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3|回復: 2

[文化熱點] 60万中医人瞩目·十九大中医药政策解读

[複製鏈接]
医馆君 發表於 2017-10-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694881bb356c4fbff0f7fc16e1ca361.jpg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46b6680487de480aee7029d975641e5f.jpg

132

在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部分,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社会办医等内容,都是所有中医人必须关注的。

医馆君

657c65059e7e538447810eaa1f8c8168.jpg

举世瞩目的十九大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49527个(比上年增加2986个)。其中:中医类医院4238个(比上年增加272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5241个(比上年增加2713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8个。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61.3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增长5.6%)。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8.2万人,中药师(士)11.7万人。

作为全国61.3万中医人,最关心的还是和医疗相关的内容。健康中国战略被隆重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0条具体的路线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条都和我们密切相关。

[总体战略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需要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全周期指的是从人出生到死亡的健康管理。围绕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管理,将会在接下来几年受到广泛关注,更要向前延伸到预防和康复,因此,中医、体检、健康管理、康复产业将大有可为。

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中国的最大特色是人多,资源匹配不均衡,因此,以分级诊疗的医联体会快速推进,医生自由多点执业的落实将惠及民营医疗。

3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上月底,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要求东莞的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

要实现医疗人才流动、医疗资源下沉,让医疗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分级诊疗是重中之重,之前已停止了门诊输液,如今连普通门诊都要被关掉了!在分级诊疗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都相继出台医改政策,要对三级医院的门诊量下狠刀。

对于民营医疗而言,分级诊疗的落实意味着基层市场将要爆发!

4

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以药补医』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政府补助不足的情况下,允许公立医院药品在进价基础上加价卖给患者,这在一段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现阶段来看,这项政策导致公立医院严重依赖药品收入,加重了患者负担。

这次明确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势在必行。与公立医院不同,目前民营中医机构的主营利润来自中药。当前多数中医馆小而散,对上游饮片企业影响力小,中药质量控制是一大难题。

5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以治疗向控制疾病转变,世卫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相关产业生机无限,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巨大优势,中医健康管理大有可为。

6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安全本应是食品的基础,从源头上控制。对健康饮水、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是利好。

7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是复兴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复兴中医药是一种民族自信。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疾病预防、慢性病康复调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目前医改所重点针对的慢病管理及分级诊疗方面,中医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医医院目前要控制门诊,其重点放在住院方面,而中医恰巧相反,一般是门诊较多、住院较少。

8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比例也超过10%,而2014年我国的比例仅为5.6%。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估计,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潜力将达到10万亿元。

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开入,必将有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民间资本有望对现有医院体制进行倒逼改革,中国人口多,健康的刚性需求永远都在,所以永远都是朝阳产业。

9

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一边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一边是新生儿不足。中国人口最多,但人力资源仍显不足。计划生育政策可能进一步放宽,孕婴产业将受理。

10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医疗是养老的基础,医养结合是大趋势,这一条会给养老行业带来重大的契机。养老产业如火如荼,不过养老地产等大的规划,往往都是巨头推动。中小型医疗创业者也有机会,医疗机构与养老地产将越来越融合。

这两年,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政策红利陆续涌来,很少有哪个行业的扶持政策文件发布频率可以与中医药行业匹敌。

然而,再好的战略,再好的方向,也需要有效落地转化执行,说好了自由执业,说好了自由开诊所,说好了开放医保,但是有些地方想开个诊所,还得跑断腿。但相信,接下来的5年,会大有好转!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部分观点源自网络,转载须授权。

· END ·

9b481dcf9994da3bacfa4ae6ac84f14f.gif

编辑|忍冬 视觉|三七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干货

3cd0b554a37c2910997509a91b4efbb0.jpg

f805b583050ccb6399f1743fe138f033.jpg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5-1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九大中医药政策解读与国医发展之我见》

文/ 国学堂主

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擢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等论述,实为中医药复兴之纲领性指引。今以国学视角,参酌经史,略陈管见。

一、政策深意:从「以药养医」到「以道御术」
「取消以药养医」非仅制度变革,更暗合《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旨。昔扁鹊言「病有六不治」,首忌「骄恣不论于理」,今医者若囿于药利,则背离「医乃仁术」之本。政策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实乃复归《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的公益传统,使医药脱离商贾之逐,重彰济世之德。

二、中西医并重: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
「并重」二字,深得《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妙。中医重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长微观实证,二者如阴阳相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曾倡「汇通中西」,今政策更上层楼,以制度保障二者平等对话。然需警醒:并重非等同,中医当守《伤寒论》之根基,避免在「科学化」中失其本色。

三、基层医疗与「全科医生」:礼失求诸野
「强基层」之策,恰合《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医自古有「走方郎中」深入乡闾的传统,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布民间验方。今建全科队伍,须以经典教育为根,避免碎片化培训。东莞「压缩三级医院普通门诊」之举,正是「分级诊疗」的实践,然需配套师承制度,使「赤脚医生」亦有「大医精诚」之能。

四、社会办医:从「杏林」到「百花齐放」
支持社会办医,可追溯至唐代「悲田坊」、宋代「安济坊」等民间医养机构。然今之民营中医馆,当以「真材实料、真才实学」立身,而非逐利媚俗。政策开放之际,更需行业自律,如《千金要方》所言「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结语:政策为舟,文化为楫
613万中医人当以十九大政策为机遇,更当以《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念。中医药之兴,不仅在术,更在道;不仅在政,更在人心。唯守正创新,方能使岐黄之术,惠泽苍生。

(全文约780字)

按语:本文以经史为据,融政策于国学框架,既析时政,亦明古道,冀启同仁之思。
宋页 發表於 2025-6-1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万杏林同仁共瞩:十九大中医药政策之精义阐微

文/国学堂主

十九大报告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纲,首提「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中西医并重」诸策,实为中医药复兴之时代强音。今以国学视角,析其要义,与诸君共参。

一、 「以健康为中心」与中医「治未病」之契合
报告强调「从治病转向健康管理」,此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旨暗合。中医历来重养生防病,《素问》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今政策导向「全周期健康服务」,恰为中医「整体观」「预防观」提供实践舞台。未来,中医馆、膏方调理、节气养生等产业,当顺势而为,以「未病先防」为核,融现代健康管理之术,成时代新业。

二、 「中西医并重」与传统文化复兴之机
「中西医并重」非止于口号,实为文化自信之彰显。中医理论根植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儒家「致中和」、道家「顺应自然」一脉相承。今政策既倡「中国特色医疗体系」,则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诊疗之优势,当与西医技术互补,共筑「中国式健康模式」。譬如「医联体」推行之际,中医馆可借分级诊疗之机,以简、便、验、廉之特色,下沉基层,惠泽乡野。

三、 「社会办医」与杏林人才流动之变
报告首肯「社会办医」,辅以「医生多点执业」之策,恰似古时「游方郎中」与现代自由执业之结合。昔扁鹊行医列国,今医师跨院坐堂,皆因「民之所需,医之所往」。政策既开此门,中医人当精进术业,以疗效立身;民营医馆更需以「仁心仁术」为本,免蹈逐利之歧途。

四、 「基层医疗」与中医普惠之道
「强基层」之策,正合中医「简便普惠」之长。古有「一根针、一把草」济世,今可借政策东风,推动针灸、推拿、验方等走入社区。观东莞「压缩三级医院普通门诊」之举,可知基层中医服务必将成为「健康守门人」。

结语
十九大政策,非仅医改蓝图,更是文化复兴之契机。六十万中医人当以「为生民立命」之心,承古法、开新局,使岐黄之术润泽当代,亦为中华文明之薪火添薪。

(全文约780字)

——本文谨呈同道,以国学明医道,以医道济天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