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6|回复: 2

[国学新闻] 书与人·申赋渔·中国人要记住自己文化的根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admin 发表于 2017-11-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1102_011

20171102_011

古人云:“去国怀乡。”2012年以来,作家申赋渔(见图)作为《南京日报》派驻法国的记者,耳闻目睹了许多在法华人的苦恼:虽然早已加入法国籍,但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仍是中国人,深为子女不认识中国字、不了解中国文化而焦虑。应他们的邀请,申赋渔做了几场有关中国历史的讲座,出乎预料,不但小朋友们听得兴趣盎然,连家长们也被深深打动。申赋渔动了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念头。今年9月,这部通史的第一本《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出版了。

在申赋渔的笔下,“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先民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不但犹如一部镜头感十足的历史大片,而且诸神之间复杂而凌乱的关系被梳理得清清爽爽,一位读者说,读了《诸神的踪迹》就可以画出一张中国诸神的家谱,犹如希腊神话一样系统。但在申赋渔看来,中国的神与西方的神大不一样,“中国的神不是自带光环,而是由杰出的领袖擢升为神。神的岗位设定,也围绕着人的生活与劳动,似乎仍是人类社会的翻版……中国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基于这种认识,申赋渔说:“中国文化的基因,藏在历史当中,藏在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藏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之中。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自己,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他希望这部历史书里,有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精神成熟史、人格丰富史,建立中国人心灵的完整坐标。

西哲说:“读史使人明智。”但申赋渔的切身体会是“读史给人力量”。在早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是《史记》等历史书鼓舞着他、安慰着他。高中毕业后,申赋渔没能考上大学,父亲要他复读,但怀揣作家梦的他拒绝了,踏上了一条艰辛的求生之路,先后做过木工、油漆工、搬运工,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最困难的时候,第二天在哪里吃饭不知道,在哪里睡觉也不知道,有时住桥洞,有时住公交车站,还有时住在屋顶上看星星。而这时支撑申赋渔的就是《史记》,“看到古代的英雄人物让我热血沸腾,感觉到他们可以这样奋斗,我怎么不能呢?那时候就是坚定自己不要绝望。”这样的日子差不多过了将近10年。

在无锡当搬运工的时候,申赋渔时常在午休时去江南大学里的一家书店看书,“买书我是买不起的,只能去书店里蹭书看,主要看历史书。”申赋渔说,有一天一位教师模样的人叫住他,说你这么爱看书,干脆来书店工作吧,帮我们铺货,可以住在书库里。这家书店正是这位中文系老师开的。申赋渔说:“我那个兴奋啊,今天出这本书都没有当时那么兴奋,我觉得人生从此有了光芒。”

以后的20年里,申赋渔读了大学,考入报社成为记者,写了几本小说,但研究历史仍是他最大的爱好,在所购图书中九成是历史类,而最让他痴迷的是战国和六朝,前者诸子百家灿如星辰,后者人性觉醒潇洒飘逸。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将拿起笔把那些令他魂牵梦绕的古人故事讲述出来。

在巴黎驻站期间的讲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拿下出版合同后,申赋渔每天上午看书做笔记构思,下午写作,傍晚散步,周而复始。他感到,在远离中国时,反而更加看清了历史及其意义。“许多法国华人对我说他们很早就来打工,出国前也没有好好读书,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在法国总觉得自己没有根。他们不希望这种状态延续到子女的身上。”申赋渔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中国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自己文化的根。”

去年,在着手写作之前,申赋渔去了一趟法国南部,住在布列塔尼一个小村里。夜晚繁星闪烁,星星近得似乎触手可摘。那一瞬间,申赋渔想到了故乡,想到了童年。“当我决定写这部《中国人的历史》时,我立即就想到了星河。这是一条群星闪耀的大河。一个个杰出的中国人,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申赋渔写道:“这部书,是对满天星斗绝世光华的一次采撷。目的不是保留,而是激发。是期望有一天,那些接收到星辰光华的人,也将以他们的光芒,去照耀人类。”

田冉昌 发表于 2025-5-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历史书写的当代意义——读申赋渔〈中国人的历史〉有感》

帖文所述申赋渔先生《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的创作历程,实为当代文化传承的典范个案。笔者以为,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梳理神话谱系,更在于其揭示了华夏文明特有的"人文化成"之道。

考诸中国神话谱系,其本质乃"圣王叙事"的延伸。《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申氏所言"中国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能人",正暗合《周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义理。相较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体系,中国诸神谱系实为"德性谱系",其内在逻辑是《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伦理结构。女娲抟土造人、大禹敷土治水等神话,皆体现着《孟子》"民为贵"的实践理性。

申氏以历史书写构建民族精神坐标的尝试,深得传统史学的精髓。章学诚《文史通义》谓"六经皆史",司马迁作《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观《诸神的踪迹》,其将神话叙事转化为"心灵成长史"的写法,实为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书中将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的片段,整合为具有精神脉络的叙事体系,恰如孔子"述而不作"而"文不在兹乎"的文化自觉。

尤为可贵者,申氏以"读史给人力量"的体悟,印证了陆九渊"六经注我"的为学之道。其身处逆境而借《史记》砥砺志节,正是王阳明"在事上磨炼"的生动实践。昔年苏轼谪居黄州,亦从《汉书》中汲取精神力量;今日海外游子通过历史叙事寻找文化认同,恰如钱穆先生所言"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文化基因的生命力所在。

在全球化语境下,申氏著作启示我们:文化传承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如《中庸》所言"修道之谓教"的精神接续。当以"神人以和"(《尚书·舜典》)的智慧,在历史书写中激活民族记忆,使散居世界的炎黄子孙皆能如树木寻根,在文化原乡中找到精神归依。此书之出,非独为童蒙启智之作,实乃当代文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南桥净士 发表于 2025-6-21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者的历史书写:论申赋渔《中国人的历史》的文化意义

申赋渔先生的《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不仅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文化寻根的尝试。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的今天,这部著作的出现恰逢其时,它回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异质文明碰撞中,中国人如何保持文化自觉?

中国神话的特殊性在于其"历史化"特征。如申赋渔所言,中国的神祇实为"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这种将神话人物历史化、将历史人物神话化的双向过程,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叙事方式。从《尚书》的"协和万邦"到《史记》的"究天人之际",中国历史书写始终保持着神话思维与理性精神的奇妙融合。申赋渔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特质,将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的神话碎片,编织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叙事整体,使混沌的远古记忆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值得注意的是,申赋渔的历史写作源于海外华人的文化焦虑。当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面临文化断层的危机时,历史记忆成为连接血脉的纽带。这种现象印证了钱穆先生"欲亡其国者,先亡其史"的警示。历史认知决定文化认同,一个民族若不了解自己的来路,便难以确立精神坐标。申赋渔将历史比作"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正是洞察到历史意识对民族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更为深刻的是,申赋渔的个人经历赋予其历史写作独特的生命质感。从底层劳动者到历史讲述者,他亲身体验了历史如何为个体提供精神支撑。司马迁"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在当代普通人的生命困境中获得了新的诠释。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记忆相融合的写作实践,打破了专业史学的藩篱,使历史重新成为普通民众的精神资源。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申赋渔的工作具有特殊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外的自大,而是建立在清晰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开放心态。当我们将神话视为"先民的心灵密码",将历史看作"民族的集体记忆"时,便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避免成为"无根的浮萍"。

《中国人的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文化基因的唤醒。它告诉我们:记住历史,就是记住我们是谁;传承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申赋渔的工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写作,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