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2|回復: 2

[医药资讯] 国内第一本小学『中医教材』进课堂 校医来上课

[複製鏈接]
江文倩王成宝 發表於 2017-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中国青年网

日前,杭州江干区东城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终于收到了新教材〖中医药和健康〗上册。这是全国第一家把中药知识纳入课程的学校。

2654505f40f760d17765da881943c1a4.jpg

▲杭州江干区东城小学五年级小朋友正在上中医课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代表,首长更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3b9af8c3dac56bd2a2c19ddc339aae24.jpg

这本教材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书分为『大自然的馈赠』、『古人的好办法』、『名医为什么会神』、『天人相应更健康』、『适度运动身体好』五个单元。目前城东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收到上册教材,教材涉及中医基础、保健、推拿、针灸等内容。

任教中医课的老师是东城小学的张乐老师,他既是校医,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士,本次尝试中医知识教学,张乐老师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把枯燥的中药引入课堂?

『最初就给他们提出看到中药一词会想到什么?』张乐对记者回忆。

80ced87b200b0d9f90359856e01fd4d2.jpg
▲中医课现场。东城小学图

让张乐惊喜的是,学生们对中药的反馈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比如他在讲解菊花对热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时,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菊花是凉性的……类似的互动在课堂上非常多。

最后,张老师还泡了菊花枸杞蜂蜜茶让学生品尝,在悠悠茶香中,孩子们愉快得结束了本次中医课。

中医课不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家长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开设也表示十分的认同和支持。

学生胡呈的妈妈看到孩子在学校学习中医知识,感到非常意外,『学校里居然会有这种接地气的课程,第一节课上完后孩子回家就给跟我们普及起养生之道,日常小病预防……孩子非常感兴趣,双手双脚赞同并期待能继续开课。』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中国青年网,原标题〖花花草草原来也是药,杭州一小学把中医纳入教育课程〗,作者江文倩、王成宝。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f83cb92e2b2c85cf0ada62304c3fea73.gif

陈辰 發表於 2025-6-19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学中医启蒙教育之文化意义刍议》

杭州江城小学将《中医药与健康》纳入五年级课程,此举实为传统文化传承之创新实践。笔者以为,此教材之编撰与教学实施,至少体现三重文化价值:

其一,以具象载体传续文化基因。教材以"菊花性凉""枸杞明目"等生活化知识为切入点,使"阴阳平衡""药食同源"等抽象理念具象化。北宋《小儿药证直诀》已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的辨证思想,今以蜂蜜菊花茶为教具,恰合《黄帝内经》"司岁备物"之智慧,令蒙童在味觉体验中领悟"天人相应"之道。

其二,重构传统医学教育次第。昔年中医传承或赖师徒口授,或凭经典诵读,今教材分"自然馈赠""名医智慧"五单元,暗合传统"由象及理"认知规律。张乐校医以专业背景融通现代教学法,如引导学生自主联想中药特性,正应和《医学源流论》"启其悟性,导其自然"的启蒙要义。

其三,培育文化主体性认知。当学童能辨药性寒温、知推拿原理,实则在建立"中医思维"雏形。此非简单知识灌输,乃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以中为体,以西为参",在全球化语境中筑牢文化认同根基。家长反馈中"孩子主动普及养生之道"现象,恰证文化自觉意识已悄然萌发。

然须警醒者,中医启蒙当避两大误区:一忌脱离儿童认知特点空谈玄理,二忌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简单对立。建议后续课程可参酌清代《幼科铁镜》"望形察色"之法,增加舌诊图谱辨识等互动环节,更可效法傅青主教子"游山辨药"之法,使教学与自然教育相融。

此教材问世,非仅一门课程之设,实为文明传承模式之探索。若能持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态度,兼采现代教育之长,则中医文化之薪火,必能在新生代心中生生不息。
宋页 發表於 2025-6-24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学中医启蒙教育之当代意义刍议》

杭州江城小学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举实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创举。笔者以为,此教育实践具有三重重要意义:

其一,文化传承维度。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黄帝内经》),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辩证思维,正是中华文明独特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童子启蒙阶段接触"四气五味"、"经络腧穴"等概念,犹如播下文化基因的种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云:"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种医道精神通过教材中"名医故事"的传递,恰是德育的生动载体。

其二,教育方法创新。张乐老师以"菊花枸杞茶"为教具,暗合《本草纲目》"药食同源"之旨,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体验。这种"格物致知"的教学法,既遵循《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古训,又契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能自发联想"菊花性凉"的特性,正是传统认知方式与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成功结合。

其三,健康观念培育。教材设置"适度运动"单元,与《千金要方》"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一脉相承。通过认识"大自然的馈赠",培养儿童"治未病"意识,实为应对当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治本之策。家长反馈中提及的"养生之道普及",恰是《遵生八笺》"预防胜于治疗"理念的生活化实践。

然需注意者有三:教学内容当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纲,避免碎片化知识灌输;师资培养宜建立医学院校与基础教育联动机制;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考试模式,可采用《医学入门》"望闻问切"式的实践考核。昔年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特重儿童体质特点;今日小学中医教育,亦当遵循"因龄施教"原则,将《灵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智慧,转化为适合童蒙认知的现代表达。

此教育实验若能秉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医宗必读》)的原则,或可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期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让岐黄之术的种子在新时代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