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3|回復: 2

舌尖上的莲藕

[複製鏈接]
刘淑萍 發表於 2017-11-2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24_010

20171024_010

莲藕。冯伟/绘

又到采莲的季节了,汉代有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莲子好吃,可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生长于淤泥之中的并根莲藕。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有诗曰:『青荷盖绿水,芙蓉发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同心莲。』莲藕有脆藕和粉藕之分,前者嫩些,是春夏两季的藕,只适宜于炒了吃。粉藕是老藕,秋冬季节的藕,这种藕适宜炖汤吃,炖熟后粉嘟嘟、香喷喷的。但即便是秋冬季节的藕,有的看起来也长得粗壮,但不适宜炖汤,只能炒了吃。这就要看品种,要区分了。能炖汤的粉藕一般都生长在水质良好、土壤肥沃的淤泥之中,每到采藕的秋冬季,农人都是冒着寒冷,赤脚下到藕田里挖出来,再送到集市上售卖。

我喜欢吃猪排骨炖藕汤,宋代杨万里诗:『比雪犹松在,无丝可得飘。轻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销。』还没嚼便销魂,其滋味可想而知。在湖北,无汤不成席的说法流传甚广,排骨藕汤,就更是家乡味道的代名词。〖神农本草经疏〗记载,藕『味甘,生寒熟温』,排骨炖藕汤,是一道极具营养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的上佳汤品。

湖北人对排骨炖藕汤的钟爱,还缘于一个江湖传说:宋高宗退位后,孝宗即位,忽一日腹泻数次,服药多日无效。高宗心下着急,微服私访寻医问药。某天来到一药市,见人们争相购买藕节。高宗询问药师为何,药师答曰:『如今天下流行冷痢,新采藕节乃治疗之良药。』高宗轻声对药师亮出了身份,命其随自己进宫给孝宗治病。药师仔细给孝宗号脉叩诊,见孝宗肢出冷汗,脉细舌白,道:『皇上过食湖蟹,伤脾胃,故成冷痢。服新采藕节汁,数日可康复。』高宗忙命人取来金杵棒,将藕节捣汁,给孝宗热酒调服之,果然不几日,孝宗康复。

故事真假今人无从考证,但藕节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却是事实。湖北人炖排骨藕汤都不会将藕节丢弃,尽管藕节不好看也不好吃。炖排骨藕汤很有讲究,须大火烧开,改文火慢炖;此时加入准备好的藕块。藕块须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大菱角状或用刀拍成大块,用器具装好撒少许盐,放入沙罐,开始大火烧开,再改用文火慢炖,半熟时再加适量盐。沙罐非瓦罐,沙罐适宜煨藕,而瓦罐则适宜炖鸡。沙罐传热慢,受热均匀,文火炖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一个通宵。这样炖出来的排骨和莲藕酥香软糯,浓浓的汤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盛出时在汤面上撒上绿色的细葱,一时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我年轻时有一个大年夜在外归乡迟,那天晚上,全家就等我一人,在离家还老远的地方,便闻到了排骨藕汤的香味,及至进屋,见母亲正好将一大盆藕汤盛放在桌子上,果然是家乡的味道!

河水静流,山路弯弯,香味伴随着脚步一路前行。临别时刻,排骨藕汤让我十里闻香九回头。在物质丰富生活优裕的当下,排骨藕汤仍然是湖北人标志性的美食。

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想起生活的种种甘苦,想起合家欢乐的团圆饭,想起那碗销魂蚀骨的排骨藕汤,也该是十里闻香而愈加归心似箭吧。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30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藕颂:论莲藕之味与中华饮食之道》

莲藕者,水泽之珍也。观其外则沾淤泥而不染,察其内则通七窍而玲珑,诚如周敦颐《爱莲说》所云"中通外直",实乃植物中之君子。今人论藕,多止于口腹之欲,殊不知此物承载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久矣。

考诸典籍,《齐民要术》已有"种藕法"专章,贾思勰详述"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足见魏晋时藕已为重要作物。鲍令晖"下有并根藕"之句,非独状物,实暗合《周易》"二人同心"之理。藕节相连,恰似中华文明之薪火相传,此中深意,岂止于庖厨之间?

至若藕之药用,《本草纲目》辨之甚详:"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宋孝宗故事虽近稗官,然藕节止痢之效确载方书。昔年苏东坡谪黄州,作《菜羹赋》言"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其"琼根"者,或即指藕。文人雅士之笔,每将寻常食材点化为文化符号,此中华饮食之道所以异于他邦也。

鄂省炖藕之法,尤得古人"水火相济"之妙。沙罐文火,暗合《吕氏春秋》"鼎中之变"的烹调至理。先贤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观今人炖汤,藕块或菱角或拍散,撒盐时序皆有定规,此非徒求味美,实乃对食材之虔敬。袁枚《随园食单》谓:"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识藕之粉脆,辨水火之候,正是"知物性"的饮食智慧。

余少时客居荆楚,腊月归乡,见庖人制藕汤彻夜不熄火,恍悟此即《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之真谛。一口藕汤,凝天地四时之气,聚匠人毕生之功,更系游子万里之思。饮食之道,至此可谓尽矣。

今人谈"舌尖",多炫技于味,而忘其本。藕之为物,出淤泥而不染,经水火而弥珍,恰似中华文明历劫不磨之象。愿诸君食藕之时,不仅知其味,更能会其神,斯文之道,庶几不绝。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7-29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藕颂:论莲藕之味与中华饮食之道》

莲藕者,水芝丹也。《尔雅》谓之"荷芙蕖",其根为藕,实为中华饮食文化之瑰宝。观今人论藕,多止于口腹之欲,殊不知一藕之中,实蕴天地人三才之道。

藕分脆粉,实合四时之序。《齐民要术》载:"春藕脆白宜脍,秋藕粉糯宜煨",此乃农事与天时相应之妙。脆藕生于春夏,得少阳之气,故宜急火快炒;粉藕成于秋冬,禀太阴之精,当以文火慢煨。此中阴阳消长之理,正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湖北人深谙此道,故能因时制膳,成就排骨藕汤这一方名馔。

藕节入药,可见先民智慧。《本草纲目》详载藕节"味涩性平,能散瘀止血",与民间传说恰相印证。考《宋会要》虽无孝宗食藕疗疾之录,然宋代《太平圣惠方》确有"藕节汁治痢"之方。此非偶然附会,实乃民间经验与医理相通之证。饮食之道,原与医药同源,所谓"药食同源",于此可见一斑。

至若煨汤之器,沙罐瓦罐各有所宜,此中更有深意。《考工记》云:"陶人为甗,实二鬴",古人制器,必究其性。沙罐土质疏松,导热绵长,正合"煨"字本义——火在衣下,徐徐图之。反观瓦罐质密,宜炖禽类之鲜。一器一用,俱合物理,此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真谛。

今人食藕,当思三味:一为泥土之味,不忘农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苦;二为时节之味,明晓"食其时,百骸理"之道;三为人文之味,体会"莼鲈之思"中的乡愁。东坡居士《老饕赋》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食藕之乐,岂止于味?实乃养身、养心、养德之媒也。

藕有七孔九孔之别,犹如人生百态。然无论孔数几何,其中通外直之性不改。此正中华饮食文化精髓——于平凡中见真味,在烟火处悟大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