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1|回覆: 5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 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創造性讀解與借鑑 ...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10-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3389ecb2ef3ca261c8ac0325cafee7c.jpg

楊大春 - 【哲學研究】 - 2008

簡介:在其哲學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梅洛-龐蒂以不同的方式為我們描述了他關於世界或自然的看法。而梅洛-龐蒂哲學的這種發展與他對於柏格森思想的創造性讀解密切相關——柏格森從關注『形象整體』轉向關注『生命衝動』,已經暗含了梅洛-龐蒂自然觀的核心概念的轉變——從『被知覺世界』向『世界之肉』的過渡;而且這種發展並不意味着斷裂,而是不斷強化地讓自然返魅。

一、從柏格森的實在論到梅洛-龐蒂的現象學

以唯靈論傳統為共同淵源的柏格森生命哲學和布倫茨威格觀念論之爭,是梅洛-龐蒂接受哲學教育的基本背景。依據梅洛-龐蒂本人的回顧,布倫茨威格傳播的是有些弱化的、但總體上說很康德式的觀念論,強調的是『精神活動、精神的創造與構造活動』(Merleau-Ponty,2000,p.250)。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柏格森哲學從總體上看表現為一種實在論,他『拋棄科學家們的尋求產生意識、推演出意識的實在論。我們沒有必要推演出意識,因為給出物質世界,我們就給予了形象整體……他用建立在整體存在的先在基礎上的另一種實在論來取代科學家的實在論。』(ibid,2002,p.85)柏格森批評觀念論,包括巴克萊、笛卡爾、康德和布倫茨威格的觀念論,同時也批判傳統的實在論,包括笛卡爾主義者以及受其影響的科學家們在自然觀中的實在論,即關於物理世界的機械論立場,並通過走中間道路而確立了一種新型的實在論,『物質即形象』則是其核心主張。

這種實在論指向與關注身體意向性聯繫在一起,因此首先否定了機械的身體觀。梅洛-龐蒂認為,柏格森『提出了一種關於身體和神經系統的生理學觀念,它同時是一種關於行動主體(被他的身體置於世界面前)的哲學觀念。柏格森的目標是在身體與世界的衝突中恢復身體,而不是像科學的孤立分析那樣向我們提供它(在感受極和運動極之間的分離)。身體應該從一種全面的觀點,在它與環境、與它的「真實活動中心」的積極功能的關聯中來把握』(ibid,pp.83-84)。柏格森以一種整體的身體圖式觀對立於把身體看作是由各個部分機械地組織起來的生理構造觀,這就否定了笛卡爾關於動物是機器、人的身體也是機器的立場。其次,這種實在論也否定了機械的世界觀。與笛卡爾關注純粹知覺或者心靈對世界的構造相反,柏格森關注的是『科學讓我們重新回到事先給予的被知覺世界』(ibid,p.84),他『已經隱約地預期了一種被知覺世界的哲學』(ibid,p.86)。這就否定了自然之光對於世界的構造,否定了世界的量化的、機械的圖景。第三,這種實在論確立了主體與客體的一種新型關係:回到知覺,回到與世界處於衝突關係中的身體,意味着從客觀世界回覆到『現象場』,以便我們可以重新發現『至少應該暫時地相對於科學知識、心理學反思和哲學反思來確定的直接經驗』(Merleau-Ponty,1945,p.66)。這樣,一個『被知覺世界』就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巴爾巴拉寫道:梅洛-龐蒂『與柏格森的關係——主要透過重新思考【創造進化論】中對於虛無的批判和【物質與記憶】中的「形象」理論的不斷思考——在我看來對於構造存在論尤其是決定性的』。(Barbaras et al.,p.25)這種看法實無新奇之處,因為德勒茲早已從柏格森上述兩部作品中看出了存在論指向。他表示:按照【物質與記憶】,『心理學只是朝向存在論的一個開口』,『是為了「置身」在存在中的一個跳板』,記憶的觀念不僅僅意指我與存在的關係,而且意指全部事物與存在的關係,『宇宙乃是一種巨大的記憶』;而在【創造進化論】中,『生命本身被比擬為一種記憶,各種方式或各個物種相應於這種生命記憶的共在程度』;柏格森的哲學是『一種似乎包含着普遍化的多元論的存在論觀點』。(Deleuze,pp.76-77)巴爾巴拉似乎傾向於這種實在論只影響到了梅洛-龐蒂的後期哲學,並因此認定這種影響不具有現象學意義。他首先告訴我們: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把自己的事業理解為從經驗的源頭上找尋經驗,即嚴格意義上的『人的經驗』的嘗試,而這一事業『只能夠被梅洛-龐蒂所接受』,因為後者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回到認識之前的世界』,回到在科學抽象地加以規定之前的世界的計劃。(Barbaras,p.33)但他接下來卻否定這種接受是在現象學層面進展的。他承認T. Geraets有關柏格森的計劃很早就激發了梅洛-龐蒂的熱情這一說法,但否定『這種柏格森式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梅洛-龐蒂對於胡塞爾的有選擇的閱讀』這一論斷(ibid,p.33)。他表示,『不管這種論斷是否公正,梅洛-龐蒂確實從一開始就把胡塞爾現象學和柏格森的思想接受為回到事情本身的兩種根本的嘗試』,並指出,『不用懷疑的是,在其工作的進展中,梅洛-龐蒂與柏格森進行了一種鬥爭,其術語從一開始就是固定的,而且在這一進程中,柏格森看來越來越成為現象學的唯一替代,即,如果不恢復客觀哲學就不可能消除的一種前景。』(ibid,pp.33-34)

不難發現,巴爾巴拉把梅洛-龐蒂思想分成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兩個階段,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後者對待柏格森思想的兩種不同立場。按照他的看法,閱讀柏格森在梅洛-龐蒂接受哲學教育的過程中可能起到過決定性的作用。但在【行為的結構】和【知覺現象學】中,梅洛-龐蒂主要是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待柏格森思想的,這使得『形象』一詞很難被整合到他本人的思想中,所以當他偶爾在注釋中引用柏格森時,『他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把它整合起來或者拒絕掉』。(ibid,p.34)他表示,梅洛-龐蒂對胡塞爾的閱讀決定了他對柏格森的批評。(ibid,p.35)他進而認為,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他在【馬勒伯朗士、比朗、柏格森思想中的心身統一】中的看法。儘管柏格森看起來與現象學接近,其實在論的姿態無法通達意識的本真存在之意義。很明顯,巴爾巴拉把現象學局限於胡塞爾等人的意識哲學以及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哲學階段,否認後者的存在論可以被歸入現象學之列。他表示,在【論自然】以及未完成的【可見者與不可見者】中,『隨着梅洛-龐蒂遠離【知覺現象學】並且致力於其存在論計劃,柏格森的思想更多地呈現出來,對它的討論更加深入起來。』(ibid,p.34)

與巴爾巴拉不同,我本人一直堅持梅洛-龐蒂思想的統一性,認為其哲學雖有階段之分,但最終有其連貫的邏輯和進程。簡言之,從【行為的結構】到【可見者與不可見者】,梅洛-龐蒂整個的努力都應該歸屬現象學之列。巴爾巴拉正確地看到了梅洛-龐蒂不斷克服意識哲學的殘餘這一趨勢,但他把柏格森的實在論與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對立起來,則既妨礙了對柏格森哲學與現象學之關係的理解,也割裂了梅洛-龐蒂前、後期哲學之間的密切關聯。事實上,柏格森從一開始就影響着梅洛-龐蒂,而這完全出於後者對前者的創造性誤讀,這一誤讀進而影響了後者對胡塞爾的讀解。

二、從『形象整體』到『被知覺世界』

梅洛-龐蒂對柏格森的創造性誤讀首先針對的是『形象』這一比較含混的概念。依據梅洛-龐蒂的轉述,薩特認為柏格森把物質等同於形象並沒有解決問題,最多只是做了一種調和,『為了預備世界在主體中變成表象,柏格森稱之為純粹知覺,為了預備事物變成為思想,他稱它們為形象。』(Merleau-Ponty,1997,p.46)在柏格森那裏,形象是某種既非純粹精神也非純粹質料的東西,物質和意識都混雜於其中。這種情形與薩特把兩者截然分開的要求大相逕庭。但這種混雜甚合梅洛-龐蒂之意,他也因此對薩特的批評不以為然。『通過把世界表呈為形象整體,柏格森表明,事物既不應該消散為意識狀態,也不應該在我們看到的東西之外、在某種實體性的實在中去尋找。』(ibid,p.53)那麼,事物究竟在何處呢?柏格森把一切都歸結為形象:給出物質世界,就給出了形象整體,並因此沒有必要給出意識。從這個角度看,他在很大程度上認同於實在論;但他並沒有因此遠離了唯心論,『在柏格森所進入的路徑中,任何存在都已經是一種被知覺』。(ibid,2002,p.85)也就是說,柏格森同時肯定精神和物質的存在,但最終卻認為兩者只是形象的不同極,因此意識和意識對象沒有明確地區分開來。換言之,在存在或物質概念中,實際上已經滲透了心靈與精神。

康德調和實在論和唯心論,看到的也是滲透着精神的物質,現象的概念與形象的概念不無共同之處。然而,梅洛-龐蒂最終把柏格森的觀點納入到謝林一線的浪漫主義自然觀系列,而不是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自然哲學系列。柏格森和謝林一樣,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神秘,而不像康德那樣把自然看做是完全出於知性的構造。與此同時,他認為柏格森並沒有獲取謝林思想的精髓:『他不像謝林那樣通過一種反思的重複(青年黑格爾所說的「直覺的直覺」)尋求未經反思者。他似乎一下子就紮根在了肯定者中。』(ibid,1968,p.109)謝林一度因為反抗費希特的唯心論在德國思想界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革命,後來卻完全倒向了唯心論。海涅告訴我們,在謝林時代,『這種唯心論是個奇怪的體系,法國人見了尤其會覺得大惑不解。因為在法國興起了一種哲學,它似乎使精神肉身化,僅僅承認精神是物質的修飾,簡而言之,唯物主義在這裏君臨一切。』(海涅,第98頁)柏格森借鑑的當然是謝林最初的『唯物論』,而不是其後來的唯心論。他接受了那種強調精神肉身化的主張,直接斷言物質的先在地位,儘管它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特性。在唯心論那裏,知覺被看做是純粹意識活動,純粹精神活動;而在柏格森那裏,知覺就是事物本身,它與事物之間沒有任何距離。

柏格森把物質看做是『形象』的整體,而形象則被歸結為這樣一種存在物:『它大於唯心論者所稱的表象,但小於實在論者所稱的事物,是一種處在「事物」和「表象」之間的存在。』(Bergson,1997a,pp.1-2)或者按梅洛-龐蒂的說法:『柏格森根據唯心論和實在論兩種意義玩弄形象一詞。』(Merleau-Ponty,2002,p.88)物質概念於是有了含混性。我們甚至可以說,意識成為物質概念中應有之義:『在物理力量不是透過身體在身體中引發一些自動反應,而是在某個「不確定的中心」裏面、也就是在某種能夠產生它自己的活動的存在裏面被減弱的那一環節,【物質與記憶】中的純粹形象也就同時成了意識。』(ibid,1990,p.176)柏格森由此也看到了身體的兩重屬性,即身體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任何哲學學說都不能夠否認:同樣的一些形象能夠同時進入兩種不同的體系,一個屬於科學,其中的每個形象都具有絕對價值,僅僅與自身相關;另一個屬於意識世界,其中所有形象都根據一個中心形象即我們的身體而排列,它們圍繞它而變化。』(Bergson,1997a,p.21)他顯然關注的是靈化的身體,而非機械的生理:『有一種突出於其他形象之上的形象,我不僅能夠憑藉知覺從外部、而且能夠通過情感從內部認識它:這就是我的身體。』(ibid,p.11)與此相應,世界不再是被心靈所認識和觀察的對象,而是被我的身體所經驗到的被知覺世界。

柏格森告訴我們:意識『確實為宇宙及其歷史增添了某種新東西』,又限定說:『在我稱之為宇宙的形象集合裏,只能夠藉助於某些特殊形象,即我通過我的身體而被提供的形象類型,才會產生新的東西。』(Bergson,1997a,p.12)這表明,意識既非超然物外,又非機械的物理現象的產物;它離不開身體,離不開知覺。我們於是不再以意識為中心,而是以身體為中心斷言事物是『為我的』。梅洛-龐蒂評價說:『在知覺和記憶匯合處的身體理論,將揭示我們所談論的衝突:有時,身體按照物理世界的一個要素的方式,是各種自在運動經過的場所;有時,它不過是與記憶形象同質的一種表象。』(ibid,2002,p.88)柏格森通過形象概念實現了心身統一,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它來解決心與物、知覺與被知覺的統一問題。梅洛-龐蒂寫道:『當柏格森設定形象的宇宙時,指導着他的乃是知覺經驗的內容:事物呈現為優先的、原初的、先於任何知覺的,呈現為一種已經先於我們的、如同我們隨後看到的那樣的風景。柏格森通過提出一種沒有觀眾的形象宇宙,想說的是:知覺告訴我們以事物,而且在這個意義上,誕生狀態的知覺真正地構成為事物的部分。但與此同時,這一先於自我的宇宙,我只能夠按照我知覺它那樣設定它。一切的發生仿佛是知覺先於它自身,仿佛事物是一種風景,一種暗示着意識的景致。任何實在論觀念都藉助於被知覺事物、藉助於知覺的宇宙而被構成。』(ibid,1995,p.83)

另外,柏格森的知覺和身體概念,就像在梅洛-龐蒂那裏一樣,意味着某種開放性,即向事物開啟,而不是回到內在:『柏格森的意圖是要中止那些把意識封閉在它的各種「狀態」中的概念,是要確保知覺向事物的直接開放。』(ibid,1997,p.46)事實上,在梅洛-龐蒂看來,柏格森的思想『似乎動搖在一種在事物中看到心靈的類似物的唯靈論和一種使對物質的外在關係的意識湧現出來的唯物論之間。』(ibid,2002,pp.82-83)這非常類似於他本人的看法:身體和被知覺世界都是介於物化和靈化之間的東西。當然,在他眼裏,柏格森跨出的步子還不夠大,還沒有完全如他自己之所願:『柏格森有時把一切賦予精神,有時把一切賦予身體。』(ibid,p.92)這樣,柏格森還沒有真正進展到一種身體主體理論:『身體沒有達到成為一個主體——儘管柏格森傾向於給予它這一身份——因為,如果身體是主體,主體就是身體,而這乃是柏格森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東西。』(ibid)巴爾巴拉認為這段話是梅洛-龐蒂早期批評柏格森的證明。不過,批評的目的是指出柏格森哲學進展得還不夠,還沒有完全達到圍繞身體主體來探討知覺和被知覺世界之關係的狀態。

三、從『生命衝動』到『世界之肉』

梅洛-龐蒂曾經表示:『柏格森已經看到,哲學不在於實現自由與物質、精神與肉體的分離或對立,自由和精神為了成為它們自身,應該在物質或在身體中證實自身,也就是說應該獲得表達。【創造進化論】說,關鍵的是用作為必然性本身的物質來創造一種自由的工具,來構成一種克服機械論的機制。物質是障礙,但它也是工具和誘因。整個事情似乎是這樣發生的:起初漂浮在水上的精神,為了完全地存在,需要自己構造出自身顯示的各種工具。』(梅洛-龐蒂,第18-19頁)他無疑是在依照自己的哲學進路來解釋柏格森。柏格森前期通過『形象』概念已經否定了機械的物理世界,後期通過探討普遍的『生命衝動』和重提『有機自然問題』,則更加強化了前期的讓自然返魅的努力。在柏格森看來,自然界中的確存在着秩序,但這是一種『意願的秩序』、一種『生命的秩序』,而不是一種『自動的秩序』,『秩序乃是有待於說明的神秘』。(Bergson,1997b,p.232)自然界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切都處在生成變化中,換言之,『不存在着物,只存在着活動』。(ibid,p.249)這意味着普遍的生命衝動。按照他的意思,生命衝動『歸根到底是一種對創造的要求』(ibid,p.252),它否定了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二分。生命衝動於是體現在整個宇宙中,意味着對機械秩序的突破:『物質是必然性,意識是自由,將它們彼此對立是徒勞的,生命找到了把它們調和起來的手段。因為生命恰恰就是嵌入到必然性中的自由,就是有利於自由的拐點。』(Bergson,1996,p.13)生命突破物質的惰性而體現出自由,這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從有機到無機,從植物到動物以至人類,宇宙萬物無不體現出創造性。在這種泛生機論中,生命現象與能量積累聯繫在一起:『一切生命,不管是動物的還是植物的生命,從根本上來說都表現為積聚能量的努力。』(ibid,1997b,p.254)這種能量聚集只是為了它們自己,而非為了更高的目標做準備:『植物不是為了動物,而是為了它自己的消耗聚集能量。』(ibid,p.255)這就承認了自然的內在目的,並因此否定了人在自然中的絕對主宰地位。

在柏格森看來,自然界的進化導致了人的出現,於是體現出了人與動物、與植物的差異,這說明只有人才最終克服了『障礙』,人甚至可以說成是進化的『終點』。但這並不意味着人是進化的預期目標。生命以或弱或強的形式存在於萬物之中,而不僅僅集中在有機體裏,人的出現只不過是一種偶然現象。他寫道:『在那種模糊而不明確的生命力與我們所知道的明確的生命力之間所具有的差別,差不多只是我們心靈生活中的夢幻狀態與清醒狀態之間的區別』(ibid,p.257);『將我們眼下所具有的人性視為進化運動中預先定型的東西,那我們就錯了。我們甚至不能說,它是全部進化的結果,因為進化已經在許多分支路線上被完成了。』(ibid,p.266)在他看來,不存在着創造者與被創造者之間的區分。如同謝林一樣,柏格森打算描述一種『自然活動或者生產』,『它從整體達到部分,但一點也沒有藉助於概念的預先考慮』。這表明柏格森不是以人為自然立法的方式外在地賦予自然以屬性,而是在自然中『最終重新發現了在後來哲學家們那裏理所當然的關於存在、肯定者與否定者、可能與現實的問題』。(Merleau-Ponty,1968,pp.110-111)這樣,事物的內在性獲得了某種承認。在梅洛-龐蒂的早期思想中,由於刻意關注身體主體,不可避免地要在身體與世界之間設定距離,並因此認為柏格森進展得還不夠;在後期思想中,由於不再特別地關注主體,而是從『世界之肉』出發,柏格森否定身體與自然之距離的傾向獲得了容忍。在他看來,柏格森的自然觀是一種肯定論的存在論,但它並沒有因此完全排斥否定的東西,沒有像薩特那樣把存在與虛無完全對立起來:『存在着一種有機的可能性和一種否定性,它們是柏格森那裏的存在的組成部分』(ibid,p.111);『柏格森哲學的真正意義與其說是消除虛無觀念,不如說是把它併入到存在觀念中』(ibid,1968,p.97);『承認可能性是存在的成分……對於柏格森的自然觀念是不可或缺的』(ibid,p.101)等等。這種情形顯然與梅洛-龐蒂對『世界之肉』的定義相符,他在未完稿【可見者與不可見者】中寫道:『肉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不是實體』,可以用『元素』這一舊有的用詞界定它,它『處在時空個體和觀念的中途』。(ibid,1964,p.184)

在柏格森那裏,虛無或否定性因素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自然的『有機』成分。從笛卡爾到康德,越來越把自然透明化,這實際上是在把存在與虛無相對立,認為前者出於後者的構造,只是由於後者才有意義。柏格森受謝林的影響,試圖偏離這一傳統,而薩特卻依然受制於它。謝林在某種程度上要恢復自然的神秘,或者說要讓自然返魅。於是,當康德排除上帝、把現象的界限歸於理性能力的極限時,謝林卻要恢復上帝的地位。梅洛-龐蒂寫道:康德『滿足於在自身中從我的知識的構造出發來設定非知,設定裂縫』,『謝林走的要遠得多。對康德呈現為深淵的,對於他呈現為上帝的定義』,『在康德那裏,最深刻的非知處於極限處,在謝林那裏,存在着對於未知的上帝的認識』。(ibid,1995,p.60)自然的秩序出於神還是出於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味:前者完全否定了自然自身的價值,後者則部分地或變相地承認了自然的自身價值。笛卡爾也把上帝作為世界秩序的最高保證。他把源生自然和派生自然對立起來:前者還隱含地保留有內在價值,後者則完全是一幅機械的圖景。在康德那裏,剩下的只是後者,我們面對的完全是人化的自然。謝林重新恢復上帝的地位,其實就是要重提兩種自然的問題,並試圖統一兩者。謝林不像笛卡爾那樣只是把上帝看作知性和秩序的保證,而是試圖尋找到前反思的東西,找到未經反思的綜合。對於柏格森來說,『自然從來都不只是生產原則,而是不可分割地是生產者和產品』,它『在自己產生中自己瓦解』。(Merleau-Ponty,p.90)

依據梅洛-龐蒂的看法,身體形象的湧現導致了形象整體或原初統一的分化,『柏格森在我的知覺的降臨中看到了整體存在的減壓』,『一方面,存在着自在的景致,另一方面,存在着自為的景致』。(ibid,p.83)柏格森首先注意到的是存在的統一,然後才看到了自在與自為的分化。梅洛-龐蒂本人把物質和精神看作是從既非物質又非精神的『肉』中綻裂出來的,這種看法顯然與此相類似。他進而分析了分化後的存在:『這樣把世界與知覺的關係設定為充實與空虛、肯定者與否定者的關係,柏格森可以消除他的「形象宇宙」的悖論。存在確實向我呈現為原初的,因為知覺向我呈現為最初在場的空無,而知覺主體呈現為面對存在的虛無。由於虛無不及存在,事物因此有理由向我呈現為比知覺更實在。但在另一方面,有必要設定這一事物;由此有了這些空虛(該事物從它出發能夠被看到)的合法性。因此必須承認進行知覺的虛無的優先性或者同時性。』(ibid,pp.83-84)柏格森明顯注意到了存在與非存在、存在與虛無的相互開放,而這一切都源於身體而不是純粹意識,因為身體與物體屬於同一個系列,只是在知覺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在薩特那裏,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卻意味着虛無的內在性與存在的外在性的對立,因此停留為笛卡爾式的、前現象學的觀念。梅洛-龐蒂多次批評薩特對於笛卡爾式二元論的維護,他的思想明顯接近柏格森,而遠離薩特。當然,他也對柏格森的肯定論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把虛無視為派生的,破壞了自然的觀念。而在梅洛-龐蒂本人看來,除非我們在存在和虛無的結合處找到某種東西,否則就不能構思一種有價值的自然觀念。(ibid,p.102)應該說,柏格森的思想中還是綜合了兩個方面:不管是從物質到精神的『進化』,還是從精神向物質的『墮落』,畢竟以某種原始統一性為前提。從這個角度看,柏格森的自然觀對於梅洛-龐蒂開展出自己的自然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海涅,1979年:【論浪漫派】,人民文學出版社。

[2]梅洛-龐蒂,2000年:【哲學讚詞】,商務印書館。

[3]Barbaras, 1998, Le Tournant de L' Expérience: Recherches sur la philosophie de Merleau-Ponty , Paris: J. Vrin.

[4]Barbaras et al., 1999, Chiasme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Trilingue Autour De La Pensée De Merlaeu-Ponty, Paris: J. Vrin.

[5]Bergson, 1996, L' nergie Spirituelle, Paris: Quadridge/PUF.

[6]Bergson, 1997a, Matière Et Mémoire, Paris: Quadridge/PUF.

[7]Bergson, 1997b, L' Evolution Creatrice, Paris: Quadridge/PUF.

[8]Deleuze, 1998, Le Bergsonism, Paris: PUF.

[9]Merleau-Ponty, 1945,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ditions Garlimard.

[10]Merleau-Ponty, 1964, Le Visible et Invisible, Paris: ditions Garlimard.

[11]Merleau-Ponty, 1968, Résumés De Cours, Collège De France 1952-1960, Paris: ditions Garlimard.

[12]Merleau-Ponty, 1990, La Structure Du Comportment, Paris: ditions PUF/Quadrige.

[13]Merleau-Ponty, 1995, La Nature, Paris: dition Du Seuil.

[14]Merleau-Ponty, 1996, Notes De Cours 1959-1961, Paris: ditions Gallimard.

[15]Merleau-Ponty, 1997, Parcours 1935-1951, Paris: ditions Verdier.

[16]Merleau-Ponty, 2000, Parcours Deux 1951-1961, Paris: ditions Verdier.

[17]Merleau-Ponty, 2002, L' Union De L' me Et Du Corps Chez Malebranche, Biran Et Bergson, Paris: J. Vrin.

陳辰 發表於 2025-4-1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論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創造性轉化

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解讀與轉化,構成了現象學與生命哲學對話的典範。柏格森從"形象整體"到"生命衝動"的思想軌跡,確實為梅洛-龐蒂從"被知覺世界"到"世界之肉"的哲學演進提供了重要啟示。這一轉化過程並非簡單的概念移植,而是現象學對生命哲學的本體論重構。

柏格森的"形象整體"理論確實突破了傳統實在論與觀念論的對立。他將物質界定為"形象",既避免了機械唯物論的客體化傾向,又防止了觀念論的主體性膨脹。這種中間道路的探索,為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提供了重要參照。值得注意的是,柏格森對"整體身體圖式"的強調,已經蘊含了現象學"身體-主體"概念的雛形。他反對將身體機械地分割為感受極與運動極,這種整體論視角直接影響了梅洛-龐蒂對"身體意向性"的思考。

然而,梅洛-龐蒂的創造性在於將柏格森的生物學直覺提升到存在論高度。"世界之肉"概念超越了柏格森的"生命衝動",將可逆性、交織等存在特性引入對自然的思考。這種轉化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從生物學的生命到存在論的肉身,梅洛-龐蒂將生命哲學提升到本體論維度;其二,從時間性的綿延到空間性的交織,他拓展了柏格森偏重時間性的局限;其三,從認識論批判到存在論描述,現象學方法使柏格森的直覺獲得了嚴格的哲學表達。

這種創造性轉化的哲學意義在於:首先,它實現了自然觀的"返魅",使自然重新成為充滿意義的場域;其次,它突破了主體-客體的二元框架,開闢了"間性"的思考路徑;最後,它為當代生態哲學提供了重要的存在論基礎。梅洛-龐蒂的工作表明,現象學與生命哲學的對話能夠產生豐富的哲學成果。

在當代哲學語境中重審這一轉化,我們可以發現:梅洛-龐蒂對柏格森的解讀既有忠實性又有創造性。他不僅繼承了柏格森對機械論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將這種批判深化為系統的存在論重構。這種哲學工作提醒我們,傳統的學派劃分可能掩蓋了思想之間的深層關聯,真正的哲學創造往往產生於不同傳統的創造性對話之中。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29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論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哲學轉譯】

楊大春先生此文深刻揭示了現象學與生命哲學在自然觀上的對話關係。筆者以為,這一哲學轉譯過程實為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對笛卡爾二元論最富創見的突圍嘗試。

柏格森"形象整體"理論確如文中所言,在三個維度突破了傳統實在論:其一,以綿延(durée)概念消解了機械時空觀,將物質存在重新錨定於意識流動中;其二,通過"生命衝動"(élan vital)理論,在宇宙論層面恢復了創造性的本體論地位;其三,其身體哲學以"純粹知覺"超越了主客二分。這些突破恰為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改造提供了思想地基。

值得注意的是,梅氏對柏格森的接受絕非簡單承襲。其創造性轉譯體現在:首先,將"形象整體"現象學化為"被知覺世界",使自然重返前反思的知覺場域。如【知覺現象學】所示,這種轉化使哲學關注點從宇宙論轉向存在論。其次,晚期提出的"世界之肉"(chair du monde)概念,實則將柏格森的生命衝動具身化(embodiment),使宇宙論與存在論在肉身性(corporéité)中獲得統一。此即文中所謂"不斷強化的返魅"過程之精義。

就方法論而言,二者均採用"描述法"對抗科學主義的解釋法。但柏格森倚重內省式的直覺,梅氏則發展出"身體意向性"的現象學方法。這種差異恰恰印證了胡塞爾現象學對法國哲學的洗禮:當柏格森仍在心理學與形而上學間徘徊時,梅氏已建立起嚴格的現象學描述體系。

文中提及的"中間道路"尤具啟發。這條道路既非觀念論的先驗構造,亦非實證主義的機械還原,而是通過"可逆性"(réversibilité)概念,在知覺經驗中重建主體與世界的本體論關聯。這種思路對當代生態哲學、認知科學均有深遠影響。

要言之,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的演進,實為法國哲學對自然概念最富原創性的重構。楊文精準把握了這一哲學譜系的精髓,其論述既見思想史厚度,又具現象學分析的精確性,堪稱漢語學界現象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5-31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論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創造性轉化

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解讀與轉化,實為二十世紀現象學運動中最富創造性的哲學對話之一。此一對話不僅揭示了現象學與生命哲學的內在親緣性,更開闢了一條超越傳統實在論與觀念論對立的第三條道路。

柏格森"形象整體"概念實已隱含現象學轉向的種子。其將物質界定為"形象",既突破了笛卡爾式的主客二分,又避免了觀念論的意識封閉性。這種"新型實在論"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既承認世界的自在性,又堅持世界總是為意識所顯現的整體。梅洛-龐蒂敏銳地把握到,柏格森對神經系統與身體圖式的現象學描述,已經暗含了"身體主體"(corps sujet)的思想萌芽。

然而,梅洛-龐蒂的創造性在於將柏格森的生物學傾向徹底現象學化。從【知覺現象學】的"被知覺世界"到後期"世界之肉"的概念演進,體現的是對自然理解的根本深化。"被知覺世界"尚保留主客關係的殘餘,而"世界之肉"則完全打破了這種二元性。此概念揭示出:知覺者與被知覺者同屬一個"肉身"(chair)基質,意識與自然在本體論層面具有同質性。

這種轉化絕非簡單的術語更迭,而是哲學立場的根本轉變。梅洛-龐蒂將柏格森的"生命衝動"(élan vital)轉化為"肉身"的"開裂"(écart),使創造性的生命原則獲得了現象學表述。自然不再是被構造的對象,也不是純粹外在的實在,而是我們永遠已經置身其中的存在場域。這種自然觀既保留了柏格森對機械論的批判力度,又通過現象學方法使其獲得更為嚴格的哲學表述。

尤為重要的是,梅洛-龐蒂通過這種創造性解讀,實現了現象學與自然哲學的深層融合。他表明,現象學的"回到事物本身"必須包含對自然之神秘性的承認。在這個意義上,"返魅"不是前現代迷信的復歸,而是對自然之深度與豐饒性的哲學尊重。這種立場既避免了科學主義的簡化論,又防止了觀念論的人類中心主義。

要言之,梅洛-龐蒂對柏格森的解讀,完成了一次精妙的哲學轉化:將生命哲學的現象學潛能徹底釋放,同時又為現象學注入了自然哲學的維度。這種雙向轉化不僅豐富了現象學傳統,也為當代思考自然與意識的關係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思想資源。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6-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論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創造性轉化

楊大春教授此文精闢地揭示了梅洛-龐蒂哲學發展中一個關鍵的思想脈絡——其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創造性解讀與轉化。這一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的演進,不僅體現了現象學與生命哲學的深層對話,更彰顯了二十世紀哲學對自然理解的根本性轉變。

柏格森"形象整體"概念確實為梅洛-龐蒂提供了突破傳統主客二分的關鍵資源。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提出"物質即形象"的命題,既批判了機械唯物論將世界簡化為純粹客體的傾向,又拒絕了觀念論將世界完全精神化的做法。這種"新型實在論"的核心在於:知覺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表象,而是身體與世界原初的交互關係。梅洛-龐蒂敏銳地把握到,柏格森通過"形象整體"概念,實際上已經指向了後來現象學所強調的"在世存在"結構。

然而,梅洛-龐蒂並未止步於柏格森。他將"形象整體"發展為"被知覺世界",再深化為"世界之肉",這一演進具有三重哲學意義:

其一,本體論層面的深化。柏格森的"形象整體"仍帶有某種二元論殘餘,而"世界之肉"則徹底消解了傳統的心物對立。梅洛-龐蒂用"肉"(chair)這一極具現象學意味的概念,描述了存在者之間相互滲透、交織的原初狀態。這種本體論轉變,使自然不再是外在於人的客體,而是我們永遠已經參與其中的存在場域。

其二,方法論上的現象學轉化。柏格森依賴直觀方法把握生命衝動,而梅洛-龐蒂則通過現象學還原,將關注點轉向知覺經驗本身的結構。"世界之肉"不是思辨的產物,而是對知覺世界之不可還原性的現象學描述。這種方法的轉變,使哲學對自然的探討獲得了更為嚴格的描述基礎。

其三,自然觀的徹底革新。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的發展,標誌着哲學對自然理解的徹底轉變——自然不再是機械的、死寂的物質集合,而是充滿意義的"返魅"世界。梅洛-龐蒂通過這一轉變,不僅回應了現代科學的挑戰,更為生態哲學、環境美學等當代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哲學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發展並非簡單的斷裂,而是內在深化的過程。正如楊文所指出的,柏格森思想中已經蘊含了"世界之肉"的雛形。梅洛-龐蒂的創造性在於,他將柏格森的洞見納入現象學框架,使其獲得了更為系統的哲學表達。

在當代哲學語境中,這一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的思想軌跡,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對自然的哲學思考,必須超越傳統的主客對立模式,回到身體與世界原初交織的知覺經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人與自然的本真關係,為當代生態危機尋找哲學層面的解決之道。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6-2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象整體"到"世界之肉":論梅洛-龐蒂對柏格森自然觀的哲學轉譯】

楊大春先生此文深刻揭示了現象學與生命哲學在自然觀上的創造性對話。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補釋這一哲學轉譯的內在理路:

一、本體論轉譯的形而上學基礎
柏格森"形象整體"理論實為對笛卡爾廣延實體的現象學解構。其【物質與記憶】提出的"形象即存在"命題,已隱含現象學懸擱的雛形——將物質還原為知覺現象,而非物理學客體。梅洛-龐蒂敏銳把握此點,在【知覺現象學】中將其發展為"被知覺世界"理論,完成從本體論到現象學的認識論轉換。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共享着對"科學主義自然觀"的批判,但柏格森仍保留宇宙論維度,而梅洛-龐蒂則徹底轉向知覺場域。

二、身體圖式的現象學深化
柏格森在【創造的進化】中提出的"身體-環境"動態關係,實為現象學"在世存在"(être-au-monde)的前奏。其反對機械生理學的立場,與梅洛-龐蒂批判反射理論形成呼應。但柏格森的身體觀仍受制於生命哲學的活力論框架,而梅洛-龐蒂通過胡塞爾的"意向弧"概念,將身體提升為意義生成的先驗場域。這種轉譯典型體現在對"幻肢現象"的解釋中:柏格森歸因於"記憶-身體"的張力,梅洛-龐蒂則揭示為存在論層面的"身體圖式"重構。

三、"世界之肉"說的存在論突破
"chair du monde"概念雖源自柏格森的"生命衝動"(élan vital),但實現了三重超越:1)將宇宙論衝動轉化為存在論交織(entrelacs);2)用可逆性(réversibilité)替代二元對立;3)以"肉身本體論"消解主客分裂。正如【可見與不可見】所示,這種轉譯使自然從認識對象升華為存在母體,最終完成現象學的"返魅"工程。

要言之,梅洛-龐蒂對柏格森的解讀實為現象學方法對生命哲學的重構。這種創造性誤讀不僅推動法國現象學的發展,更啟示我們:哲學傳統的活力正在於解釋學循環中的意義再生。先賢所謂"六經注我",於此可得新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