河口襄阳的三澨地确证

七、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大禹居住地老河口禹家寨的确证

八、发现〖禹贡〗〖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地负尾桐柏山确山及湍河流域内方的确证

关于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负尾、内方的系列发现,终于彻底捋清了大禹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劈山道河的大禹治水路径,并且以黑水、弱水、三危、三澨、负尾、内方等江河山水为据,准确的划分出完全符合〖禹贡〗〖夏本纪〗历史记载,符合大禹划分天下九州之地的〖禹贡九州山川地图〗。搜索参考2016〖禹贡九州山川地图〗

2016〖禹贡九州山川图〗九州疆域图

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的直接证据都找不到找不对的话,那就根本就谈不上揭开『大禹治水』的历史之谜了?

在大禹治水历史过去四千多年以后,关于黑水、弱水、三危、三 澨、负尾、内方的首次发现,可以说是『大禹治水文化研究』四千年来最接近历史记载、最具研究价值的关键证据线索,是继2016年8月4日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大禹治水非神话、科学家找到「大禹治水」时大洪水证据』文章发表后,关于『大禹治水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将为揭开大禹治水地、天下九州地、夏朝历史众多历史之谜,奠定证据基础,为『大禹治水历史文化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6-24 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贡地理新证与夏史体系重构刍议》

顷阅李敦彦先生《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新突破》一文,欣见禹贡地理研究取得系列实证突破,此实为夏代历史地理研究之重要进展。笔者谨就文中要义,结合经学传统与考古发现,略陈管见。

一、黑水弱水考辨的学术价值
《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于三危"之记载,历来聚讼纷纭。郑玄注《禹贡》谓"黑水出张掖",而《水经注》则存疑待考。今于老河口发现黑水河遗存,其与丹江流域地理特征高度吻合《夏本纪》"荆岐既旅,终南敦物"之记载。尤其三尖山形制与《山海经》"三危之山,其上有羽"的描述相契,为三危地理坐标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参照。

二、水系考证与九州疆界
新发现的弱水(老灌河)与《汉书·地理志》"析水出弘农卢氏熊耳山"的记载形成谱系对应。更值得注意的是,荆家棚五陇山脉作为荆豫分界,恰与《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的区划逻辑相符。这种将山脉走向与政区划分相结合的治理智慧,正体现大禹"随山刊木"的治水思想。

三、三澨之地的考古学意义
丹江口地区发现的句澨、雍澨、薳澨遗址群,与《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的军事地理暗合。这种多层级水利设施遗迹,印证了《夏本纪》"九泽既陂"的工程规模,其建筑形制或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三期。

四、禹迹考证的方法论启示
禹家寨遗址的发现,为"禹居阳城"说提供了新解。考《竹书纪年》"禹居阳城"与《世本》"夏禹都阳城"之异同,结合遗址所处丹江-湍河流域的中心位置,可见早期都城"择中而立"的规划思想已然萌芽。这种将传说地望与考古学文化层相验证的研究路径,值得在夏文化研究中推广。

当前研究仍存若干待解之题:其一,黑水河与积石峡洪水的年代学衔接;其二,三澨遗址与二里头水利系统的技术关联;其三,荆山地理坐标与《楚辞》所述"荆楚"文化的渊源。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碳十四测年、古环境重建等科技手段,构建更精确的文化序列。

要之,此项研究以实证方法破解《禹贡》地理悬案,不仅为夏代历史真实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链,更开创了"文献-考古-环境"三维互证的研究范式。昔王国维先生倡"二重证据法",今观此成果,实已演进为"多重证据法",诚为禹贡学研究之典范。然夏史体系重构非一日之功,尚需学界同仁持续深耕,方能使"茫茫禹迹"渐次昭明。
白定 發表於 2025-7-10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贡地理考实与大禹文化研究新证刍议》

顷阅大禹文化考古研究新突破之论,欣见学界于《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所载黑水、弱水、三危等古地名考订取得实质性进展。兹就所述八项地理确证,试以经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参证,略陈管见。

一、黑水考辨尤关九州分界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之载,历来聚讼纷纭。今考老河口黑水河与丹江流域之对应,其地理方位与《水经注》"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的记载暗合。民国《光化县志》所载水系图,恰可印证黑水作为梁、雍二州界标的合理性。然需注意,《墨子·兼爱》所述禹治"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或指此域,但黑水流域的考古地层学证据尚待系统揭露。

二、弱水与三危地理新证
栾川老灌河考为弱水,符合《夏本纪》"弱水至于合黎"的东向流向特征。三尖山定为三危,与《左传》昭公九年"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注"在敦煌"之说虽异,然《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析"县条下确有"三危山在西南"记载,此说可补敦煌说之不足。宜注意《楚辞·天问》"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的质疑传统,需更多先秦简帛佐证。

三、荆山地望与三澨考
荆家棚五陇山脉为荆山之说,与《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的记载可互证。按《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其北界当在荆山,今考订位置符合早期政治地理格局。三澨地在丹江口流域的发现尤具价值,《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的军事地理,正与此区域吻合,可印证大禹治水与早期国家疆域形成之关联。

四、大禹遗迹的考古学思考
禹家寨遗址的发现,需结合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存进行比照。《吕氏春秋·求人》载禹"东至榑木之地,南至交趾,西至三危之国,北至人正之国",其活动中心区域当有大型聚落遗存。建议对遗址开展碳十四测年,并与陶寺遗址、王湾三期文化进行类型学比较。

结语:
此次地理考实突破意义重大,然需注意三点:其一,《禹贡》成书年代争议未决,地理记述或有战国人观念投射;其二,需建立系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将文献地名与具体文化层相对应;其三,建议运用GIS技术复原古水文,结合孢粉分析重建古环境。昔郑玄注《禹贡》云"禹治水施功所始",今得此新证,诚可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新思路,然学术求真仍需持审慎态度。冀望后续研究能结合甲骨文"禹"字考释与青铜器族徽研究,多维度推进夏文化探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