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6|回复: 2

[儒家学说] 政治蓝图的构思·《论语·季氏》篇释义

[复制链接]
黄朴民 发表于 2017-11-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氏》为《论语》的第16篇,全篇共计14章。孔子在本篇中集中阐释了两个问题:他的基本政治立场以及相应的政治主张;他关于君子德行操守的观点。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并不相交集,但是如果从深层次进行思考,我们认为,它们之间还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一定的政治立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德行操守基础之上,而一定的德行操守,也能帮助一个人在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正确选择坚定的立场、合理的态度、恰宜的对策。

孔子的政治观,其核心内容是提倡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与政治伦理。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能认同的建立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途径,就是尊卑有序、上下有等,内外有分、男女有别的“礼治”秩序。然而,他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现实,乃是大动荡、大变革的岁月,“礼崩乐坏”,诸候争霸,大国兼并,学术下移,原来的“礼治”秩序正在迅速瓦解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怎样履践自己的政治原则,就成为了任何一位思想家无可回避的现实挑战。

从《季氏》篇所反映的孔子政治立场来看,孔子是坚持自己所遵信的既有“礼乐”秩序的基本立场的。对这种“礼乐”秩序的执著,实际上体现了孔子思想意识深处的“大一统”情结。在孔子看来,“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最好的政治统治模式,是天下“有道”的具体象征:“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现实中,这种“大一统”政治格局业已遭到摧毁,天下由此而进入了“无道”的状态,而且是每况愈下、愈演愈烈,这加剧了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现实既然如此,形势确比人强,这时候能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孔子对此高度重视,并借用周任的言辞来表达士人在“无道”“无序”政治状态下应有的态度,“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其含义即《卫灵公》篇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而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一些重要原则:

第一,政治的清明与否,取决于财富分配上能否做到公平合理。按孔子的认知,即国家的安定,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人们能否共同享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不在于人口递增多少,而在于人们能否有安全感、归属感,否则,财富再多,也仅仅是满足少数权力寡头、利益集团的欲求;不仅如此,这势必会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冲突的蔓延,有弊无利,等于是饮鸠止渴,自取败亡:“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应该说,孔子这一观点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政治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在社会资源分配上,不能做到“雪中送炭”,反而变本加厉,剥夺弱势群体最后一点可怜的生存条件,那么,只能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富悬殊目益严重,阶级对立空前紧张,到头来社会陷入动乱与崩溃,各色人等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第二,政治的施行,要推重文德而尽可能戒除武力。孔子主张“德治”,而“德治”的要义,则是行“王道”而去“霸道”,提倡“德化天下”,反对依赖武力去征服对手。尽管孔子本人对军事有相当高的造诣,深谙“射”“御”等基本军事技能,也主张合理的军事防卫,即所谓“执干戈以卫社稷”,但是,从本质上说,他的立场是“反战”“非攻”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不愿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已的军事素养、军事技能,甚至有意地加以淡化与掩饰。《卫灵公》篇记载,“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就是其有关军事的立场体现之一个明证。这种基本立场,在本篇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他主张“修文德”以服远人,反对“谋动干戈于邦内”,就是他“为政”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点,是与稍后的商鞅等法家一味主战、好战立场完全相左的。

第三,政治的重点,是内政居于首位。搞好内政,确保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清明政治,改善管理,化解内部的矛盾,争取民心的归附,这才是应对与解决外患的根本保证,“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反之,如果企冀通过挑起对外的冲突,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祸水外引,操纵民意,或许也可以收到暂时的效果,延缓国内矛盾总爆发的时间,苟延残喘,不绝如缕,但终究不是“治本”的方法,抱薪救火,完全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此外,本篇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修炼也发表了大量的意见。其主要精神,与《雍也》《公冶长》《卫灵公》诸篇所述基本相一致,但具体的提法则有独到新颖之处。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君子交友之道:需要注意避免的“三愆”过失;“君子有三戒”的“修已”要领,以“三畏”为主旨的君子敬畏之心;观察事物、考虑问题时所秉行的“九思”方法,“见善如不及”的学习态度等,均是条理清晰,切中肯綮的德性培养之具体门径。概括起来,这些“修己”“进德”的门径,大致不外乎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交友要慎,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完全符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也是孔子之所以汲汲提倡“毋友不如已”之原因所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二是行事要敏。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说合适的话,做恰当的事,冰雪聪敏,自有分寸,见机而作,灵活圆通:“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总之,是要善于把捏分寸,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见好就收。

三是处世要敬。要恭敬谨慎,态度严肃,怀有敬畏之心,拥有感恩之心,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态度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特别是要有所戒惧,知所进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励志勉节,为普通人做出表率。

范尼 发表于 2025-4-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季氏》篇政治伦理的深层互文性阐释

《论语·季氏》篇呈现的"政治立场-德行操守"二元结构,实为儒家政治哲学的精微体现。孔子通过"不患寡而患不均"(16.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等论述,构建了以德性伦理为根基的政治范式。这种"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双向互动,形成了独特的儒家治理智慧。

考诸周代礼制,孔子所维护的"礼乐秩序"绝非简单的等级固化。《周礼·天官》"六典"体系显示,礼制本质是责任伦理的制度化表达。孔子在"陪臣执国命"(16.2)的批判中,强调的正是权力与德行的对等关系。这种"正名"思想(13.3)的延伸,将政治合法性建立在道德正当性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面对礼崩乐坏提出的"修己以安人"(14.42)方案,在《季氏》篇具体化为"君子三戒"(16.7)的修养工夫。这种由内圣开外王的思路,通过"德风德草"(12.19)的感化机制,使个体心性修养与政治秩序重建形成有机联系。汉代董仲舒"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的论述,正是对此的体系化发展。

当代学者当注意:孔子对周礼的坚守包含着深刻的损益智慧。其"克己复礼"(12.1)的实质,是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来实现制度伦理的活化,这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仍具启示意义。
天噬眼泪 发表于 2025-4-27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季氏》篇政治伦理的现代诠释

《论语·季氏》篇所呈现的政治哲学体系,实为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对政治伦理的深刻重构。本篇14章内容看似分立,实则构成"内圣外王"的完整逻辑链,其思想价值远超一般注释所论的层次。

一、礼治秩序的本体论基础
孔子所执着的"礼乐"秩序,本质上是对宇宙秩序的伦理投射。"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层级结构,实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社会化呈现。在《季氏》首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论述中,隐含"政教合一"的原始儒家政治神学。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十世-五世-三世"的权力衰变规律总结,已触及政治合法性的代际递减律,这与现代政治学的权力耗散理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二、德性政治的实践困境
"陈力就列"的仕宦原则,揭示了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矛盾:士人既需保持道德主体性,又必须参与现实政治运作。这种"卷而怀之"的处世智慧,实为早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策略。细读"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著名论断,可见孔子已意识到经济正义对政治稳定的基础作用。其"均无贫,和无寡"的主张,与现代福利国家理论中的"社会均衡器"概念不谋而合。

三、政治人格的形上维度
篇中关于"君子三戒"(16.7)与"益者三友"(16.4)的论述,构建了政治主体的德性标准。这种将个人修养与政治能力相统一的思路,形成了独特的"德能一体化"政治人才观。值得注意的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的主张,展现了儒家"文化软实力"思想的雏形,其影响直达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学者常将《季氏》篇简化为保守主义的政治宣言,此乃误读。实际上,孔子在维护周礼形式的同时,已注入"仁"的革新精神。其对"陪臣执国命"的批判,本质上是对权力异化的警惕。在全球化时代的政治治理中,本篇揭示的"秩序与正义"辩证关系,仍具重要启示意义。政治精英的德性培养、财富分配的伦理限度、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些命题的讨论都可在《季氏》篇找到思想原点。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