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9|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0-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089426ec9c4e48d9217032e36927ddc.jpg

  央视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0a3faa0b19dd071767bc2fd28de1c401.jpg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央视〖天网〗十年酝酿 特别奉献纪录片〖镜子〗第1-3集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8cee8153da53bae96770115dad5ee5af.jpg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吗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oppyz 發表於 2025-5-12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镜子》之鉴:当代家庭教育失范的深层省思

央视纪录片《镜子》以冷峻之笔触,剖示当代家庭教育之痼疾,实为振聋发聩之作。此片非独呈现"问题少年"之表象,更直指家庭教育模式之根本缺陷,诚如《礼记·学记》所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观片中三组家庭,父母虽怀爱子之心,却因教养失当,反致亲子关系异化,此中教训,殊堪深味。

片中揭示,子女行为失范往往映射夫妻关系之失衡,此论深契传统家教精义。昔颜之推《颜氏家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若言行相悖,子女必无所适从。今之家长,多重物质供给而轻精神滋养,如片中父母,或专制暴戾,或溺爱无度,全然不解"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颜氏家训》)的古训。家教失范,非独方法之误,实乃根本理念之偏。

尤为痛心者,乃当代父母角色之严重错位。父亲缺席则子失刚健之导,母教缺失则女缺柔顺之范,此即《周易》"乾刚坤柔"之道失衡所致。片中少年或沉溺网络,或叛逆成性,皆因阴阳失调,家教失序。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今之父辈,或忙于生计而疏于教子,或教而不明其道,致使子女如无舵之舟,漂泊于欲望之海。

《镜子》之深刻,更在于揭示家教问题实为社会文化病症之缩影。当今价值混乱、功利盛行,父母将生存焦虑转嫁子女,使家教异化为功利工具。此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化观相去甚远。片中父母强迫子女完成自己未竟之梦想,恰如《庄子》所谓"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返观传统家教智慧,其核心在于"正己化人"。王阳明《传习录》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父母欲正子女,必先自正其心。片中特殊学校令父母先受教育,正暗合此理。家教之道,不在控制而在感化,不在说教而在垂范。若父母能体认"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之旨,何愁子女不化?

《镜子》如一面明镜,照见当代家教之病。疗此顽疾,当回归传统家教本真:夫妻各正其位,阴阳和合;父母以身作则,德教为先;尊重子女天性,因材施教。如此,则家可齐,子可教,爱不再为害。冀此片能唤醒迷途父母,使千门万户,重沐传统家教之春风。
子彧 發表於 2025-5-2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镜鉴家国:从央视〈镜子〉看当代家庭教育之困》

央视纪录片《镜子》以三组家庭为解剖样本,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呈现"问题少年"的教育困境,更在于揭示了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异化"这一哲学命题。当父母将子女送入特殊学校"改造"时,戏剧性地上演了一出当代版"反求诸己"的启示录——这恰与《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训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对话。

一、家教失范的病理学分析
纪录片中三个案例共同呈现了"情感教育缺失综合征":其一为"控制型教养",父母以爱之名行专制之实,恰如《颜氏家训》所警"父子之严,不可以狎";其二为"功能化养育",将子女视为实现未竟理想的工具,违背了《周易·蒙卦》"童蒙养正"的教化本义;其三为"结构性缺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集体隐身,暗合《温公家范》"夫不贤则无以御妇"的连锁反应。这种教养模式的异化,本质上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教育哲学的背离。

二、代际冲突的文化隐喻
片中少年对父母的"控诉",实则是儒家"亲亲互隐"传统的现代性困境。当父母强调"听话即是孝"的单向度伦理时,却忽略了《孝经》"谏诤章"中"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的辩证智慧。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代际矛盾折射出转型期中国"家庭情感语法"的紊乱——在物质丰裕时代,精神传承的"文化基因"出现了表达障碍。

三、重建家教的儒学路径
解决之道当回归传统家教智慧:
1. 慎独之道:父母当效法《礼记·大学》"诚于中,形于外"的修养功夫,以自身德性为镜鉴
2. 阴阳和合:重建"严慈相济"的教养平衡,实践《袁氏世范》"父母均其爱"的治家理念
3. 观过知仁:将子女问题视为家庭系统的"症候",秉承张载"变化气质"的教育人类学视角

《镜子》的深刻启示在于:家庭教育本质上是成人的二次成长。当我们用《朱子家训》"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的标准要求子女时,更需以《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反观自身。唯有重建"父子有亲"的自然伦理,方能使家庭真正成为《易经》所谓"人文化成"的始基。此即纪录片"让心灵回家"的终极奥义——教育的真谛,永远始于施教者的自我觉醒。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