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6|回復: 2

[医药资讯] 从中兴高管到医馆掌门人,这个80后IT男把中医玩火了

[複製鏈接]
医馆界访谈组 發表於 2017-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be217d45720a9bfe58aae14006ff200.jpg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6065164660d379d8903dd8e987e234f6.jpg

01

赵海峰

艾莱康中医连锁创始人

曾是中兴通讯海外项目负责人

说得了英语,带得了团队,拿得下项目

而立之年,跨界医疗,踏实立足基层中医

用丰富的IT行业经验为医疗服务注入新的内涵

〖馆长有约〗第一期

记者/主持 :马飞飞「半夏」

艾莱康中医创始人 赵海峰

去年医馆界举办的『第一届深圳中医馆创新论坛』上,在现代大企业制度下历练过的艾莱康中医创始人赵海峰先生为大家介绍其医馆的管理制度与薪酬体系,让很多囿于中医圈的老医馆人感到耳目一新,医馆君听得也非常兴奋,中医人太需要走出中医这个小圈而去借鉴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了。(中兴精英跨界『革命』:让医生回归本质!)

赵馆长笑指自己的啤酒肚『你看我胖了可不是我能吃,而是我地沟油吃多了,因为工作的原因,吃饭不规律,工作起来就没点了,赶不上家里的饭菜』,『2012年开始筹备创建艾莱康,2013年,艾莱康正式开业以来,我几乎没有休息过』。

最让医馆君费解的是,作为原中兴通讯的管理干部,在十几个国家负责过几十个项目,带过数百人大团队,创业做什么不好,非要来啃『中医医疗』这块难啃的骨头?

『2012年的时候我31岁,在中兴工作了近10年,回国以后,总想做点别的东西,也认为自己还能做点别的事情,以前我看病的时候就发现,医院诊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一塌糊涂,我觉得可以做一些跟信息、互联网有关的东西,后来种种原因,加上做医疗信息技术的初衷,变成了做具体的医疗落地和临床,也走上了为医疗添砖加瓦的行列。

1

从经营的理性角度选择中医诊疗

现在选择中医创业的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中医梦,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中医,也可能是想抓住国家政策偏向中医的风口。但是赵馆长从创业起始,之所以选择中医更多是从经营的理性角度出发,而不是一腔热血。

『刚开始我是做药店,但是周边都是药店,竞争压力非常大。我要生存就必须为患者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门槛服务,医疗行业的高门槛服务无疑是医生的诊疗服务和诊疗设备,诊疗设备政策不允许诊所引进,所以我就考虑开诊所了』

艾莱康中医创办于2013年,深圳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医私营医疗机构都很少,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中医呢?

『我为什么不选择开办西医诊所呢,一是西医的投入成本更高,当时政府不允许诊所设置现代的诊疗设备西医离开设备,需要承担的风险可能比较大,。而中医不需要配备那么多的诊疗设备等,跟我们当时的经营情况更贴切一些,所以就走上了中医诊所的路。』

医馆君见惯了『唯中医论』的狂热,也许用理性来经营中医,会让中医更健康的发展。

2

再不想吃政策的亏

谈到诊所经营,赵馆长强调一定要关注当前,不仅关注眼前门店的情况,还有政策的变化动向。之所以如此关注政策,是因为初创阶段不懂政策,吃了大亏。

『我们第一家诊所是艾莱康华为基地店,当时想将药店改为诊所,限于对行业和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办证跑了无数次,当时政策规定500米之内不能开同等类型的医疗机构,我们和最近的一家医疗机构距离大概490多米,最终中医诊所也没注册成功,工作人员便建议我注册成中医坐堂医诊所,诊所虽然是开起来了,但是因为是坐堂医诊所的原因,后来又造成了一些被动的局面。』

『中医坐堂医诊所跟中医馆的营业范围是一样的,经营范围受到限制。开第二家的时候就注册成了中医诊所,因为诊所设置上要求低,只需要一位医生就可以开办,而且中西医都可以有,经营范围相对较大』。

一路走来,经历了不是波折,目前艾莱康共有4家医疗机构。将来时机成熟,赵馆长希望深圳的每个区都有一家艾莱康的中医医疗机构。

41b53d00c9a4a84d397a0a939710d8f5.jpg

▲艾莱康前台

3

理性创业

可能由于读理工科和从事通讯行业的原因,赵馆长一直对投资和经营方面都比较理性,在规划业务的时候,我们的思路是:

1.开诊所要做好资金的规划与预算,不把钱过度花在门店的装饰上面,基层的医疗机构干净、整洁、舒适、大方为原则。

2.初创阶段多学习。为了看优秀的人,优秀的门诊是怎么做的,我走了1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开车数万公里。

3.资源配置合:诊所初创不盲目的每个岗位都配人,核心岗位人员到位,一人兼多职。尤其是投资人或者馆长本人,要亲力亲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在诊所初创时期可以节约成本,配置适度为主。一个医馆初始,考虑核心管理,不要考虑太多次要管理,考虑太多的管理,管理是无止境的,管理可大可小,可细可粗,如果样样事情都追求完美的话,可能很多事情会适得其反。

644bc1e941805e938d13e558b0a6bdbd.jpg
▲艾莱康工作人员

3.做好业务定位,制定匹配的业务:如需要定位我们的患者人群,患者人群决定业务的方向等。如为哪些人看病,比诊费的考量,我们的思路是门槛不宜高,高的诊费可能会拒绝一些潜在的患者,而合理的诊费能够让一位医生陆续有患者,患者量慢慢起来,也增强了医生的信心。如我们定位的做好基层服务医疗,那,除了日常诊疗服务,我们也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拉近与社区的距离,如开展小儿推拿,心肺复苏术等免费的活动,增加周边居民的互动和认知。

4

坚持不懈资源投入和挖掘大夫

艾莱康中医先后汇集了数位省市级的名中医,我们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聘,有些医生,开始沟通、接触,到真正合作,都长达1~2年时间。日常工作中,招聘医生,找到合适的医生,一直都是一个医馆长期坚持不懈去做的一件事。

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的业务,除了需要不断的去寻找合适的人员和建立合作方式,也要为如何留住人员来完善各种管理和制度,包括薪酬和奖励制度,一些优胜劣汰、相应的考核制度也需要有,这样平台的业务能够进入稳定和良性运作。

5

不遗余力获取群众认可

1、不弄虚作假,坚持道德和做人的底线,用良心业务,向患者展示我们是一家值得信任的诊所。

2、开展夜诊服务,营业到晚上9点,我们医生都是两班倒的,付出比较大,群众也比较满意。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馆界(yiguanjie001)

· END ·

f232074e48f83ff4185578c9327be65c.gif

采访&编辑|半夏 视频|五味子 视觉|三七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干货

db5153ccdd02187ea0b02840f12193a7.jpg

4ecf7129ff0e78e6340aa239850aed04.jpg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6-1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跨界者的理性与热忱:论赵海峰现象对当代中医发展的启示

赵海峰先生从中兴高管到医馆掌门人的转型,表面看是一个IT精英的跨界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这一现象绝非简单的职业转换,而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管理思想的一次创造性融合,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医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坚守医道根本的同时,实现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从《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到宋代太医局设立"和剂局"、"惠民局",中医自古就有制度化管理传统。赵海峰引入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本质上是对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以IT行业的系统性思维重构医馆运营流程,将项目管理经验转化为医疗服务标准,这正是《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思想在管理层面的延伸——通过建立预防性机制,避免运营中的"疾病"发生。其薪酬体系改革,暗合《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智慧,使医者的物质保障与精神追求得以平衡。

尤为可贵的是,赵海峰的跨界保持着难得的理性自觉。他选择中医并非出于浪漫想象,而是经过市场分析的务实决策。这种态度恰恰符合《大学》"格物致知"的认知传统——先"格"医疗市场之"物",而后"致"经营策略之"知"。当众多创业者盲目追逐"中医热"时,他以IT人特有的数据思维,发现了中医在基层医疗中的结构性优势,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当代中医发展所亟需的。

在"互联网+中医"的浪潮中,赵海峰现象提示我们:技术终究是术,医道才是本。正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所强调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精髓的深化。艾莱康的成功,不在于使用了多少高科技手段,而在于将现代管理之"术"与中医仁心之"道"有机统一,这正是《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智慧的当代体现。

当代中医的振兴,需要更多像赵海峰这样"知西医而不惑于西医,通现代而不迷于现代"的跨界人才。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管理工具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用全球化的视野审视本土医学,以科技手段彰显人文关怀。这种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开放包容的姿态,或许正是中医走向未来的正确路径。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9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跨界融通:论IT思维与中医管理的时代耦合

由通讯行业跨界至中医领域的赵海峰先生之实践,恰是当代中医发展困境与出路的一个生动注脚。其以IT精英之资投身医馆经营,非为附庸风雅,实乃时代使然。此中深意,值得吾辈深思。

中医之困,首在管理。传统医馆多囿于"师徒相授"之窠臼,缺乏现代管理体系。赵海峰先生将跨国企业之管理制度引入医馆运营,实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智举。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以项目化管理思维重构医馆运营流程,以绩效考核激励医师潜能,正是对《孙子兵法》"治众如治寡"思想之现代诠释。IT行业之精细化、标准化特质,恰可补中医管理粗放之短。

其次在于思维之局限。中医界素有"重道轻器"之弊,赵海峰先生却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理。其敏锐察觉医疗信息技术之落后,决意以互联网思维重构诊疗流程。此正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要义。观其将通讯行业之用户服务理念植入医馆经营,使"以患者为中心"不再停留口号,实为"格物致知"精神之现代彰显。

尤为可贵者,是其理性务实之经营态度。不同于常见之"情怀创业",赵海峰先生选择中医乃基于严密市场分析。《管子》有言:"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其避开药店红海,择中医蓝海而入,正是"知彼知己"之智。而将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效能优化等理念引入医馆,更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商精神。

然则,跨界融合绝非简单嫁接。赵海峰先生之成功,在于把握了"变与不变"的度。变者,管理方法与服务模式;不变者,中医精髓与医道仁心。此中分寸,恰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既未因IT背景而轻视中医本质,亦未因投身传统而拒绝现代管理,可谓得"执两用中"之妙。

今观中医发展之势,单靠"祖传秘方"已难适应时代。赵海峰先生之实践启示我们:中医振兴,需以开放胸襟吸纳各领域精华。IT行业之系统思维、通讯产业之服务理念、现代企业之管理方法,皆可为中医所用。然根本仍在"大医精诚"四字——精于医术,诚于患者。唯有将传统医道与现代管理如水乳交融,方能使中医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赵海峰先生之跨界实践,正是察时变而化天下的生动例证。愿更多有识之士能跳脱窠臼,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医发展,使这一中华瑰宝真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