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4|回覆: 1

[醫藥資訊] 民間草醫堅持上山采草藥治病

[複製鏈接]
田野 發表於 2017-10-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620b2ecd8aa763049b90b3c9308687aa.gif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中國人的一天

cf60e71a32fe78618ed68881c7f95899.jpg

早年,因崇山峻岭造成交通不便,溫州泰順山民因地制宜,用山草藥治病療傷。雖說近年來泰順草醫的數量急劇減少,但目前仍有七八十位草醫在用他們獨特的醫術為當地百姓治病,52歲的潘虎仁就是其中一位。潘虎仁作為溫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山草藥醫』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自他的母親賴細環,而母親則由外公親授。早在1742年,潘虎仁的祖上就已掌握山草藥療法。至今,潘虎仁還經常親自進山採藥。

c2708ce69877a58dc4098c9e4ff23465.jpg

地處浙閩交界的泰順縣,雲山重疊,溝壑縱橫,氣候溫和,草藥資源蘊藏豐富,被當地人譽為『天然藥庫』。

ebd3785185a87b540bf0f67eefbb192e.jpg

泰順縣城羅陽鎮有一條被當地人稱為『藥草街』的小巷子,不少鋪子售賣數百種中草藥,不知名的山草藥,有新鮮,有曬乾的,一撮撮,一堆堆。當地人穿梭其中,購買一些山草藥燉豬蹄,燉老鴨,祛風除濕,也有買去治病的。

356a24fd5da3948b7a40dffd904ed71d.jpg

古詩有云:『採藥入深山,蒼茫雲海間,盤空穿鳥道,異卉滿囊拈。』泰順、龍泉、壽寧等地是潘虎仁主要的採藥區域。每過半個月或一個月,他就要上山採藥補給藥材。一輛摩托車,一把砍刀,一些乾糧,蛇皮袋,一捆安全繩,是潘虎仁山上採藥必備工具。潘虎仁說,採藥過程中,攀爬石壁,毒蛇咬傷,都比較危險。

16e56c718d10c9ed408a0c0ccbcb0b0c.jpg

12月7日上午,連續的陰雨終於消停了。潘虎仁去嶺北的山中採藥。潘虎仁騎着摩托車,沒多久,就進入了山間公路,不過潘虎仁卻一心二用,經常瞄着馬路邊,似乎在看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他在留意路邊有沒有草藥,果真還被他發現了一種比較稀少的草藥。

50c801647dcaaed5d9f4c558d614392e.jpg

到了嶺北之後,潘虎仁把摩托車停在一戶人家門口,和主人打招呼後,就上了面前的一座嶺,聽人說上面有種草藥『白岩豆』。上山的路有一米多寬的石階,潘虎仁不是埋頭走路,而是東張西望,快到石階終點,潘虎仁向高四五米的石壁一望,就看到了『白岩豆』。

8e48fc576ab6e20de8be287a96647361.jpg

四周張望一下,潘虎仁說需要另闢蹊徑,於是走下石階,撥開雜草,攀附岩石樹根藤木,迂迴到石壁上方。為確保安全,潘虎仁拿出了安全繩,一段系在小樹上,安全帶系在腰部,緩慢地爬到幾乎垂直的石壁上,一叢叢『白岩豆』附着在石壁上,採摘了幾乎一麻袋,不過潘虎仁留下一些,好等着下次來采。

9bc59fb867fdc8d0b83550f5a9a5b256.jpg

潘虎仁拿砍刀割了一段樹皮,嘗了味道,微苦,頗有神龍嘗百草的大無畏精神。

f72cdebd8033323f774dde2dbd610bfb.jpg

潘虎仁挖到的野生獼猴桃根。

a4402a9fcfcbc70bcbd9e723b346fdb1.jpg

潘虎仁詢問當地山民哪座山頭有還魂草。

db6663a814dce2a14777407a0ebba1c0.jpg

下午,潘虎仁在沒有路的山中找草藥。

040f966f3f88e15130ba124482c37ddf.jpg

十多年前,潘虎仁在羅陽鎮開了草藥鋪,賣藥兼治病。草藥鋪的一塊小告示牌上林林總總列了十多種祖傳治療的病症。圖為潘虎仁晾曬采來的草藥。

a65abf335bde13330e6d75419747832c.jpg

潘虎仁將采來的草藥切片加工。

06917f532cf622c50f1e40a4a1a778ef.jpg

山草藥療法,是樸素的民間醫術,多是辨病用藥。來人到店裡,要是感冒拉肚子之類的小病,潘虎仁簡單抓幾味藥,一般也就幾塊錢。

2ac19f5ecc87532c9ad9d7b3272501c0.jpg

目前,泰順草醫普遍面臨着傳承的問題。泰順鄉間一些人家都有治病的秘方,不傳外人,隨着社會發展,不少失傳。潘虎仁說,六十多年前,有草醫治好了他伯父的麻風病。潘虎仁聽說之後,就想去找那戶人家討要秘方,但其後人並沒有傳承下來,這讓他感到十分惋惜。圖為潘虎仁在製作膏藥。

48b9a64a899de6ef8d495c76a48d0325.jpg

不過,潘虎仁兒子兒媳都願意傳承學習祖傳秘方。現在,他還招收了了一個福鼎的徒弟。圖為潘虎仁在拔罐治療。

3aae06edb104a96202650fcd48559363.jpg

吃飯時有人前來看病。

677b43db91ae7987db311d8527f66c9e.jpg

空閒時候,他也不斷鑽研,翻閱【浙南本草新編】等書,研究草藥。

5eec5d8c2b4029f36e385c6bfbfd54f9.jpg

藥鋪的牆上掛着幾面錦旗。潘虎仁說,雖然現在相信中醫草醫的人不如四五十年前那麼多,但是,他的病人卻越來越多了,很多人經過口口相傳找他來看病。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為中國人的一天,編輯/田野,攝影/朱衛國,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9d47d4798abd100b30fc79543470f18e.gif

黎右 發表於 2025-5-22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深山採藥人:民間草醫的堅守與困境

浙閩交界處,泰順縣的山巒疊嶂間,至今仍活躍着一群特殊的醫者——民間草醫。他們攀懸崖、涉溪澗,采百草以療疾苦,延續着中國最古老的醫藥傳統。潘虎仁先生作為溫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山草藥醫"的代表性傳承人,其行醫採藥的身影,恰是這一傳統在現代社會的縮影。

中國傳統醫學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黃帝內經】更明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民間草醫雖未必通曉典籍,卻深諳"就地取材、辨證施治"之理。泰順草醫世代相傳的草藥知識,實則是千百年來民間智慧的結晶。潘虎仁先生從母親賴細環處承襲醫術,而賴氏又得自其父,這一傳承譜系可追溯至1742年,足見其源遠流長。這種師徒相授、父子相傳的方式,正是中國傳統技藝傳承的典型範式。

草醫採藥,講究"時、地、質"三要。【本草綱目】有云:"採藥不知時節,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潘虎仁先生半月一采的規律,暗合"春采苗、夏採花、秋采實、冬采根"的古訓。其採藥區域選定泰順、龍泉、壽寧等地,正是因這些地區"雲山重疊,溝壑縱橫",形成了獨特的藥材生長環境。而摩托車、砍刀、安全繩等工具的運用,則體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然而,民間草醫的現狀令人憂思。一方面,如羅陽鎮"藥草街"這般的中草藥集市日漸稀少,民眾對山草藥的認知逐漸淡化;另一方面,草醫傳承後繼乏人,泰順從昔日的眾多從業者銳減至七八十人。這種現象背後,實則是傳統醫藥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困境。清代醫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早有警示:"醫道之晦久矣,非特庸醫誤之,即名醫亦未嘗不誤之。"當今之世,民間草醫既面臨現代醫學的衝擊,又受制於政策法規的約束,其生存空間日益逼仄。

潘虎仁先生等草醫的堅守,不僅是一種職業選擇,更是一種文化擔當。他們穿梭於"天然藥庫"的身影,恰如【詩經】所云:"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雖收穫有限,卻承載着中華醫藥文化的基因密碼。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當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一席之地,使其既能保持本真性,又能適應時代需求。政府可考慮建立民間醫藥保護名錄,學界應加強草藥知識的系統整理,社會大眾則需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醫學的價值。

深山採藥人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遺產不在博物館的展櫃裡,而在這些堅守傳統的實踐者身上。保護民間草醫,不僅是保存一種治病方法,更是守護中華民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唯有讓傳統與現代對話,使古老智慧煥發新生,才是對潘虎仁先生們最好的禮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